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網飛、亞馬遜,那彷彿螳臂當車

當地時間2019年2月24日,阿方索·卡隆憑藉《羅馬》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4月4日《南方週末》)

網飛非但沒有遭到成功封殺,還勇奪15項奧斯卡提名。在多屏融合的時代,傳統電影業固步自封,顯然失去了創新的勇氣和活力。和網飛表現在伯仲之間的亞馬遜,也削尖腦袋想加入美國電影協會。

2019年3月20日,迪士尼正式收購21世紀福克斯,總額713億美元。這是好萊塢史上最大的併購之一,談判長達15個月,殊為艱難。六大電影公司即刻成為“五大”,新格局就此展開。成立近百年的美國電影協會面臨著更復雜的局面,牽涉著利益分配,互聯網衝擊。

為了應對“反好萊塢運動”,美國電影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於1921年成立,它就是美國電影協會的前身。“反好萊塢運動”直接攻擊各種醜聞,間接目標則是好萊塢當時漸成的包租模式,即用一部大片拖動一些中小成本電影的租售。為控制明星的產業能量,各大製片廠都和明星簽訂長期合同,倘若拍片量不夠,僱用明星的固定成本就無法轉移。當時電影拍攝多為室內佈景,拍攝大片搭建的佈景隨便改一改,就可以給中小成本者使用,多拍片也能節約成本。

為保住這種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好萊塢大製片廠聯合成立協會,試圖以此平息公眾怒火。但協會裡不見院線身影,當時的院線為擺脫製片廠的片源控制,自行結盟拍攝電影。

該協會顯著的工作是推出《海斯法典》,這部法典的基礎是各種管理策略失敗,有集大成的意味,成型較晚,1930年通過,四年後才生效。好萊塢影像的表達空間直接受到極大限制,主要製片廠拍出來的電影都像成人童話。

《海斯法典》安撫了反電影力量,又保護了包租制度,以及漸進形成和鞏固的垂直壟斷體系,即製片業、發行和放映幾個不同產業部門由少數幾家製片廠控制。三個環節均有控制力的製片廠包括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雷電華和20世紀福克斯,只控制製片和發行的包括聯藝、哥倫比亞和環球,分別被細分成“五大”和“三小”。

八大製片廠的老闆基本上都是猶太人,容易達成協議,但它們的內部競爭也非常激烈。華納瀕臨破產之際引入破壞式創新,於1927年推出了世界上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雷電華本身,就因西屋電器公司推行自己研發的聲音系統而成立。

“八大”處於黃金時代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只是不入流的獨立製片公司,地位還不如今天的獅門影業。1920年代創設之後,迪士尼一直致力於動畫片製作,“八大”根本就不屑於涉足。誰能想到,動畫片成為21世紀家庭電影、特許授權經營和主題公園的火車頭,迪士尼成了“老大哥”。

“五大”剝離院線“八大”禁止包租

1945年,美國電影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更名為美國電影協會。“二戰”後海外市場越來越重要,更名的部分原因是為魚目混珠,讓它聽起來更像政府機構,便於和其他國家打交道。

好萊塢的黃金時期和青銅時期接踵而至,幾乎沒有過渡期,競爭對手來自外部。娛樂新貴電視產業有諸多優點,不收費,也不需離家,為嬰兒潮一代喜聞樂見。“二戰”孕育大量中產階級,居住條件升級意味著郊區化,大家驅車前往市區觀看電影的興趣大減,停車位也不夠。況且,為了照看小孩,父母們基本沒有看電影的餘力。

無法消滅競爭對手就要收買,但好萊塢卻沒有抓住電視產業的搖籃時期,它們的斑斑劣跡恰好爆發了。好萊塢一直受到反壟斷調查,但歷史在關鍵時刻眷顧了兩次。1928年司法部啟動的反壟斷調查因大蕭條被迫中止,“二戰”再次拖延調查進度。戰後司法部重啟調查,並提起訴訟。

1948年,最高法院對好萊塢的壟斷給出初步意見,要求“五大”剝離院線,“八大”禁止包租。這就是著名的“派拉蒙案”。每部影片必須根據品質單獨競價,但禁令只在美國國內推行。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反應過來,或還沒弄清楚包租的危害,好萊塢就可以任意包租。美國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派拉蒙案”令好萊塢和電視產業失之交臂。電視臺的頻譜資源受聯邦通信委員會管制,獲得這一資源得首先拿到相應執照。委員會拒絕頒發執照給有壟斷前科的好萊塢,造福了另外一批猶太富人。

好萊塢失去念茲在茲的電視運營執照,很快突然出現經營困難。自救資源實在有限,只剩下奇觀化和成人化。更新技術手段既簡單又直截了當,1950年代出現的寬銀幕電影、3D電影、彩色電影,源頭都是對抗電視產業。經過多年觀影實踐,寬銀幕格式和色彩得以穩定,氣味電影基本滅絕,3D電影時興時衰,直到《阿凡達》出現才成為近十年的觀影常態。

