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話紅遍網絡,至今還頻頻引用: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藉著它,人們有時灌一灌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嚮往遠方開始旅行的老雞湯;有時候推薦點網紅打卡抖音必備的新毒藥。

然而好看的皮囊一眼看到,有趣的靈魂難免爭議。什麼是有趣的靈魂呢?如果要給有趣列一個詳細的清單,只怕各種鄙視鏈會掀起種種血雨腥風。正如奧斯丁筆下的愛“爸爸,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世界上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樂趣。”

愛瑪曾經立志要做一位快樂的單身女性,雖然她最後結了婚。不過她對單身生活卻做了相當的研究。“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受人尊敬,可以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

生活需要樂趣,單身的人尤其需要自找樂趣。只是,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

楊絳的兩位姑姑便是如此。

一、單身之路

楊絳的父親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姑姑楊蔭枰居長。她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又生得極其美麗,很是受寵,可惜出嫁不久就因肺病去世了。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夾在6個孩子中間,既不居長,也不佔幼,長得還不討喜,“從小沒人疼愛,也沒人理會”。

這兩個不討喜的孩子長大後都自願不自願的過起了單身獨居生活。

楊蔭枌的獨居是自願。父母為她挑選的夫婿裘劍岑,無論是家世還是人品,在世人眼中都與她頗為相配的。裘家是無錫當地的世家,裘劍岑的叔祖父裘廷樑是中國近代史上提倡白話文的先驅之一,早在1898年創辦了中國第一份白話文報紙《無錫白話報》。作為侄孫,裘劍岑在該報上用白話文寫過《地球養民關係》。他翻譯過麥考萊的《約翰生傳》,文筆優美,是當地頗有名的才子。

"

話話紅遍網絡,至今還頻頻引用: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藉著它,人們有時灌一灌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嚮往遠方開始旅行的老雞湯;有時候推薦點網紅打卡抖音必備的新毒藥。

然而好看的皮囊一眼看到,有趣的靈魂難免爭議。什麼是有趣的靈魂呢?如果要給有趣列一個詳細的清單,只怕各種鄙視鏈會掀起種種血雨腥風。正如奧斯丁筆下的愛“爸爸,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世界上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樂趣。”

愛瑪曾經立志要做一位快樂的單身女性,雖然她最後結了婚。不過她對單身生活卻做了相當的研究。“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受人尊敬,可以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

生活需要樂趣,單身的人尤其需要自找樂趣。只是,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

楊絳的兩位姑姑便是如此。

一、單身之路

楊絳的父親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姑姑楊蔭枰居長。她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又生得極其美麗,很是受寵,可惜出嫁不久就因肺病去世了。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夾在6個孩子中間,既不居長,也不佔幼,長得還不討喜,“從小沒人疼愛,也沒人理會”。

這兩個不討喜的孩子長大後都自願不自願的過起了單身獨居生活。

楊蔭枌的獨居是自願。父母為她挑選的夫婿裘劍岑,無論是家世還是人品,在世人眼中都與她頗為相配的。裘家是無錫當地的世家,裘劍岑的叔祖父裘廷樑是中國近代史上提倡白話文的先驅之一,早在1898年創辦了中國第一份白話文報紙《無錫白話報》。作為侄孫,裘劍岑在該報上用白話文寫過《地球養民關係》。他翻譯過麥考萊的《約翰生傳》,文筆優美,是當地頗有名的才子。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裘劍岑的文章

不過別人眼中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反正楊蔭枌“無聲無息地和丈夫分離了”。她“對丈夫毫無感情,也沒有孩子,分離後也從無煩惱。”

楊蔭榆的獨居則是被迫。她被父母嫁給門當戶對的蔣家少爺。“那位少爺老嘻著嘴,露出一顆顆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拉子”,智商還有嚴重缺陷。蔣家婆婆“有名的厲害”,哪肯輕易放過這個門當戶對能為自己的傻兒子傳承後人的兒媳。脫離夫家極其艱難不說,對方還發動了輿論攻擊,誹謗詛咒楊蔭榆。婚事離得轟轟烈烈。楊蔭榆本人的痛苦程度想必也刻骨銘心。

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單身後首要問題是生存。奧斯丁說的好:“只有貧窮才會使獨身者受公眾的蔑視!”

