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


"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作者:黃貞祥

上世紀中後期,用飯盒蒸飯是許多單位食堂吃飯的一種方式,在一個鋁製飯盒中添米加水後,放入蒸籠內蒸熟,開飯時取出,以飯盒當碗盆直接就餐。

我第一次用飯盒蒸飯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本人在中山中學求學時期,那時全校高中只有兩個年級,每個年級6個班,由於是劃片錄取,黃宅、前陳、治平、潘宅、堂頭、巖頭和禮張等公社的學子都劃歸到中山中學學區。

開學第一天,我帶著錄取通知書,用一個“勾頭扁擔”挑著行李鋪蓋,相約同伴徒步前行。擔子的一頭是一隻小木箱,裡面裝著書本和米菜,另一頭是一床被子和一個網兜,網兜裡裝有臉盆、杯子等洗漱用具。

到校後,先從榜單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後在班主任處報到,交了14元的學雜費和住校費後,領了書本和一個飯盒,飯盒上刻有“中山中學”的字樣,下面還刻有一組數字,每位同學都有一個不同的號碼,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的飯盒編號是282。

學生的寢室位於學校的最北邊,是一棟兩層木板樓,踏在樓板上,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我班所有男生住在二樓的一個大統間裡,床鋪為高低鋪,一鋪連著一鋪。安頓好後就開始準備午飯,從米袋中量出一小罐大米,在飯盒中淘洗幾遍,放入廚房的蒸籠裡,然後跟隨大家一起來到了教室。

"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作者:黃貞祥

上世紀中後期,用飯盒蒸飯是許多單位食堂吃飯的一種方式,在一個鋁製飯盒中添米加水後,放入蒸籠內蒸熟,開飯時取出,以飯盒當碗盆直接就餐。

我第一次用飯盒蒸飯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本人在中山中學求學時期,那時全校高中只有兩個年級,每個年級6個班,由於是劃片錄取,黃宅、前陳、治平、潘宅、堂頭、巖頭和禮張等公社的學子都劃歸到中山中學學區。

開學第一天,我帶著錄取通知書,用一個“勾頭扁擔”挑著行李鋪蓋,相約同伴徒步前行。擔子的一頭是一隻小木箱,裡面裝著書本和米菜,另一頭是一床被子和一個網兜,網兜裡裝有臉盆、杯子等洗漱用具。

到校後,先從榜單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後在班主任處報到,交了14元的學雜費和住校費後,領了書本和一個飯盒,飯盒上刻有“中山中學”的字樣,下面還刻有一組數字,每位同學都有一個不同的號碼,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的飯盒編號是282。

學生的寢室位於學校的最北邊,是一棟兩層木板樓,踏在樓板上,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我班所有男生住在二樓的一個大統間裡,床鋪為高低鋪,一鋪連著一鋪。安頓好後就開始準備午飯,從米袋中量出一小罐大米,在飯盒中淘洗幾遍,放入廚房的蒸籠裡,然後跟隨大家一起來到了教室。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午飯鈴響後,大家魚貫而出,紛紛奔向食堂。廚工師傅把所有蒸籠一字兒攤開,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蒸籠,大家冒著熱氣尋找自己的飯盒,然後拿到寢室中用餐,為了防燙,許多同學在飯盒上系根細繩,方便拿取。

一日三餐都在寢室中就餐,寢室裡沒有桌子和凳子,大家坐在床沿上,手捧飯盒,以家中自帶的菜佐餐。這些自帶的菜有鹹菜、菜乾、蘿蔔乾和豆醬等,有的裝在搪瓷杯中,有的盛在罐頭瓶裡,壓得密密實實,要吃一個星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在菜乾中多炒點油,有的甚至會炒點肉絲,這成了大家覬覦的對象,肉絲每每被室友從杯中挖出分吃。由於學校不向學生供應菜餚,夏天接近週末時,所帶的鹹菜有點變味,只得放到蒸籠中重蒸後再吃。有時實在沒菜下飯,就到校外的小商店裡購買一塊腐乳解解饞。

吃完後用一塊絲瓜筋把飯盒擦拭乾淨,有的乾脆不洗,直接添米加水後再蒸。當時學校裡沒有自來水,用水不方便,用抽水機把井水抽到大缸中,大家用勺子舀著用,有些性急的同學直接拿著飯盒到水管處接水,結果大米被衝撒一地。

後來學校建了水池,裝了一排水龍頭,成為一種簡易的自來水,用水方便多了,有時池中斷水,大家只得自己動手,準備一個小杯,系一根細繩,從井中吊水用。若一不小心,“撲通”一聲,杯子掉入井裡,眼睜睜地看著它慢慢沉到底部,望井興嘆。

"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作者:黃貞祥

上世紀中後期,用飯盒蒸飯是許多單位食堂吃飯的一種方式,在一個鋁製飯盒中添米加水後,放入蒸籠內蒸熟,開飯時取出,以飯盒當碗盆直接就餐。

我第一次用飯盒蒸飯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本人在中山中學求學時期,那時全校高中只有兩個年級,每個年級6個班,由於是劃片錄取,黃宅、前陳、治平、潘宅、堂頭、巖頭和禮張等公社的學子都劃歸到中山中學學區。

