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演義品讀——三國曾被演義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閃即逝的人物。關於他的描述和故事不多,但是極具特色。雖然寥寥數筆,但是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已經展現無餘。除了徐庶的出場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之外,最後離開劉備的情節的非常耐人尋味。這段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謀士程昱偽造徐母的筆跡寫信給徐庶,讓徐庶離開劉備歸順曹操。徐庶與劉備揮淚而別,卻又中途折返,將劉備推薦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徐庶告訴劉備:“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此後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精彩篇章。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這個故事,便是著名的“徐元直走馬薦諸葛”了。清人毛宗崗曾經在該回的回評中指出:“觀玄德與徐庶作別一段,長亭分手,腸斷陽關,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勝讀唐人送別詩數十首,幾令人潸然下淚矣。乃忽然薦起一臥龍先生,頓使玄德破涕為歡,回愁作喜。一回之內,半幅之間,而哀樂倏變,奇事奇文。”可見這個情節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是小說家獨具匠心的神來之筆。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在歷史記載、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加工、改編而成的。那麼這個“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

還原歷史——三國不是演義

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疑問是:究竟徐庶有沒有在劉備面前舉薦諸葛亮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因為就在西晉史學家陳壽所撰寫的史書《三國志》中就有這方面的明確記載。該書《諸葛亮傳》中提到: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

與上文中提到的小說描述就可發現,歷史記載中的這段對話基本被小說全盤採用了。這就說明了徐庶舉薦諸葛亮是歷史的真實。

不過通過對比,也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問題:歷史與小說對於徐庶舉薦諸葛亮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歷史記載中的徐庶舉薦諸葛亮的時間是劉備在新野之時。但卻不是如小說中所言的徐庶離開劉備之際。那麼,歷史的真相又究竟是怎樣的呢?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關於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歷史和小說的相同之處都在與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獲,而不同的則是被抓的時間。按照小說的記載,徐庶母親是在徐庶打敗曹軍之後被程昱獻計騙到許昌的。之後程昱賺得徐母筆跡,並仿其字體,詐修家書一封送與徐庶,這才使得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而在歷史的真實中,徐庶母親被抓則是在諸葛亮投奔劉備之後發生的。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經徐庶舉薦並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投靠了劉備,並與徐庶一起在劉備手下共事,期間諸葛亮對於徐庶的直言不諱非常的欽佩。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進攻荊州,劉備不得已離開樊城南逃,當時徐庶的母親也在逃亡的隊伍之中。等劉備逃到當陽長阪地區的時候,曹純率領的曹軍精銳------虎豹騎終於追上了劉備。一場混戰之後,不但劉備的二個女兒成為曹純的俘虜,就連徐庶的母親也落入曹純的手中。而當徐庶得到母親被俘的消息之後,肝腸寸斷,離開向劉備辭行,並離開劉備陣營轉而為了母親而報效曹操。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在這整個事件中,曹操既沒有派人挾持徐母,也沒有利用偽造的書信招降徐庶,而是徐庶主動前往曹營的。根據這一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是劉備的手下了。因此,小說中所謂的 “走馬薦諸葛“的故事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只能是一種虛構而已。

結合上述的史料,徐庶舉薦過諸葛亮不假,但是時間、地點卻與小說中所說的大相徑庭。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是羅貫中的個人創造還是受早期相關的文藝作品的影響而改編、加工的呢?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走馬薦諸葛“的故事最早源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在宋元期間的平話和戲曲中就已經出現了這個故事。元代《三國志平話》中就已經出現了故事的雛形:

徐庶在新野打敗曹仁的十萬大軍之後,想到自己的母親尚在許昌,便擔心被遭到曹操的報復,便主動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得已,與關羽、張飛一起送別徐庶。“離城十里酌別,不肯相舍;又送十里長亭酌別”。之後徐庶突然折返,告訴劉備有關諸葛亮的情況。這段描述雖然比較粗糙,但故事的情節也被後來的《三國演義》所採用。這段描述是這樣的: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徐庶曰:“小生微末之人,何所念哉。今有二人,腹熟呂望之書,坐握掌中,決勝千里之外,覷天下易可也。”先主問誰人。徐庶曰:“南有臥龍,北有鳳雛,鳳雛者是龐統也;臥龍者諸葛也,見在南陽臥龍岡蓋一茅廬,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行兵如神,動止有神鬼不解之機,可為軍師。”先主聽畢,大喜;與徐庶相別,卻還新野。

顯然,《三國志平話》的這個情節後來被羅貫中移植到了《三國演義》之中,只不過小說中的這個故事更加的精彩而已。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經典回味——三國可以寫得更好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羅貫中對於歷史記載和後來民間創作的借鑑、加工、改造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筆下,“徐元直走馬薦諸葛”的情節安排更加的合理,故事更加的精彩、動人。作為古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其高超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在這個情節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先是徐庶隱姓埋名投靠劉備,幫助劉備打敗曹軍,並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之後,程昱將徐庶故事在曹操面前陳述一番,並建議曹操扣押了徐庶的母親。然後是程昱偽造了徐母的筆跡誘騙徐庶離開劉備。而徐庶明知這是曹操的詭計,但為了自己的母親不得不灑淚與劉備分手。臨行之前先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樣的故事編排比起之前出現的平話、戲劇要高明瞭很多。

不過,《三國演義》中的這個故事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如果非要為這個情節挑挑刺的話,那就是徐庶舉薦諸葛亮的時機了。作為諸葛亮的朋友,明知道諸葛亮胸懷大志,他為什麼不選擇在投靠劉備之初就就推薦諸葛亮,而偏偏要等到離開劉備之時才開口呢?很多讀者都曾經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不過,不僅《三國演義》是一部古代作品,後人已經機會去詢問作者解惑了。因此,這個疑問也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謎,至今也沒有答案。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走馬薦諸葛”這個情節之後。小說家在這個故事之後又增加了一個徐庶與諸葛亮見面的場景。我們先來看看小說的原文:

且說徐庶既別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孔明問其來意。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只得舍之而往。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玄德即日將來奉謁,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幸甚!”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上馬趲程,赴許昌見母。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這個記載就顯得更加的多餘了,有畫蛇添足之嫌。因為無論是在歷史記載中還是小說中,諸葛亮對劉備都是很有好感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後來才會成為劉備陣營的一員。此時徐庶向諸葛亮報信,諸葛亮又怎麼會將徐庶痛罵一頓呢?另外,這段描述中,徐庶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諸葛亮:劉備即日將來奉謁,而之後劉備也很快來到隆中。而諸葛亮十分“湊巧”的不在隆中。


徐庶推薦諸葛亮時,出現過一個疑問,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如果說沒有徐庶的報信,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不在尚屬合理的話,那麼徐庶事先已經告訴了諸葛亮劉備不日將至。此時的諸葛亮不留在隆中等候,就只能說明是故意避開劉備,這就成了擺架子了,而且不是一次避開,是兩次,這就有點沒必要了。作者增加徐庶與這個相會的這個細節,不但沒有給徐庶的形象增加什麼光彩,對諸葛亮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不能不說是小說家的一個小小的失誤。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