楊蔭枌和楊蔭榆自然也是如此,生計問題,迫在眉睫。

她們脫離夫家的時候,年紀尚輕,再嫁本地門當戶對的相當男子固然有些困難,但再嫁並非不能。嫁人後就不必單獨謀生了。不過這兩位從包辦婚姻中解脫出來的女性,都不考慮再嫁。

幸運的是,她們有父有兄,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晚清至民國恰恰是一個開始關注女子教育的時代。姐妹倆在兄長楊蔭杭的鼓勵與贊助下,都開始了求學之路。

楊蔭枌的求學與工作之路,我們所知不多。“二姑母上海啟明女校畢業,曾在徐世昌家當過家庭教師,又曾在北京和吉林教書。”

另據《楊家舊事》等資料表明:楊蔭枌與裘劍岑兩人自1905年起至1934年間,都曾在侯鴻鑑創辦的私立無錫競志女子學校任教,同為英文教員。校長侯鴻鑑曾得到楊絳祖父楊志泳的資助,兩家當屬世交,楊蔭枌的教書生涯應該較為穩定,也較為平淡。

楊蔭榆的求學與工作之路,則清晰得多,也戲劇性得多。

她在蘇州景海女塾和上海務本女學求學,1907年又考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在日本她先就讀青山女子學院,後來轉到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是現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前身,也是現在日本國內最頂尖最難進的女子大學)的理化博物科學習。1913年畢業後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生物學課程並擔當教務主任。

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赴美留學。1922年楊蔭榆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碩士學位並歸國。1924年2月她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不過她的校長生涯很是短暫,9個月後,北師大學潮興起,發起驅楊運動。次年8月楊蔭榆正式離職。

"

話話紅遍網絡,至今還頻頻引用: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藉著它,人們有時灌一灌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嚮往遠方開始旅行的老雞湯;有時候推薦點網紅打卡抖音必備的新毒藥。

然而好看的皮囊一眼看到,有趣的靈魂難免爭議。什麼是有趣的靈魂呢?如果要給有趣列一個詳細的清單,只怕各種鄙視鏈會掀起種種血雨腥風。正如奧斯丁筆下的愛“爸爸,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世界上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樂趣。”

愛瑪曾經立志要做一位快樂的單身女性,雖然她最後結了婚。不過她對單身生活卻做了相當的研究。“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受人尊敬,可以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

生活需要樂趣,單身的人尤其需要自找樂趣。只是,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

楊絳的兩位姑姑便是如此。

一、單身之路

楊絳的父親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姑姑楊蔭枰居長。她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又生得極其美麗,很是受寵,可惜出嫁不久就因肺病去世了。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夾在6個孩子中間,既不居長,也不佔幼,長得還不討喜,“從小沒人疼愛,也沒人理會”。

這兩個不討喜的孩子長大後都自願不自願的過起了單身獨居生活。

楊蔭枌的獨居是自願。父母為她挑選的夫婿裘劍岑,無論是家世還是人品,在世人眼中都與她頗為相配的。裘家是無錫當地的世家,裘劍岑的叔祖父裘廷樑是中國近代史上提倡白話文的先驅之一,早在1898年創辦了中國第一份白話文報紙《無錫白話報》。作為侄孫,裘劍岑在該報上用白話文寫過《地球養民關係》。他翻譯過麥考萊的《約翰生傳》,文筆優美,是當地頗有名的才子。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裘劍岑的文章

不過別人眼中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反正楊蔭枌“無聲無息地和丈夫分離了”。她“對丈夫毫無感情,也沒有孩子,分離後也從無煩惱。”

楊蔭榆的獨居則是被迫。她被父母嫁給門當戶對的蔣家少爺。“那位少爺老嘻著嘴,露出一顆顆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拉子”,智商還有嚴重缺陷。蔣家婆婆“有名的厲害”,哪肯輕易放過這個門當戶對能為自己的傻兒子傳承後人的兒媳。脫離夫家極其艱難不說,對方還發動了輿論攻擊,誹謗詛咒楊蔭榆。婚事離得轟轟烈烈。楊蔭榆本人的痛苦程度想必也刻骨銘心。

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單身後首要問題是生存。奧斯丁說的好:“只有貧窮才會使獨身者受公眾的蔑視!”