開學第一天,我帶著錄取通知書,用一個“勾頭扁擔”挑著行李鋪蓋,相約同伴徒步前行。擔子的一頭是一隻小木箱,裡面裝著書本和米菜,另一頭是一床被子和一個網兜,網兜裡裝有臉盆、杯子等洗漱用具。

到校後,先從榜單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後在班主任處報到,交了14元的學雜費和住校費後,領了書本和一個飯盒,飯盒上刻有“中山中學”的字樣,下面還刻有一組數字,每位同學都有一個不同的號碼,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的飯盒編號是282。

學生的寢室位於學校的最北邊,是一棟兩層木板樓,踏在樓板上,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我班所有男生住在二樓的一個大統間裡,床鋪為高低鋪,一鋪連著一鋪。安頓好後就開始準備午飯,從米袋中量出一小罐大米,在飯盒中淘洗幾遍,放入廚房的蒸籠裡,然後跟隨大家一起來到了教室。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午飯鈴響後,大家魚貫而出,紛紛奔向食堂。廚工師傅把所有蒸籠一字兒攤開,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蒸籠,大家冒著熱氣尋找自己的飯盒,然後拿到寢室中用餐,為了防燙,許多同學在飯盒上系根細繩,方便拿取。

一日三餐都在寢室中就餐,寢室裡沒有桌子和凳子,大家坐在床沿上,手捧飯盒,以家中自帶的菜佐餐。這些自帶的菜有鹹菜、菜乾、蘿蔔乾和豆醬等,有的裝在搪瓷杯中,有的盛在罐頭瓶裡,壓得密密實實,要吃一個星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在菜乾中多炒點油,有的甚至會炒點肉絲,這成了大家覬覦的對象,肉絲每每被室友從杯中挖出分吃。由於學校不向學生供應菜餚,夏天接近週末時,所帶的鹹菜有點變味,只得放到蒸籠中重蒸後再吃。有時實在沒菜下飯,就到校外的小商店裡購買一塊腐乳解解饞。

吃完後用一塊絲瓜筋把飯盒擦拭乾淨,有的乾脆不洗,直接添米加水後再蒸。當時學校裡沒有自來水,用水不方便,用抽水機把井水抽到大缸中,大家用勺子舀著用,有些性急的同學直接拿著飯盒到水管處接水,結果大米被衝撒一地。

後來學校建了水池,裝了一排水龍頭,成為一種簡易的自來水,用水方便多了,有時池中斷水,大家只得自己動手,準備一個小杯,系一根細繩,從井中吊水用。若一不小心,“撲通”一聲,杯子掉入井裡,眼睜睜地看著它慢慢沉到底部,望井興嘆。

往事悠悠|猶記求學蒸飯事

每到週六下午,大家紛紛徒步回家,一些離校較近的同學,為趕著回去吃上家裡的中飯,一路疾行。而一些路途較遠的同學,在校吃完中飯後就開始“長征”了,途中邊走邊聊,到岔口處分道揚鑣,相約週日在路口會齊,一同返校。家住堂頭和禮張等公社的同學,由於路途遙遠,需步行半天才能到達家中,週日吃過中飯後又匆匆返校。途中經常看到三三兩兩的同學挑著擔子,晃晃悠悠,大家都抄近道、走小路,走自己摸索出來的“捷徑”。到校後以自帶的一點飯菜當晚餐,蒸好明天的早飯,再到教室參加晚自修。

由於物資匱乏,農村中的生活條件普遍不好,許多家庭寅吃卯糧,尤其到了青黃不接之時,一些家庭的米甕早已見底,甚至拿不出一個星期的大米來供孩子上學食用,只能向鄰家借兌,或用部分番薯代替,到校後把番薯裝入網袋中蒸熟當正餐吃。個別家庭到了麥收之際,趕忙把收割的新麥碾成麵粉,做成“米篩爬”麵食,蒸熟後晒乾,再帶到學校蒸著吃,有時飯盒不慎打翻,“米篩爬”傾覆一地,同學們發揚互助精神,從每人的飯盒中勻分一點。

我班有一位同學,“三荒春頭”之時已無糧可食,把家中僅剩的一點糯米也帶到了學校,糯米粘餈,難以長吃,同學們就把自帶的大米與他交換,你一盞,我一杯,讓他感動不已。

由於剛剛恢復高考,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老師也悉心教導。同學們起床後參加早鍛鍊,然後是早自修、上課,每天有條不紊,有時晚自修突然停電,就點起備用的蠟燭,秉燭夜讀。晚自修結束後回到寢室,飢腸轆轆,由於沒有零食,一些同學就從菜罐中撮取一點菜乾解饞。

後來學校對食堂進行了改造,用水泥池子代替了蒸籠,把飯盒裝進一個個鐵架內再放入池中,多人共用一個鐵架,每餐由室友輪流拿取,方便多了,其他同學靜候在寢室,一起開飯,其樂融融。

就這樣在高中就讀了兩年,考入大學後,大學裡也是採用蒸飯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