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高宗李治備受李世民寵愛,卻是個為女色所迷,一味聽信武則天之言,最後甚至連大唐之權也被武后所奪。

大非川之戰起因於吐蕃的大舉入侵,當時,吐蕃軍隊直入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少數民族所處的邊遠地區所置之州,類似於現在的自治區)又聯合于闐國,拿下龜茲撥換城。因此,唐朝失去對西域的掌控,只能被迫罷安西四鎮。這樣的情況下,大唐即使再顧念之前文成公主進藏的和親之舉,也不可能不出兵奪還國土。於是,剛在總章元年時降伏高句麗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又受高宗重任,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和副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一同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既要替吐谷渾王光復故土,也要率軍奪還西域,打擊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諾曷缽奔逃涼州,率數千帳內附唐。後唐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世襲青海地號)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高宗李治備受李世民寵愛,卻是個為女色所迷,一味聽信武則天之言,最後甚至連大唐之權也被武后所奪。

大非川之戰起因於吐蕃的大舉入侵,當時,吐蕃軍隊直入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少數民族所處的邊遠地區所置之州,類似於現在的自治區)又聯合于闐國,拿下龜茲撥換城。因此,唐朝失去對西域的掌控,只能被迫罷安西四鎮。這樣的情況下,大唐即使再顧念之前文成公主進藏的和親之舉,也不可能不出兵奪還國土。於是,剛在總章元年時降伏高句麗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又受高宗重任,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和副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一同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既要替吐谷渾王光復故土,也要率軍奪還西域,打擊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諾曷缽奔逃涼州,率數千帳內附唐。後唐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世襲青海地號)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名將,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等戰績、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

此次出征,唐軍以吐蕃首都“邏娑”為出師之名,可見唐軍對吐蕃勢在必得,不僅要光復失地,更有直搗黃龍,降伏吐蕃之意。再加上唐軍方面既有名將薛仁貴壓陣,又加之對吐蕃邊遠小國的輕蔑,故此在戰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都是躊躇滿志,打算一鼓作氣,深入西域。而吐蕃方面,對唐軍本就忌憚已久,早在總章二年時,吐蕃就任命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有吐蕃第一名將之稱的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統兵在外,駐守吐谷渾,以此加強對河源地區的控制,既可把關守衛,亦有尋機東進之意,總章三年時,一路攻入西域的正是率軍四十萬北上的論欽陵。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高宗李治備受李世民寵愛,卻是個為女色所迷,一味聽信武則天之言,最後甚至連大唐之權也被武后所奪。

大非川之戰起因於吐蕃的大舉入侵,當時,吐蕃軍隊直入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少數民族所處的邊遠地區所置之州,類似於現在的自治區)又聯合于闐國,拿下龜茲撥換城。因此,唐朝失去對西域的掌控,只能被迫罷安西四鎮。這樣的情況下,大唐即使再顧念之前文成公主進藏的和親之舉,也不可能不出兵奪還國土。於是,剛在總章元年時降伏高句麗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又受高宗重任,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和副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一同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既要替吐谷渾王光復故土,也要率軍奪還西域,打擊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諾曷缽奔逃涼州,率數千帳內附唐。後唐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世襲青海地號)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名將,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等戰績、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

此次出征,唐軍以吐蕃首都“邏娑”為出師之名,可見唐軍對吐蕃勢在必得,不僅要光復失地,更有直搗黃龍,降伏吐蕃之意。再加上唐軍方面既有名將薛仁貴壓陣,又加之對吐蕃邊遠小國的輕蔑,故此在戰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都是躊躇滿志,打算一鼓作氣,深入西域。而吐蕃方面,對唐軍本就忌憚已久,早在總章二年時,吐蕃就任命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有吐蕃第一名將之稱的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統兵在外,駐守吐谷渾,以此加強對河源地區的控制,既可把關守衛,亦有尋機東進之意,總章三年時,一路攻入西域的正是率軍四十萬北上的論欽陵。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其父祿東,曾贊論欽陵曰:“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五萬唐軍,薛仁貴率三萬戰軍在前,郭待封率五千戰兵和一萬五千輜重軍在後,經鄯州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一地。薛仁貴老於戰陣,深知吐蕃雖為邊遠小國,但其兵多將廣,極難對付,且吐蕃軍隊以逸待勞,又深明地利,而唐軍一路上多發高原反應,如不速戰速決,實在是難以獲勝。在觀察地勢後,薛仁貴認為烏海險遠,不明地理的情況下,大批的輜重車馬不便住行,容易喪失戰機,故下令留郭待封令輜重部留下,於大非嶺上憑藉天險,構築防禦工事,將此地變為大軍的前沿陣地。這樣一來,薛仁貴大軍在前,勝有後援,敗亦有退路。隨後,薛仁貴以“快”為此戰要義,即率主力,“輕銳倍道”,奔襲吐蕃軍。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高宗李治備受李世民寵愛,卻是個為女色所迷,一味聽信武則天之言,最後甚至連大唐之權也被武后所奪。