楊蔭枌和楊蔭榆自然也是如此,生計問題,迫在眉睫。

她們脫離夫家的時候,年紀尚輕,再嫁本地門當戶對的相當男子固然有些困難,但再嫁並非不能。嫁人後就不必單獨謀生了。不過這兩位從包辦婚姻中解脫出來的女性,都不考慮再嫁。

幸運的是,她們有父有兄,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晚清至民國恰恰是一個開始關注女子教育的時代。姐妹倆在兄長楊蔭杭的鼓勵與贊助下,都開始了求學之路。

楊蔭枌的求學與工作之路,我們所知不多。“二姑母上海啟明女校畢業,曾在徐世昌家當過家庭教師,又曾在北京和吉林教書。”

另據《楊家舊事》等資料表明:楊蔭枌與裘劍岑兩人自1905年起至1934年間,都曾在侯鴻鑑創辦的私立無錫競志女子學校任教,同為英文教員。校長侯鴻鑑曾得到楊絳祖父楊志泳的資助,兩家當屬世交,楊蔭枌的教書生涯應該較為穩定,也較為平淡。

楊蔭榆的求學與工作之路,則清晰得多,也戲劇性得多。

她在蘇州景海女塾和上海務本女學求學,1907年又考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在日本她先就讀青山女子學院,後來轉到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是現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前身,也是現在日本國內最頂尖最難進的女子大學)的理化博物科學習。1913年畢業後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生物學課程並擔當教務主任。

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赴美留學。1922年楊蔭榆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碩士學位並歸國。1924年2月她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不過她的校長生涯很是短暫,9個月後,北師大學潮興起,發起驅楊運動。次年8月楊蔭榆正式離職。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一排中楊蔭榆

離開北師大後,楊蔭榆依然從事教育,過程頗多不順。 1927年左右楊蔭榆在蘇州女子師範任教,並在東吳大學、蘇州中學兼授外語。後來因為理念不合還有一些其他瑣事,最後辭職了。

再後來她在蘇州中學裡教授數學和英語。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的資格教初中英語,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不過楊蔭瑜本人並不介意:“教育實施,當自下層排基礎,程度越低,功效愈多。”

1935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督學王駿聲視察蘇州中學。王駿聲乃周佛海同學,新官上任,對蘇州中學頗為挑剔,對楊蔭榆英語教學課很是不滿,勒令其退職。王駿聲的不滿,一方面是基於楊蔭榆的不識時務(她明確表示了對王駿聲的官僚作風的反感);另一方面,雙方也確實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某些分歧。

最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楊蔭榆上書教育廳,引起了不小的輿論反響,周佛海暗中調停後她仍第五次上書。王駿聲改任鎮江中學校長,楊蔭榆也得罪了周佛海,絕了自己的重回大學教職之路,又被蘇州中學辭退。最後只得自己創業,開辦二樂女子學術社。

與楊蔭枌相比,楊蔭瑜的工作之路絕不平淡,以北師大女校長為頂點,前半截是順風順水節節高升,後半截狼狽不堪無路可退。

二、單身的苦與樂

姐妹倆在事業道路上截然不然,在情感道路上卻頗有殊途同歸之意。她們的童年都頗受忽視,成年後似乎也喪失了愛的能力,過上了單身生活。

楊絳曾經提過父母對兩位姑母的評價。“父親說:“扮官(二姑母的小名)‘莫知莫覺’(指對人漠無感情),申官‘細膩噁心’(指多心眼兒)。”母親只說二姑母“獨幅心思”,卻為三姑母辯護,說她其實是賢妻良母,只為一輩子不得意,變成了那樣兒。”

楊蔭杭的評價自有道理。姐妹倆雖都是單身,楊蔭枌的生活要快樂得多。

楊絳記憶中的二姑“自己會消遣,很自得其樂。她獨住一個小院,很清靜。她或學字學畫,或讀詩看小說,或做活兒,或在後園拔草種花。她有方法把雞冠花夾道種成齊齊兩排,一棵棵都杆兒矮壯,花兒肥厚,顏色各各不同,有洋紅、橘黃、蘋果綠等等。”

用現在的話說,楊蔭枌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會打理自己的生活,也善於享受孤獨。她很像奧斯丁所推崇的有錢有閒的單身女性。“我看不出四五十歲怎麼會比二十一歲時更缺少消遣內容。假如我減少繪畫,我會增加閱讀;假如我不搞音樂,我會從事織毯。”

她也不需要熱烈的情感,因為那會擾亂自己的生活的秩序和內心的平靜。正如奧斯丁所言:“這很適合我對於舒適的觀念,它比熱情愚昧更好。”這大概也是她從不試圖再婚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楊蔭枌天性適合單身,快樂不需外求。

"

話話紅遍網絡,至今還頻頻引用: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藉著它,人們有時灌一灌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嚮往遠方開始旅行的老雞湯;有時候推薦點網紅打卡抖音必備的新毒藥。

然而好看的皮囊一眼看到,有趣的靈魂難免爭議。什麼是有趣的靈魂呢?如果要給有趣列一個詳細的清單,只怕各種鄙視鏈會掀起種種血雨腥風。正如奧斯丁筆下的愛“爸爸,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世界上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樂趣。”

