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 農曆四月十三日,被明朝稱為“虜酋”的大金國(建州女真,史稱後金)開國領袖奴爾哈赤在其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市新賓縣)“告天”誓師反明,宣讀了與明朝結有“七大恨”的討明檄文,率部嚮明朝發起進攻。

相繼攻陷撫順、清河等地,大量屠殺當地軍民。朝廷派廣寧總兵張承蔭前去討伐,結果,被奴爾哈赤敵誘深入,兵敗被殺。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至此,奴爾哈赤要求明朝政府在邊界上讓步,並以金銀緞匹賠納款,作為其“七大恨”的補償。遭到萬曆皇帝的堅決拒絕,奴爾哈赤遂繼續攻掠撫順城以東諸堡,從而拉開了決定幾代中國人命運的薩爾滸之戰的序幕。

撫順等地相繼失陷,使萬曆皇帝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軍務,決定對後金用兵。

在缺兵缺餉的情況下,由各邊鎮、各省份抽調兵員馬匹和武器,又臨時招募了一批,再通知朝鮮、滿族葉赫部也出兵幫助“剿伐”,好幾員大將也被調往遼東。軍費方面則在全國加派農業土地稅,再加其他各項臨時派款,共籌得餉銀300萬兩。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按照《萬曆十五年》作者、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考證,楊鎬麾下的兵員當在10萬左右:明軍約8300餘人,加上朝鮮1萬及葉赫1萬多助戰兵員,共約10萬。對外則號稱20萬(一說47萬)。

奴爾哈赤當時共設220個牛錄,每個牛錄按300人計,則共有6600名兵丁。因此,至戰事爆發時,奴爾哈赤能用戰場上的兵力不低於6萬。光從數量上滿州軍要低於明軍,但從素質上,滿州騎兵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高機動能力,則是以步騎混合,以步兵為主的明軍所望塵莫及的。

在統帥方面,由於財政吃緊,明廷無力長期支撐遼東集結作戰部隊的龐大開支,楊鎬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決定兵分四路出擊後金,兵力部署為:開原總兵馬林指揮北路,山海關總兵 杜鬆為西路,遼東總兵李如柏為南路,遼陽總兵劉鋌被派往東路。戰略目標似乎是要奪取赫圖阿拉城,可命令又不是很明確,這就導致各路部隊沒有初步的攻擊目標。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隨後,坐鎮瀋陽的楊鎬,除了命令後方的遼陽和廣寧加強警戒外,再沒有指定戰略預備隊。要命的是,由於沒有具體指明各部的主次及進攻的重點,命令下達以後,作為戰役總指揮的楊鎬就無法掌握各部的進展情況,只能坐在指揮部靜候各路軍隊的戰況,造成指揮員與作戰部隊分離。

戰後,很多人指責楊鎬用兵無方,指出其“在昔日建州兵力低時數路追剿尚可成功,現在建州兵力強大,又有作戰經驗,抄襲故套,只能一敗塗地。”而兵科給事中(軍事監察官)吳亮嗣則說出了楊鎬的苦衷:“經略楊鎬本無必勝之策,所以決計深入,下苦於將士之請戰,而上苦於明旨切責也!”

沒錯,楊鎬的苦衷首先就是軍備不足。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對軍隊實行衛所制(亦稱世兵制、軍戶制)管理,軍人實行世襲,不準從事其他行業。分給軍戶土地,實行衛所屯田,規定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名軍士配給五十畝農田、耕牛、種子和農具,收穫後,軍士留十二石糧食養家,其餘的全部上交衛所,作為軍官及各級管理人員的俸祿,再有剩餘的話就作為儲備糧,供戰時使用。朱元璋不無得意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可再好的制度,如果缺乏監管,最終都會失效。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軍官、豪紳及手握權柄的要員(包括一些太監),慢慢將手伸向了官兵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大肆侵佔和兼併。導致衛所糧餉供應出現缺口,拖家帶口的軍士們辛苦不說,連飯都吃不飽,逃亡事件是層出不窮。

