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華裔女作家,更多人想到的是嚴歌苓。因為她很多部小說被拍成了電影或者電視劇,例如大火的電影《芳華》《金陵十三釵》,還有電視劇《一個女人的史詩》等。

嚴歌苓產出了多部作品,慢慢為人所熟知。而有一位華裔女作家,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無聲的告白》之後,就立馬震驚歐美文壇,更是憑藉處女作奪得了2014年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她就是伍綺詩,一出手就擊敗了我們熟知的斯蒂芬·金、村上春樹等知名作家。

緊接著,她的第二部小說《小小小小的火》一經出版,又在2017年奪得了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這兩本小說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讀者的追捧,橫掃各大文壇,獲得各類圖書大獎。

伍綺詩的小說為什麼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呢?

韓裔作家Alexander Chee在為《紐約時報》撰寫的書評中對《無聲的告白》這麼褒獎:“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綺詩之前,沒有誰處理過這類故事。”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喬•希爾說:“閱讀伍綺詩的第二本小說時,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麼會這麼瞭解我們所有人?她怎麼能以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寫作?她的作品怎麼會具備如此驚奇的優雅,如此大膽,又如此包容?伍綺詩絕對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時期極出色的作家。”

我看了伍綺詩第一本《無聲的告白》之後,立馬被她細膩的筆觸、深刻的洞察力、充滿伏筆又情節飽滿的敘述、有力量有啟發的故事吸引了。

總的來說,伍綺詩的小說涵蓋了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主題,是關乎階層、種族、家庭、選擇、愛的主題。

這些主題儘管常見,但她用社會學家一樣的觀察和洞見,用散文家一樣的細膩和美感,寫出深情力透紙背、觀點觸動人心的精彩的引人共鳴的故事。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01超越階層,跨越種族人性之旅

伍綺詩的父母是香港人,他們移民到了美國,伍綺詩就是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她是香港移民的第二代。儘管深處美國這個種族比較多元的國家,她身邊都沒有什麼亞洲人。

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她成了人群中的異類。正因為這些不同,她的成長過程多多少少有受到來自不同階層、不同種族的身邊人的敵意。

伍綺詩曾說過:“當在一個少數群體中長大,你會變得非常在意旁人如何看你,這就是我想在小說中表達的感覺。”

可以說,階層、種族、文化的不同,這些是伍綺詩的親身經歷,也是她作品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無聲的告白》中,詹姆斯其實就像是伍綺詩的影子,都是美籍華裔。

詹姆斯的父母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到美國了,那時候中國人向著自由女神像招手的地方走過來,這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地方吸引了一些中國人移民。

然而,事實上卻是,美國儘管宣稱是自由開放民主的國家,但國會還是害怕美國這個大熔爐裡的東西變得太黃了。

詹姆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生在美國的。他黑色的頭髮,黃色的皮膚在美國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在學校裡受到同學的嘲笑、排擠、隔離。

後來,他美國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讀本科、讀研究生,情況也一直沒有改變,他一直融不進美國這個國家,融不進黑白人種裡面。

所以他極力想要融進美國,他甚至把她的這一夢想寄託在孩子莉迪亞的身上。這其實是莉迪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伍綺詩一樣是哈佛畢業,一樣是受到了種族的歧視的華裔二代,她把自己的經歷揉進了故事中,讓故事顯得有些有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她希望通過她描寫的故事,可以消除一些種族和文化上的誤解。一種超越種族,跨越階層的探索,在伍綺詩的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她在《小小小小的火》中寫到了理查德森太太是西克爾高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流浪藝術家米婭則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們之間的衝突,是來自於階層的不同,認知的不同。

儘管是同一個種族的人,她們之間也還是有文化衝突的。這就是伍琦詩想要表達給我們的,希望我們可以豁達地看待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要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身份、種族等等。

伍綺詩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郵件採訪時說:在美國,亞洲人經常會被遺忘在種族話題的討論之外:人們通常只會想到黑人、白人和拉丁裔。但關於亞洲人的討論並不多。

這不禁讓我想起早前的譚恩美、嚴歌苓等華裔作家。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受到文化的衝突,能夠成功突圍的並不多,而能像伍綺詩這樣引起歐美文壇重視的更是少之又少。現在,隨著民族的交融,文化及語言都無法阻擋作家去超越階層、種族、文化去寫作了。他們寫作的主題,寫作的領域,受到的重視,已經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

當然,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理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伍綺詩的小說反應的是華人作家們對中外文化的審視和探索,這正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敬重的地方。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02掙脫家庭的羈絆,勇敢地做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道:父母密不透風的愛源自於自私。

這裡說的密不透風的愛就是父母把孩子當做生活的焦點,什麼都希望孩子做到自己理想的樣子。

不少人對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考上名校,從而實現自己曾經做不到的事情。但很少人會問孩子,你喜歡上哪所學校?喜歡去哪兒讀書?