愛瑪曾經立志要做一位快樂的單身女性,雖然她最後結了婚。不過她對單身生活卻做了相當的研究。“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受人尊敬,可以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

生活需要樂趣,單身的人尤其需要自找樂趣。只是,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

楊絳的兩位姑姑便是如此。

一、單身之路

楊絳的父親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大姑姑楊蔭枰居長。她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又生得極其美麗,很是受寵,可惜出嫁不久就因肺病去世了。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夾在6個孩子中間,既不居長,也不佔幼,長得還不討喜,“從小沒人疼愛,也沒人理會”。

這兩個不討喜的孩子長大後都自願不自願的過起了單身獨居生活。

楊蔭枌的獨居是自願。父母為她挑選的夫婿裘劍岑,無論是家世還是人品,在世人眼中都與她頗為相配的。裘家是無錫當地的世家,裘劍岑的叔祖父裘廷樑是中國近代史上提倡白話文的先驅之一,早在1898年創辦了中國第一份白話文報紙《無錫白話報》。作為侄孫,裘劍岑在該報上用白話文寫過《地球養民關係》。他翻譯過麥考萊的《約翰生傳》,文筆優美,是當地頗有名的才子。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裘劍岑的文章

不過別人眼中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反正楊蔭枌“無聲無息地和丈夫分離了”。她“對丈夫毫無感情,也沒有孩子,分離後也從無煩惱。”

楊蔭榆的獨居則是被迫。她被父母嫁給門當戶對的蔣家少爺。“那位少爺老嘻著嘴,露出一顆顆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拉子”,智商還有嚴重缺陷。蔣家婆婆“有名的厲害”,哪肯輕易放過這個門當戶對能為自己的傻兒子傳承後人的兒媳。脫離夫家極其艱難不說,對方還發動了輿論攻擊,誹謗詛咒楊蔭榆。婚事離得轟轟烈烈。楊蔭榆本人的痛苦程度想必也刻骨銘心。

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單身後首要問題是生存。奧斯丁說的好:“只有貧窮才會使獨身者受公眾的蔑視!”

楊蔭枌和楊蔭榆自然也是如此,生計問題,迫在眉睫。

她們脫離夫家的時候,年紀尚輕,再嫁本地門當戶對的相當男子固然有些困難,但再嫁並非不能。嫁人後就不必單獨謀生了。不過這兩位從包辦婚姻中解脫出來的女性,都不考慮再嫁。

幸運的是,她們有父有兄,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晚清至民國恰恰是一個開始關注女子教育的時代。姐妹倆在兄長楊蔭杭的鼓勵與贊助下,都開始了求學之路。

楊蔭枌的求學與工作之路,我們所知不多。“二姑母上海啟明女校畢業,曾在徐世昌家當過家庭教師,又曾在北京和吉林教書。”

另據《楊家舊事》等資料表明:楊蔭枌與裘劍岑兩人自1905年起至1934年間,都曾在侯鴻鑑創辦的私立無錫競志女子學校任教,同為英文教員。校長侯鴻鑑曾得到楊絳祖父楊志泳的資助,兩家當屬世交,楊蔭枌的教書生涯應該較為穩定,也較為平淡。

楊蔭榆的求學與工作之路,則清晰得多,也戲劇性得多。

她在蘇州景海女塾和上海務本女學求學,1907年又考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在日本她先就讀青山女子學院,後來轉到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是現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前身,也是現在日本國內最頂尖最難進的女子大學)的理化博物科學習。1913年畢業後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生物學課程並擔當教務主任。

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赴美留學。1922年楊蔭榆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碩士學位並歸國。1924年2月她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不過她的校長生涯很是短暫,9個月後,北師大學潮興起,發起驅楊運動。次年8月楊蔭榆正式離職。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一排中楊蔭榆

離開北師大後,楊蔭榆依然從事教育,過程頗多不順。 1927年左右楊蔭榆在蘇州女子師範任教,並在東吳大學、蘇州中學兼授外語。後來因為理念不合還有一些其他瑣事,最後辭職了。

再後來她在蘇州中學裡教授數學和英語。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的資格教初中英語,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不過楊蔭瑜本人並不介意:“教育實施,當自下層排基礎,程度越低,功效愈多。”

1935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督學王駿聲視察蘇州中學。王駿聲乃周佛海同學,新官上任,對蘇州中學頗為挑剔,對楊蔭榆英語教學課很是不滿,勒令其退職。王駿聲的不滿,一方面是基於楊蔭榆的不識時務(她明確表示了對王駿聲的官僚作風的反感);另一方面,雙方也確實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某些分歧。

