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我們考試,我們工作,我們囿於三點一線,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東西填滿,直到生活模糊本來模樣。

我們處在生活中,所以迷失在生活裡,旅行是讓我們跳出慣常狀態,重新找到生活方向的絕佳方式之一。

我們離開原本的生活去到陌生的地方,去見天地,見眾生,最終見到自己。

這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重走玄奘路:一個外國人的西行之旅

理查德·伯恩斯坦與中國淵源頗深,他曾在哈佛學習中文和東亞歷史,是漢學家費正清的學生。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他曾是最早向西方世界報道中國的記者之一,1979年他創辦《時代》週刊駐北京記者站。

伯恩斯坦關心中國和東亞世界,曾撰寫過多部關於中國的書,不久前曾在國內出版《中國1945》。

《究竟之旅》在他多部著作中,是集個人經驗、感情生活、理性思考為一體的生動作品。

對中國方方面面都很感興趣的伯恩斯坦,多年前在第一次讀到玄奘故事的時候就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位我們都不陌生的唐代高僧,為了尋求佛教真諦,在公元625年橫越亞洲展開了一場西行之旅。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從出發到返回,玄奘一共花了17年時間,跋涉五萬餘里,帶回經書657部。這一路上雖然不像《西遊記》中那樣有各路妖怪來搗亂,但也並不平坦,不僅要面對自然環境帶來的難題,還需抵禦自我質疑的侵襲,以及其他無法預料的艱辛。

伯恩斯坦認為玄奘沿著世界上千年來最重要的貿易、征服及思想之路,越過冰山、穿過灼熱沙漠的旅程是一次“究竟之旅”。他因此在心底埋下了“重走玄奘路”的種子。然而僅僅是種子,一直到年過五十他才付諸行動。一方面人到中年的事實在提醒著他:長途旅行不是光靠冒險精神就能完成的事。另一方面,日復一日的庸常生活,讓他逐漸模糊了生命的本來意義。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或許,貼近玄奘追求真理的旅程,能讓他重新找到生活的真諦。

伯恩斯坦猶如一個準備萬全的旅行者,在出發前就熟讀各種與玄奘相關的書籍,對佛學也頗有研究。他期盼感受玄奘當年所見,然而歷史變遷,許多玄奘時代佛教繁盛一時的區域,如今早已不復當年模樣,沒有著名的佛教景點可以參觀,城市裡也沒有什麼古代遺址,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就是“你印象中那種火柴盒子般的中國城市”。

高昌曾有著權力帶來的所有虛妄和浮華,佛教在這片土地佔統治地位,“現在這裡的廢墟也許會給人靈感寫出詩句,感嘆快樂的宮殿化為塵土,鮮花變成野草,蝴蝶無處嬉戲”。

玄奘從鐵爾梅茲的阿姆河進入阿富汗,伯恩斯坦因為戰爭卻只能站在岸邊感慨,“7世紀的時候這裡沒有橋,但很容易穿過河流。現在這裡有了橋,然而到達河對面卻變得絕無可能。”

白沙瓦是犍陀羅地區文化的中心,犍陀羅藝術對周邊地區佛教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這裡曾經非常輝煌,“殊香異音,時有聞聽”,然而在玄奘到達時已變成一片廢墟,伯恩斯坦連玄奘看到的建築都看不到了。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現實旅途中的孤獨艱苦和想象中充滿浪漫色彩的旅行之間的落差,從古至今都無可避免。

伯恩斯坦很早就明白這點,發生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是意料之中,即使我們準備的攻略再完備,旅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我們想象中來。人生也是一樣。

當我們旅行時,我們想些什麼

離開習慣的地方,意味著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與自己對話。在這趟西行之旅中,伯恩斯坦也不斷地叩問自己。

當他坐在行駛去喀什的汽車上時,遠處的車燈照射過來的光,讓他想起小時候打完比賽後,從對方球隊的籃球場乘坐校車回家的情景。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那些晚上,打完比賽後我們從對方球隊的籃球場乘坐校車回家,大巴在康涅狄格州南部彎彎曲曲的公路上轟隆隆地開著,從學生時代相當重要而今連名字都忘了的那個小鎮回家。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一般來說回家的路上都很安靜,鄉間一片漆黑,除了對面突然有車燈亮起的時候,遠光燈的時間稍微長些,你有幾秒鐘的時間什麼也看不見。

少年時代,為了受到女生歡迎,並不擅長籃球的伯恩斯坦加入了籃球隊,但依然沒有女生喜歡他。在回程的校車上,他顯得特別不合時宜,只能感受到不安、失敗、沒有歸屬感。他不喜歡籃球,卻不得不假裝感興趣。

每個在生活這片海里浮沉的人們,似乎一直在尋找歸屬感。小時候想融入進班集體,長大後想在城市紮根。有的人早早找到,有的人卻苦尋不得。伯恩斯坦便屬於後者。

他自認他的人生十分順遂,擁有一份引以為榮並且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在《紐約時報》擔任專欄作家,既有精神上的自由又有物質上的豐富。但“歸屬感的缺失”還是一直纏繞著他,這也是他最想在旅途中解決的困惑之一。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伯恩斯坦將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寫成了《究竟之旅》一書。他生動地捕捉了旅行的滋味:

身在異鄉的寂寞、激起的沉思、平凡的剎那、稍縱即逝的會遇……

最難得的是,他在賦予故事趣味性的同時,有技巧地將這些平凡剎那和玄奘傳奇、歷史背景、佛教思想融合在一起,使這本書讀起來,幾近達到某種優雅境界。

就像玄奘出遊十七年尋得真理而歸一樣,伯恩斯坦通過這次旅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的生活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旅行讓我們短暫地跳脫原本的軌跡,得以審視自己。但旅行結束後,我們終歸要回歸生活。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也許我們無法人人都像玄奘一樣參透佛教的無上妙法,但正如伯恩斯坦通過重走玄奘路找到生命的真諦一樣,我們也可以藉由伯恩斯坦的旅行,賦予庸常生活一些新的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自己立刻來一場“究竟之旅”。



●你想去哪裡來一場“究竟之旅”?

唐僧取經被拍成了無數個西遊記,卻沒有一部拍出真實的玄奘之路

《究竟之旅》

◎理查德•伯恩斯坦 著

◎公元六二九年,玄奘為尋求佛教真諦,橫越亞洲展開一場史詩之旅。一千三百多年後,美國漢學家理查德•伯恩斯坦,盡一切可能追循玄奘足跡西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