雷電華在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戰鬥”中舉步維艱,和霍華德·休斯的收購不無關係,看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飛行家》就很清楚了。休斯1948年買下雷電華後大幅裁員,使年均產量由30部迅速滑至9部,1952年最後五個月只製片生產一次。

最早察覺雷電華衰落的是迪士尼。考慮到雷電華暗淡的前景,沃爾特·迪士尼當時終止了和雷電華的合作關係,成立自己的發行公司博偉,承擔絕大多數迪士尼電影的發行。迪士尼收購漫威後,還花巨資從派拉蒙手中贖回發行權,將發行工作交給自己的發行部門。

當時迪士尼正變成大製片廠,組建發行公司是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必要舉措。正因為在全球範圍內建有星羅棋佈的發行渠道,它們才能順利將自產影片銷往世界各地。與之相比,不論影片質量,歐洲國家要把自己的影片送往全球各地,可謂難上加難。

承受不了失敗就併購吧

大製片廠逐漸走向了衰落。1955年7月,休斯以2500萬美元價格將雷電華出售給通用輪胎和橡膠公司。製片廠發展前景堪憂,給美國電影協會繳納會費的能力和意願也在降低,協會提供的服務反之也很難惠及雷電華。

1960年代,美國放鬆併購管制,各大電影製片廠成為逐鹿對象。美國音樂公司收購環球影業,海灣和西方公司收購派拉蒙;泛美公司緊隨其後,於1967年收購聯藝,該公司的主營業務卻是保險和金融服務。整個1970年代,福克斯都未捲入商業併購,僅在1973年與華納兄弟締結鬆散的戰略聯盟,完成合拍片《火燒摩天樓》。

但躲開併購未必是好事。“派拉蒙案”後,各大製片廠拍得多並沒有產業上的正面意義;有意義的事情是減少影片拍攝,提升影片質量,可行做法就是砸錢。投資規模攀升增加了投資風險,併入更大的公司是種對策。

事情還有另外一面。和休斯類似,米高梅老闆克爾科裡恩對電影產業興趣不大,米高梅逐漸淪為隨時可以拋棄的套利工具,三次買進後又頻繁賣出。不僅如此,米高梅的商譽資產還被轉移到酒店業,拉斯維加斯著名的米高梅酒店就是其產物,至今仍在發光發熱。

頻繁買賣之下,米高梅不僅丟失了大量片庫,製片業上也大撤退。入主米高梅後不久,克爾科裡恩便大幅度限制影片產量,每年出品不超過六部,且均為低成本影片。

命運更不濟的是聯藝,泛美入主三年後就損失了3500萬美元,很快解聘公司負責人,但新負責人並沒有帶來多大起色。聯藝最大的損失可能源自《天堂之門》,4400萬美元的投資量級堪比2009年的《阿凡達》,可惜市場反應非常冷淡。1980年,泛美將聯藝推上售賣市場。克爾科裡恩次年將聯藝購至麾下,並將公司更名為米高梅-聯藝娛樂公司。美國電影協會的服務名單中,可以劃掉聯藝了。

1985年,默多克控制的新聞集團收購20世紀福克斯,開啟了相關產業多元化併購的潮流。索尼1989年收購哥倫比亞娛樂公司,卻引發了美國人的文化恐慌。

索尼在美國站穩腳跟不容易,還要交後進生的學費。由於不熟悉遊戲規則,索尼斥巨資聘請的掌舵者不僅日常生活、辦公風格極盡奢侈之能事,製片導向上也完全對不起天價薪水。這段時期,哥倫比亞出現高達32億美元的損失,製片廠賬面淨值減少27億美元。

好在索尼財大氣粗,硬是挺過艱難時世。它的本國競爭對手就沒那麼走運,松下於1990年以69億美元收購環球製片廠的母公司美國音樂公司(MCA)。時值日本經濟衰退,以及日元升值,美國音樂公司希望松下提供收購CBS、維京唱片,以及在東京建立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資金。

松下的拒絕撕裂了美國音樂公司的管理層,他們認為日本東家根本不懂美國媒體商業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承認失敗後,松下電器將美國音樂公司80%股權賣給加拿大西格拉姆公司,收入70億美元。2000年,法國水務集團維旺迪收購了主營酒精和橘汁飲料的西格拉姆。

“史上最糟糕的 企業併購案”

隔行如隔山,儘管非常重視環球,維旺迪也不是好玩家。雄心勃勃的通用電氣於2003年以140億美元收購維旺迪環球的美國娛樂資產,組建新公司NBC環球。2013年3月,康卡斯特電信公司徹底收購NBC環球。當康卡斯特作為渠道商入主內容產業,作為競爭對手的AT&T肯定不甘人後。在有限的名單裡,它相中了命運多舛的時代華納。

華納兄弟於1989年為時代公司收購,更名時代華納,2001年又被美國在線併購。一年後公司遭到美國司法部的財務調查。2002年7月,《華盛頓郵報》報道了美國在線合併前的假賬醜聞,稱其為此虛報自己的廣告收益。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遭到調查,股價迅速大跌。年末公司宣佈虧損近1000億美元,次年名字換回“時代華納”。