最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楊蔭榆上書教育廳,引起了不小的輿論反響,周佛海暗中調停後她仍第五次上書。王駿聲改任鎮江中學校長,楊蔭榆也得罪了周佛海,絕了自己的重回大學教職之路,又被蘇州中學辭退。最後只得自己創業,開辦二樂女子學術社。

與楊蔭枌相比,楊蔭瑜的工作之路絕不平淡,以北師大女校長為頂點,前半截是順風順水節節高升,後半截狼狽不堪無路可退。

二、單身的苦與樂

姐妹倆在事業道路上截然不然,在情感道路上卻頗有殊途同歸之意。她們的童年都頗受忽視,成年後似乎也喪失了愛的能力,過上了單身生活。

楊絳曾經提過父母對兩位姑母的評價。“父親說:“扮官(二姑母的小名)‘莫知莫覺’(指對人漠無感情),申官‘細膩噁心’(指多心眼兒)。”母親只說二姑母“獨幅心思”,卻為三姑母辯護,說她其實是賢妻良母,只為一輩子不得意,變成了那樣兒。”

楊蔭杭的評價自有道理。姐妹倆雖都是單身,楊蔭枌的生活要快樂得多。

楊絳記憶中的二姑“自己會消遣,很自得其樂。她獨住一個小院,很清靜。她或學字學畫,或讀詩看小說,或做活兒,或在後園拔草種花。她有方法把雞冠花夾道種成齊齊兩排,一棵棵都杆兒矮壯,花兒肥厚,顏色各各不同,有洋紅、橘黃、蘋果綠等等。”

用現在的話說,楊蔭枌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會打理自己的生活,也善於享受孤獨。她很像奧斯丁所推崇的有錢有閒的單身女性。“我看不出四五十歲怎麼會比二十一歲時更缺少消遣內容。假如我減少繪畫,我會增加閱讀;假如我不搞音樂,我會從事織毯。”

她也不需要熱烈的情感,因為那會擾亂自己的生活的秩序和內心的平靜。正如奧斯丁所言:“這很適合我對於舒適的觀念,它比熱情愚昧更好。”這大概也是她從不試圖再婚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楊蔭枌天性適合單身,快樂不需外求。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記楊絳的兩位姑母

1927年合影上排右起第4位楊蔭榆

楊蔭瑜則完全不同,她天性其實有幾分情感依賴,喜歡熱鬧,害怕寂寞。“有時她愛看個電影,不願一人出去,就帶著我們一群孩子。”

她喜歡聽說書。所以“蘇州有些人家請一個說書的天天到家裡來說書,並招待親友聽書。有時一兩家合請一個說書的,輪流做東。三姑母就常到相識的人家去聽書。有些聯合作東的人家並不歡迎她,她也不覺得,或是不理會。”

這樣的性格過上單身生活,就需要向外參與更宏大的社團來獲取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楊蔭榆選擇以女子教育作為情感歸屬和價值所繫。

據說她在北師大思潮中曾自陳“無兒無女,以校為家”。走下坡路後也不介意去教初中生,只因“教育實施,當自下層排基礎,程度越低,功效愈多。”後來她開辦的二樂女士學社,招收“有志讀書而無力入學”的女工和女童,兼有慈善與掃盲之心,可見她“矢志以女子教育為職責”並非空話。。

可惜的是這條路並不易行。黯然離開北師大後,她就更敏感多疑,“只覺得人人都盯著責備她,人人都嫌棄她”。無論是校長同事還是家人,相處頗多不順。

她的天性是一個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命運卻偏偏讓她孤獨前行獨自奮鬥。這大概是命運暗藏的最深惡意了。

後來的日子裡,像楊蔭枌、楊蔭瑜姐妹那樣選擇單身的女子似乎越來越多了。

1917年3月21日,湖南《大公報》刊登了一則消息《異哉女學生之立志不嫁會好事者為之也》。說江陰西門外某女學校,有年長之生徒八名,祕密創立一會曰立志不嫁會。該會規定:以立志不嫁,終身自主為目的,“既入會,當不參與人之婚姻事,若私與男子往來,經察覺後,立除其名”。

1928年《婦女雜誌》社的調查,1919年——1927年問,金陵女子大學的畢業生共計105人,結婚成家者僅17人。

她們有的走著走著遇到合適的伴侶,她們有的獻身於更宏大的事業,有的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情感慰藉。

不過我想她們的快樂大約也還是像楊氏姐妹那樣,要麼自娛,要麼外求。

這世上,一半人的樂趣,另一半人不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