大非川之戰起因於吐蕃的大舉入侵,當時,吐蕃軍隊直入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少數民族所處的邊遠地區所置之州,類似於現在的自治區)又聯合于闐國,拿下龜茲撥換城。因此,唐朝失去對西域的掌控,只能被迫罷安西四鎮。這樣的情況下,大唐即使再顧念之前文成公主進藏的和親之舉,也不可能不出兵奪還國土。於是,剛在總章元年時降伏高句麗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又受高宗重任,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和副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一同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既要替吐谷渾王光復故土,也要率軍奪還西域,打擊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諾曷缽奔逃涼州,率數千帳內附唐。後唐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世襲青海地號)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名將,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等戰績、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

此次出征,唐軍以吐蕃首都“邏娑”為出師之名,可見唐軍對吐蕃勢在必得,不僅要光復失地,更有直搗黃龍,降伏吐蕃之意。再加上唐軍方面既有名將薛仁貴壓陣,又加之對吐蕃邊遠小國的輕蔑,故此在戰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都是躊躇滿志,打算一鼓作氣,深入西域。而吐蕃方面,對唐軍本就忌憚已久,早在總章二年時,吐蕃就任命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有吐蕃第一名將之稱的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統兵在外,駐守吐谷渾,以此加強對河源地區的控制,既可把關守衛,亦有尋機東進之意,總章三年時,一路攻入西域的正是率軍四十萬北上的論欽陵。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其父祿東,曾贊論欽陵曰:“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五萬唐軍,薛仁貴率三萬戰軍在前,郭待封率五千戰兵和一萬五千輜重軍在後,經鄯州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一地。薛仁貴老於戰陣,深知吐蕃雖為邊遠小國,但其兵多將廣,極難對付,且吐蕃軍隊以逸待勞,又深明地利,而唐軍一路上多發高原反應,如不速戰速決,實在是難以獲勝。在觀察地勢後,薛仁貴認為烏海險遠,不明地理的情況下,大批的輜重車馬不便住行,容易喪失戰機,故下令留郭待封令輜重部留下,於大非嶺上憑藉天險,構築防禦工事,將此地變為大軍的前沿陣地。這樣一來,薛仁貴大軍在前,勝有後援,敗亦有退路。隨後,薛仁貴以“快”為此戰要義,即率主力,“輕銳倍道”,奔襲吐蕃軍。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曾在天山抵禦回紇,三箭射殺敵三將,威震敵軍,時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於河口一帶,薛仁貴大軍開到,吐蕃軍在遇見唐軍後,被打得猝不及防,傷亡甚眾,“數萬吐蕃人死傷籍枕”,損失牛羊萬餘頭。經此大勝,薛仁貴直入烏海城,駐守於此,按照計劃,等待郭待封輜重部的後援。但薛仁貴知兵卻難以知人,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前番薛仁貴出擊,留他守輜重時,他已有不滿,如今薛仁貴得此大功,眼紅的郭待封更是不服管制,竟在此時擅自率後隊繼進,不與薛仁貴的主軍會合,想和薛仁貴爭搶軍功。論欽陵雖敗於薛仁貴,但其也是一代名將,在得知郭待封率輜重隊緩緩前進後,怎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於是吐蕃軍抓住戰機,以二十餘萬之眾,直撲郭待封其部。原先就是後援隊,戰兵僅有五千,如今又舍陣地而出,郭待封完全抵敵不住吐蕃大軍,輜重、糧草全失。後援已失,薛仁貴雖有戰策,也無力持久,只有被迫退軍據守大非川。八月,論欽陵率領四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對唐軍展開決戰。薛仁貴兵力僅有三萬餘人,既無險可據,又無糧草供應軍需,因此大敗於大非川,損失極其慘烈,逼得薛仁貴只能和眾將商量,與論欽陵約和還國,而吐谷渾,自此陷落吐蕃之手。

"

唐朝武功顯赫,自開國以來,四處征戰無一不勝,先後擊敗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一統漢地後,唐軍又致力於平定邊患,相繼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令四夷賓服,皆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太宗(李世民)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司馬光

唐朝武威日盛,高宗總章二年,唐朝所掌握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有1239萬平方公里之多。然令天下懾服的唐朝,卻於總章三年時,在吐蕃這個小國上翻了跟斗,慘敗於大非川,遭遇到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高宗李治備受李世民寵愛,卻是個為女色所迷,一味聽信武則天之言,最後甚至連大唐之權也被武后所奪。