這起“史上最糟糕的企業併購案”未能持續多久。2009年11月,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結束一紙婚約,很快贏得AT&T示愛。AT&T想要贏得時代華納,揹負2000億美元債務之外,還要司法部恩准。

特朗普當選總統前就批評AT&T的併購意圖,認為這將讓“更多權力集中到更少數人手中”。他當選後,司法部提起訴訟阻止兩方合併。該案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地方法院審訊六週後,法官於2018年6月宣佈支持合併。

歷經波折的幾家製片廠最終找到了合宜的歸屬。環球和時代華納的東家財大氣粗,作為渠道供應商,與提供內容本來就是產業鏈的前後端關係,整合難度不大。索尼和哥倫比亞磨合多年,算是老夫老妻,當年的激烈火花蕩然無存,但磨平了青春期的冒失和大手大腳。

相較而言,目前最為門當戶對的結合模式非迪士尼併購21世紀福克斯莫屬。經過近百年發展,迪士尼沒有表現出老朽之感,進入21世紀更是先後收購皮克斯、漫威和喬治·盧卡斯影業。幾家公司相當優質,都能拿出若干世界知名的IP及角色。迪士尼的意圖很清晰:藉助自己強大的產業鏈,最大化這些製片廠的角色價值。

收購21世紀福克斯的代價遠非前三家小製片廠可比,這兩家內容公司都有許多知名IP,規模和體量在伯仲之間。默多克準備出手21世紀福克斯時,迪士尼可不是唯一有興趣的。包括中國在內,迪士尼的收購得到了多方批准,目前已經生效。21世紀福克斯的各個部門將融合到迪士尼的不同資產中,美國電影協會會員又將減少一位。

這與當年米高梅收購聯藝後的情況如出一轍,但命途多舛的米高梅已然元氣大傷。索尼於2004年收購米高梅也迴天乏力,2009年後者債臺高築達37億美元,年利息就有2.5億美元。債主緊逼之下,它的破產無可避免,美國電影協會無暇顧及兵敗如山倒的會員。

經過艱難的破產重整,米高梅硬在奄奄一息之際推出了大製作《007:大破天幕殺機》和《霍比特人》。但這兩部還算全球大賣的電影,都是米高梅和其他製片廠聯合制作的。

在同期的併購中,維亞康姆入主的派拉蒙起初中規中矩,但近十年常被健在的幾個老兄弟打擊。這可能和維亞康姆的大股東桑納·雷石東有關,95歲的老爺子折斷了中國資本的橄欖枝,又嫌棄美國廣播公司出價太低。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派拉蒙近年表現雖然不佳,但比米高梅強得太多。派拉蒙還可以待價而沽,米高梅卻像餘暉中的夕陽武士,很難得才能看到獅子張開血盆大口咆哮幾聲了。

多拍好電影才是不二法門

幾十年此消彼長,美國電影協會的老金主“八大”只剩下迪士尼、時代華納、派拉蒙、哥倫比亞和環球,雷電華、聯藝、米高梅和21世紀福克斯已被官方網站擦除。目前多了一名形跡可疑的新客戶網飛(Netflix),這家提供流媒體服務的公司於2019年1月23日加入了美國電影協會。

協會吸納網飛的主要原因就是收會費。21世紀福克斯大約1000萬美元的年會費不復存在,財大氣粗的網飛就格外閃閃發光。

新貴網飛的經營思路迥異於傳統模式。傳統影片會將影院作為首選的上映通路,給院線提供了很大的盈利空間。網飛利用網絡平臺,全球付費觀眾動一動手指,就能同時在線觀看。幾年前,網飛大膽聘請袁和平導演《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影片雖然質量欠佳,卻成為網飛繞開院線,直接在網絡平臺上映的首部電影。

由於傷及院線利益,網飛引來不少仇家。2017年,網飛電影《玉子》在戛納電影節上映,就引起法國院線的集體抵制。《羅馬》今年奪得奧斯卡獎最佳導演,但院線大佬Regal和AMC都明確表示不會展映該片。

製片行業的“教父”斯皮爾伯格也出來站臺,不支持網飛角逐奧斯卡,理由是其格式可疑。採用電視格式就是電視電影,頂多有資格角逐艾美獎。這個論斷事出有因,科恩兄弟的《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本來就是網飛定製的六集電視劇,覺得質量不錯就剪成了電影版本,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斯皮爾伯格以類似理由否定了《羅馬》:“我不認為在幾家影院上映不到一週的電影有資格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但形勢比人強,網飛非但沒有遭到成功封殺,還勇奪15項奧斯卡提名。在多屏融合的時代,傳統電影業固步自封,顯然失去了創新的勇氣和活力。和網飛表現在伯仲之間的亞馬遜,也削尖腦袋想加入美國電影協會。

和主流院線、斯皮爾伯格相比,美國電影協會的態度尚屬務實,電影可以隨技術、時代的發展來修正定義。遊戲要玩下去得靠各位金主捐錢,出得起錢就獲得了被定義的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講,靠封殺阻擋網飛、亞馬遜彷彿螳臂當車。少談點“主義”,多拍好電影,才是把名字鐫刻在美國電影協會官網首頁的不二法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