這又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於軍隊戰鬥力下降,更多的衛所土地被周邊少數民族侵佔,耕地進一步減少,更生產不出糧食。而明朝自中後期以來,特別萬曆年間的三大徵,需要大量部隊,並且調動頻繁。

朝廷只能通過募兵充實部隊,這些招募來的兵員,其糧餉、軍需就要由國庫發放了。隨著衛所制的逐漸廢馳,軍費開支逐年增加,朝廷又反過來將這筆鉅額的開支通過加派、加賦等手段,轉嫁到百姓的頭上,募兵數量越多,百姓所承擔的賦稅徭役就越重,朝廷籌款也就越來越難。拖欠部隊軍餉就成了常態,各級軍官為了多要點餉銀,也採取虛報人數的辦法“吃空餉”,好不容易盼來一筆軍餉,到頭來又進了當官的口袋,士兵們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在此情形下,他們的武器裝備可想而知。火器本來是明軍用以遏制騎兵攻擊的有效手段,可滿州人並不害怕明軍的火器。據說有些滿州兵多次被射中,卻安然無恙,其中有一則事例:一個士兵的頭盔在縫合處被鐵砂穿透,可他的腦袋卻沒有傷著。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為什麼會如此?黃仁宇拿抗倭名將戚繼光做例子,戚繼光曾抱怨配給他的槍彈、炮彈與槍、炮口徑不合,槍管經常爆炸、火器點不燃。士兵都不敢舉槍瞄準,子彈出膛又不知所向,重新裝彈也耗費很長時間。這就是由於部隊缺錢,整個軍工生產只能粗製濫造,湊合著用。

楊鎬還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所指揮的大軍團所之以分成四撥,是因為杜鬆等四位將軍的名氣、威望和地位都跟楊鎬不相上下,除了以書面形式下達命令外,表面上、說話的語氣上都還得客客氣氣的,很難形成上下屬的關係,對集中兵力卻形成了很大的妨礙。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的劉鋌,還沒到達遼東之前就直接向萬曆皇帝提出,要分兵出擊,並且自己可以根據地形等因素,有臨機處置權。這也是楊鎬在四路大軍出動後,不敢過多催問前線情況的原因之一。

綜合諸多因素,楊鎬在沒有必勝把握之下,經不住上頭的催促和“屬下”的請戰,寄希望於奴爾哈赤發怵或者犯錯,採取了分進合擊的戰術。在發兵之前,楊鎬就發佈消息稱,將於4月28日,月圓之時,發兵47萬攻打後金。

把10萬說成47萬,又故意把出兵的日期往後推。這一方面是威懾恐嚇的心理戰術,讓滿州人恐慌,把奴爾哈赤嚇傻,另一方面則是迷惑對方,如果按照他所散佈的日期應戰,則能打對方個措手不及。

明軍是如何在一週之內輸掉這場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戰役的?

可這些對奴爾哈赤不起作用,因為他深諳明軍的一貫技倆——虛張聲勢,他對部下說:對明軍的行動不必太當回事,他們常常言過其實,過後又以此大作文章,謊稱戰勝以邀功!

在情報工作上,明軍從4月5日起,執照四路部隊“去敵遠近相次前進”,奴爾哈赤於4月13日就偵知了明軍的出發時間、進軍路線、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等,從而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方針,成了最後的贏家。

簡單說一下戰鬥經過:由於西路的杜鬆貪功冒進,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遭到伏擊,全軍覆沒;繼而是北路的馬林兵團被數目不明的滿州軍包圍,馬林拼死突圍後逃往開原;劉鋌戰死在阿布達裡崗;李如柏聞知有變,在倉皇撤退中自相踐踏。明軍至此大敗,共損失四萬多人,朝鮮軍隊全部投降滿州,丟失軍資物品無數。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 薩爾滸戰役”。其後不久遼東北部邊防重鎮開原、鐵嶺相繼失守。楊鎬遭彈劾下獄,由兵部侍郎熊廷弼接任遼東經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