大非川之戰起因於吐蕃的大舉入侵,當時,吐蕃軍隊直入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羈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少數民族所處的邊遠地區所置之州,類似於現在的自治區)又聯合于闐國,拿下龜茲撥換城。因此,唐朝失去對西域的掌控,只能被迫罷安西四鎮。這樣的情況下,大唐即使再顧念之前文成公主進藏的和親之舉,也不可能不出兵奪還國土。於是,剛在總章元年時降伏高句麗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又受高宗重任,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和副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一同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既要替吐谷渾王光復故土,也要率軍奪還西域,打擊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諾曷缽奔逃涼州,率數千帳內附唐。後唐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世襲青海地號)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名將,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等戰績、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

此次出征,唐軍以吐蕃首都“邏娑”為出師之名,可見唐軍對吐蕃勢在必得,不僅要光復失地,更有直搗黃龍,降伏吐蕃之意。再加上唐軍方面既有名將薛仁貴壓陣,又加之對吐蕃邊遠小國的輕蔑,故此在戰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都是躊躇滿志,打算一鼓作氣,深入西域。而吐蕃方面,對唐軍本就忌憚已久,早在總章二年時,吐蕃就任命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有吐蕃第一名將之稱的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統兵在外,駐守吐谷渾,以此加強對河源地區的控制,既可把關守衛,亦有尋機東進之意,總章三年時,一路攻入西域的正是率軍四十萬北上的論欽陵。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其父祿東,曾贊論欽陵曰:“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五萬唐軍,薛仁貴率三萬戰軍在前,郭待封率五千戰兵和一萬五千輜重軍在後,經鄯州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一地。薛仁貴老於戰陣,深知吐蕃雖為邊遠小國,但其兵多將廣,極難對付,且吐蕃軍隊以逸待勞,又深明地利,而唐軍一路上多發高原反應,如不速戰速決,實在是難以獲勝。在觀察地勢後,薛仁貴認為烏海險遠,不明地理的情況下,大批的輜重車馬不便住行,容易喪失戰機,故下令留郭待封令輜重部留下,於大非嶺上憑藉天險,構築防禦工事,將此地變為大軍的前沿陣地。這樣一來,薛仁貴大軍在前,勝有後援,敗亦有退路。隨後,薛仁貴以“快”為此戰要義,即率主力,“輕銳倍道”,奔襲吐蕃軍。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薛仁貴曾在天山抵禦回紇,三箭射殺敵三將,威震敵軍,時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於河口一帶,薛仁貴大軍開到,吐蕃軍在遇見唐軍後,被打得猝不及防,傷亡甚眾,“數萬吐蕃人死傷籍枕”,損失牛羊萬餘頭。經此大勝,薛仁貴直入烏海城,駐守於此,按照計劃,等待郭待封輜重部的後援。但薛仁貴知兵卻難以知人,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前番薛仁貴出擊,留他守輜重時,他已有不滿,如今薛仁貴得此大功,眼紅的郭待封更是不服管制,竟在此時擅自率後隊繼進,不與薛仁貴的主軍會合,想和薛仁貴爭搶軍功。論欽陵雖敗於薛仁貴,但其也是一代名將,在得知郭待封率輜重隊緩緩前進後,怎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於是吐蕃軍抓住戰機,以二十餘萬之眾,直撲郭待封其部。原先就是後援隊,戰兵僅有五千,如今又舍陣地而出,郭待封完全抵敵不住吐蕃大軍,輜重、糧草全失。後援已失,薛仁貴雖有戰策,也無力持久,只有被迫退軍據守大非川。八月,論欽陵率領四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對唐軍展開決戰。薛仁貴兵力僅有三萬餘人,既無險可據,又無糧草供應軍需,因此大敗於大非川,損失極其慘烈,逼得薛仁貴只能和眾將商量,與論欽陵約和還國,而吐谷渾,自此陷落吐蕃之手。

大唐戰神薛仁貴為何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隊友是關鍵

▲郭孝恪,唐初開國名將,曾獻策“固守虎牢,軍臨汜水,隨機應變”,被李世民所採納,並以此生擒竇建德。

大非川一戰,牽動整個東亞的格局,此戰唐軍敗後,受隊友牽連的薛仁貴被貶為平民,郭待封則因父功,減死除名。而吐蕃在大非川大勝唐軍後,對西域一帶的掌控得到加強,成為唐朝邊疆,關隴地區的一大威脅。為此,唐軍不得不減少遼東地區的駐軍,加強西北的防禦力量。這樣的決策,也使原本在大唐威勢下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新羅,漸漸崛起,成為朝鮮半島最後的贏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