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
"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賈母糊塗,竟然採用王熙鳳的掉包計,把薛寶釵嫁給了賈寶玉?

其實,不用讀者們辯駁,作者早已在第五回中給出了鐵的證據,高鶚的這一編排,再荒謬不過了。

看那寶玉,擲了香菱的“判詞”,打開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先映入眼簾就是,兩株枯木,木上懸掛著玉帶。

"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賈母糊塗,竟然採用王熙鳳的掉包計,把薛寶釵嫁給了賈寶玉?

其實,不用讀者們辯駁,作者早已在第五回中給出了鐵的證據,高鶚的這一編排,再荒謬不過了。

看那寶玉,擲了香菱的“判詞”,打開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先映入眼簾就是,兩株枯木,木上懸掛著玉帶。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這裡暗示的當是黛玉的命運。作者畫出兩株枯木,意味著林黛玉淚盡而亡,變得枯乾。木上懸掛著玉帶,有人認為是黛玉上吊而死,而這也荒謬得很。這玉帶,當是通靈寶玉的帶子。賈寶玉將他的通靈寶玉掛在枯乾的樹木上,意味著寶玉心目中黛玉才是她永遠的寄託,他絕對不會接受金玉良緣。最後,黛玉走了,他必定會將自己的通靈寶玉給黛玉,因為林黛玉就是他生命裡的通靈寶玉。沒有黛玉,一萬個通靈寶玉也護不了他寶玉的平安。

"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賈母糊塗,竟然採用王熙鳳的掉包計,把薛寶釵嫁給了賈寶玉?

其實,不用讀者們辯駁,作者早已在第五回中給出了鐵的證據,高鶚的這一編排,再荒謬不過了。

看那寶玉,擲了香菱的“判詞”,打開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先映入眼簾就是,兩株枯木,木上懸掛著玉帶。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這裡暗示的當是黛玉的命運。作者畫出兩株枯木,意味著林黛玉淚盡而亡,變得枯乾。木上懸掛著玉帶,有人認為是黛玉上吊而死,而這也荒謬得很。這玉帶,當是通靈寶玉的帶子。賈寶玉將他的通靈寶玉掛在枯乾的樹木上,意味著寶玉心目中黛玉才是她永遠的寄託,他絕對不會接受金玉良緣。最後,黛玉走了,他必定會將自己的通靈寶玉給黛玉,因為林黛玉就是他生命裡的通靈寶玉。沒有黛玉,一萬個通靈寶玉也護不了他寶玉的平安。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面對沒有了通靈寶玉的寶玉,還有說什麼金玉良緣,也是十分荒謬的事情。接下里,作者畫的那一堆雪,因為“薛”與“雪”同音,指的自然是敗落的薛家。覆巢之下無完卵,那金簪子就是薛寶釵無疑了。薛家敗亡,薛寶釵隨之命喪黃泉,薛寶釵的薄命,也就更加令人唏噓了。

如果是薛寶釵陰險地頂替林黛玉,嫁給寶玉,最後又守活寡,首先就是三觀不正死有餘辜,其再怎麼薄命,也難以引起正常人的同情,作者更不會將她高看一言,與黛玉並列著看。

這一場景,完全暗示了她的生命中有著太多的悲慼與無奈。她一個小女子,有點小聰明,即使是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對他人有所傷害,但她畢竟沒有完全突破做人的底線。人們因此而感覺到她也只不過是受到了命運的擺佈,有著最後的良知。

"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賈母糊塗,竟然採用王熙鳳的掉包計,把薛寶釵嫁給了賈寶玉?

其實,不用讀者們辯駁,作者早已在第五回中給出了鐵的證據,高鶚的這一編排,再荒謬不過了。

看那寶玉,擲了香菱的“判詞”,打開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先映入眼簾就是,兩株枯木,木上懸掛著玉帶。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這裡暗示的當是黛玉的命運。作者畫出兩株枯木,意味著林黛玉淚盡而亡,變得枯乾。木上懸掛著玉帶,有人認為是黛玉上吊而死,而這也荒謬得很。這玉帶,當是通靈寶玉的帶子。賈寶玉將他的通靈寶玉掛在枯乾的樹木上,意味著寶玉心目中黛玉才是她永遠的寄託,他絕對不會接受金玉良緣。最後,黛玉走了,他必定會將自己的通靈寶玉給黛玉,因為林黛玉就是他生命裡的通靈寶玉。沒有黛玉,一萬個通靈寶玉也護不了他寶玉的平安。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面對沒有了通靈寶玉的寶玉,還有說什麼金玉良緣,也是十分荒謬的事情。接下里,作者畫的那一堆雪,因為“薛”與“雪”同音,指的自然是敗落的薛家。覆巢之下無完卵,那金簪子就是薛寶釵無疑了。薛家敗亡,薛寶釵隨之命喪黃泉,薛寶釵的薄命,也就更加令人唏噓了。

如果是薛寶釵陰險地頂替林黛玉,嫁給寶玉,最後又守活寡,首先就是三觀不正死有餘辜,其再怎麼薄命,也難以引起正常人的同情,作者更不會將她高看一言,與黛玉並列著看。

這一場景,完全暗示了她的生命中有著太多的悲慼與無奈。她一個小女子,有點小聰明,即使是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對他人有所傷害,但她畢竟沒有完全突破做人的底線。人們因此而感覺到她也只不過是受到了命運的擺佈,有著最後的良知。

紅樓夢裡這一判詞,暗藏了薛寶釵最後的良知

最後,我們再來看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當就完全會覺得它沾滿了作者滾燙的淚水,對這兩位女子有著最深切的同情。賈寶玉從未真正憎惡過寶釵,即使黛玉的死,在寶釵那裡有著主觀原因,面對寶釵的無奈與薄命,賈寶玉最終也會選擇原諒。

反觀高鶚,缺少一種菩提心,想當然地將人性撕扯得血淋淋,讓薛寶釵喪失最後的良知,他才是最大的釵黑。也一次次地傷害著廣大讀者的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