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地處長白山腹地的通化縣興林鎮,幾乎每天都有三五輛大巴車滿載遊客,在鎮域內抗聯文化活動園、白家堡子慘案紀念地、河裡會議遺址等景點停留參觀。莊戶人開始擺攤設點賣林蛙油、木耳、貝母等當地的土特產,有的還開起了農家樂……“紅色旅遊”帶火了莊戶人的小日子。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為了完成爺爺和父親的臨終遺願,不忘抗聯戰士,我從2013年開始,投資近千萬元建起了‘河裡抗日根據地展館’,教育後人不忘那段艱苦的崢嶸歲月,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村民劉福說。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劉福家住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他開過鐵礦、幹過道路工程,是通化縣人大代表,省勞動模範。他從2013年起,個人出資近千萬元興建了“河裡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而這一切緣起於劉福的爺爺劉義是抗日時期的地下交通員,曾祕密為楊靖宇將軍和抗聯部隊送過情報。“我想傳承抗聯文化,也是為了實現爺爺和父親的臨終遺願。”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劉福的爺爺劉義,1910年出生在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佔了東三省,楊靖宇將軍於1934年春來到曲柳川,建立了“河裡抗日根據地”,並組建了共產黨地下組織和農民協會、農民自衛隊、婦女救國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同時還建立了抗聯被服廠、槍械所及密營等,劉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加入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他除了幫助農會籌集鹽、糧食、鹹菜、衣服、軍鞋、藥品等物資外,還被組織選定為最可靠、最堅強的人,作為祕密地下交通員,為楊靖宇將軍和抗聯部隊傳送情報。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爺爺那時傳送的是雞毛信,意為雞(急)毛(忙)火燎,非常緊急。有時正在吃飯,有時半夜正在睡覺,無論啥時間,只要信件到了,就必須跑步送往下一個情報站。當時爺爺是從一個叫張春的人手裡接信件,然後送給一個大高個的人,後來才知道那就是楊靖宇將軍。”劉福說。為了躲避漢奸和日寇的追殺,保護情報站的安全,劉義曾一年搬過4次家,從曲柳川搬到深山老林的西溝,後又搬到人跡罕至的老米臥子,再搬到小荒溝的楊木橋子等地。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劉福還介紹,爺爺劉義除了送情報外,還給抗聯送過糧食。“當時日寇搞配給制度,抗聯買不到鹽,爺爺就讓奶奶縫一個布袋子,把鹽裝進袋兒綁到腿上,然後裝作上山砍柴送給抗聯。爺爺還組織村裡的婦女給抗聯做軍鞋,但每次只能送兩雙,怕壞人看了懷疑,路上遇到盤查的就說是給親戚做的。”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1968年,劉義臨終前將兒子劉天祥、外孫女王鳳英等親人叫到身邊。那年劉福才6歲,記得爺爺說,“你們無論啥時候也不能忘了抗聯戰士,他們吃苦遭罪不算,挺年輕的就犧牲了,他們為了啥?還不是為了趕走小日本,讓咱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2013年,父親劉天祥臨終前又囑咐劉福說:“不要忘了爺爺的話,不要忘了抗聯戰士,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咱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劉福牢牢記住了爺爺和父親臨終前的囑託,在通化縣興林鎮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河裡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我建紀念館的目的,就是紀念那些抗聯戰士和曲柳川支持過抗聯部隊的百姓們,也是教育後人不忘那段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從而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也激勵人們奮發向上,挺直腰桿做一個有骨氣正直的中國人。”劉福說。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據瞭解,“河裡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共分為五部分,分別是“抗聯人家”、“印跡永恆”、“歷史豐碑”、“紅色記憶”、“抗聯煎餅”。整個紀念館內通過陳列抗聯時期的文物,還原當年的“被服廠”、“槍械所”、“地下醫院”等場景,反映了曲柳川百姓支持抗聯部隊,擁護抗聯部隊。“我爺爺告訴我,大煎餅當年是給抗聯傷病員吃的,增加營養的,那時條件艱苦,大煎餅能保存一個月不變質,爺爺組織曲柳川婦女偷偷地烙煎餅,然後送到抗聯部隊”劉福說。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這裡濃縮了抗聯的“家”,呈現了抗聯火熱的生產戰鬥場景。劉福說,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對那段年代裡不屈脊樑的最好告慰。

如今,在抗聯展館的基礎上,劉福又投資建設了紅色產業園區,添加了“根據地炊事班”“抗聯人家”等元素,讓遊客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感受當地別具特色的餐飲、住宿和生態風光。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我爺爺給楊靖宇送過信,我要建咱抗聯的家!

圖文來源:頭條號吉報調查、新華網

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