父母這些愛是有條件的,是壓得孩子透不過氣的。這種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阻礙的。

伍綺詩在《無聲的告白》中講到詹姆斯想要融入美國,所以他把自己的希望都寄託在莉迪亞的身上,希望她跟本土的孩子交朋友,參加各種活動。而她的媽媽則希望莉迪亞跟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樣,要出類拔萃,要成為佼佼者。

父母都把他們的夢想壓在莉迪亞一個人的身上,讓莉迪亞成為家庭的重心,所有的人和事都往她身上傾斜。

但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密不透風的愛,是一種傷害。

對於莉迪亞來說,她為了維繫好整個家庭的團結,為了維護爸爸媽媽的關係,她默默地承受著一切,最終引發了悲劇。

這樣的父母一直說著,是為了莉迪亞的未來著想,是為了她好。殊不知,“一切都是為你好”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言。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一直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孩子的生活大加干涉,規定孩子的學習方向、就業方向、甚至交友娛樂方式。

中國式的父母大多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當做此生最重要的事情來培養,所以從孩子出生以後,就對孩子充滿各種期待,用愛和期待綁架孩子。

在海孩子小的時候就逼著去補習班,希望贏在起跑線上;讀書以後,希望孩子考名校,進名企 ;長大了又希望孩子早點娶妻生子,過標配的人生。

我們面對家庭帶來的種種壓力,喘不過氣來了。所以當我們看到《無聲的告白》時,覺得振聾發聵,讓很多孩子或者是父母禁不住去反思所處的家庭關係。

《無聲的告白》的扉頁上寫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家本應該是我們溫暖的港灣,而不應該成為羈絆我們成長的攔路虎。最好的家庭,應該是父母發現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03人生處處充滿了選擇,要堅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伍綺詩在《小小小小的火》中,用了大量的筆墨寫了關於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生活的方式。這個故事也因為貼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比《無聲的告白》更勝一籌”。

她的這本書深刻探討了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極端的、熾熱的、穩定的......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會有很多的枷鎖,將我們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過上理想的生活。但小說中的米婭,她用盡一切辦法,始終堅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實現夢想。

書名提到的火,其實也算是一種點燃生活的火。如果能夠一直舉著燈火,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穿行,也就不懼怕黑夜,不懼怕找不到前面的方向了。

但很多人覺得,活在世上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哪裡還有精力去過理想的生活呢?於是開始循規蹈矩地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聊的日子。

但很多時候,我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的人生就是怎樣的。

書中裡查德森太太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後來她過上了循規蹈矩的生活,覺得秩序的生活是最好的,按部就班,不急不躁。毫無疑問,她的生活是一潭死水,沒有激情,沒有生活的樂趣。

米婭和裡查德森太太的生活,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米婭其實就是我們中的很多人,沒錢、沒背景,但又一顆真誠熾熱的心,有一顆為了夢想永不放棄的心。

米婭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是可以做到的。伍綺詩給了我們希望與勇氣,這也是我們喜歡她的作品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伍綺詩說:永遠記得,你呼吸著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是的,人最大的城市就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慶幸我們可以從伍綺詩的作品中找到了永遠年輕,永遠為之熱淚盈框的希望和勇氣。

伍綺詩:做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04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武志紅說: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確實,我們從伍綺詩的兩部小說中都看到了家庭對人的影響。好的家庭會讓孩子活出自己,而不好的家庭只會造成傷人的事情。

不管曾經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都要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我一直記得米婭說的一句話:有時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燒乾淨,才會有新的東西生長出來,人也是這樣,他們可以重新開始,總能找到辦法。

如果我們都願意重新開始,那一切也就不一樣了。

在《無聲的告白》中,莉迪亞的父母發現莉迪亞死亡的真相之後,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開始注意到被冷落了很久很久的內斯和漢娜,把之前傾注在莉迪亞身上全部的愛一點點分給了剩下的兩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開始過得比之前好了一點點。

而在《小小小小的火》中,理查德森太太在最後終於肯直視自己的內心,小女兒伊奇就是年輕時候的她,是她極力壓制住的內在小孩。因為伊奇跟她以前太像了,繼承了她的冒險和崇尚自由。所以剛開始厭惡伊奇。到最後正視自己之後,發現自己真的很愛伊奇,她將不遺餘力也要將寶貝女兒找回來。

儘管結尾都沒有寫出完美的結局,但有看到愛帶來的改變。

生活中,我們給陌生人一個微笑,或許能夠讓他在寒冷的冬季覺得溫暖;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我們對愛人的體貼,會讓對方感覺生活更幸福;我們對同事理解和支持,會讓對方覺得生活並不那麼糟糕。

愛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也可以治癒那些深深的傷痛。

美國暢銷書家庭小說《小婦人》裡有一句話: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如果生活中充滿了愛,哪怕我們陷入絕望的泥潭,只要身邊有一心守護自己的人,那麼,總能找回生活的航向,總能給人信心和力量。看到眼前就有迷人而耀眼的曙光。

心中有愛,眼裡有溫柔,眉眼有歡笑,那世上一切不美好,都可以被稀釋掉。

伍綺詩的兩部著作,帶給我們的都是關乎人性的故事,都是世界共通的,似乎是你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是我們大家的故事。

我們都可以從書中看到我們的影子,都能觸動我們的心,都能引發我們去思考,甚至帶給我們力量和勇氣。

“感人至深,大師手筆。伍綺詩沒有給她筆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輕鬆的未來,也沒有給她的讀者任何虛假的希望。她給的是真實的希望。”這句話就是對伍綺詩和她的作品最好的評價!

而給我們帶來真實的希望就是伍綺詩兩部小說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

讓我們帶著希望,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