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本文由「雜家讀書」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原創作者「葫蘆肥」。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如果讓全國人民來投票《你最喜歡哪一部暑假必播的經典電視劇》,我想,可能九成以上的人會選《西遊記》。

從來沒有一部作品像《西遊記》如此經典,歷經各色明星的種種演繹,既有交口稱讚的神片、也有不堪一睹的爛片,然而,不管衍生出怎樣的版本,都無法動搖它在老老少少心中的美好印象

然而,儘管大家都喜歡《西遊記》,但卻似乎對一個問題頗感困擾——

“西遊記為什麼會是四大名著之一?”

這個問題頻現於各大問答平臺,乍一看,《西遊記》好像真的是忝居其位。

再看一下問題的回答:傳統說法是以志怪嘲諷現實;有人說這是一本管理學;有人說這是一個關於抗爭的故事;有人認為它文筆差、不過有趣罷了;最離奇的是有人認為不可將它當做孩子的啟蒙讀物,說它“世界觀太黑暗了”……

天哪,我不禁想問:這位網友,你究竟經歷了什麼?

事實上,《西遊記》恰恰是最佳的孩童啟蒙讀物,它不但有著妙趣橫生的故事與人物,更是一座文化知識的寶庫,而且,想要提高文筆,讀《西遊記》會比啃其他名著來得輕鬆更多。

   

01 被當作“閒書”的寶貝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香港非遺展中的《西遊記》米塑場景

我最早接觸《西遊記》,大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候一放暑假就愛往鄉下跑,多數時間是在我外公的小院子裡度過的。

大人們白天經常會出門,我一個人沒事,就隨手找點什麼東西玩。

有一次,不小心拿了本《西遊記》,坐在門坎上翻。

有位路過的鄰居看到了,大感訝異,逢人就說某某家的娃子真聰明呀,這麼小就會看字書了!我倒是被誇得飄飄然了,但其實哪裡看得懂呀——當時識字還不過千,何況書還是倒著捧的……

然而,這樣陰差陽錯的一次誇獎,卻使我愛上了讀書,而最有印象的,自然就是《西遊記》,所以,當我識字稍多些的時候,我就真的開始讀它了。

   

許多字詞仍是不懂,但架不住故事好玩呀!

鬥天戰地威風凜凜的孫行者、好吃懶做滿嘴牢騷的豬八戒、木頭薯腦阿彌陀佛的唐三藏,這樣的組合,再加上探險法術等等元素,還有什麼比這更帶勁兒的?

直到參加工作,《西遊記》被我翻來覆去看了不下好幾遍,但一直只將它當作閒書。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

當時我也很好奇,這本書來來去去就一招“師父被妖怪抓走了”的套路,咋就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呢?

後來,網文興起,我也跟著刷起來,但是,許多作品只看了幾章,就令人想捏著鼻子丟掉——內涵貧瘠、文字蒼白,作者筆力不濟,讓讀者也尷尬非常。

比如某本跟風的盜墓作品,一到緊張的情節,不是“頭皮發麻”就是“手腳冰冷”,讓人恨不得能多借幾個詞給他用。

這時,我才想起《西遊記》的好來。

   

02 一座知識雜學的文化寶庫

《西遊記》雖然是一部光陸離奇的神怪故事,但書中詞彙卻異常豐富,使得書中的人神妖怪,個性強烈、生動誇張又不失況味,就像是活生生的真實世界。

由於故事背景恢宏,所以書中揉雜了儒、釋、道等各家的經典知識,引用諸多稗官野史,廣泛吸收宋、元、明時期較流行或特有的俗語、方言,有的詼諧戲謔、有的勸世警凡,稱得上字字有來歷、句句能傳神。

把它作為閒書來讀,固然能夠得到走馬觀花般的簡單快樂,但要是有興致細究書中的典據和文辭,同樣能夠發現遍地珠玉,增長漢語知識、融會文化經典。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西遊記》能幫助我們打好至少5種文化知識的基本功。

   

03 《西遊記》的5種文化知識基本功

第一種:雜學典故,拓寬你的知識面

《西遊記》堪稱一本雜學大全,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詞條:

白雪黃芽】(道教術語):這個詞出自第17回“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煉汞;白雪黃芽,傍門外道”。白雪,是指水銀煉成的粉霜;黃芽則是指鉛的精華。古籍《參同契》中就有載“黃芽,即真鉛也。”

貝葉】(佛教術語):這個詞出自36回“妙高臺上曇花墜,說法壇前貝葉生”,貝葉是貝多羅樹葉,佛教徒用鐵筆在這種葉子上刻寫佛教經文,稱為貝葉經。

尺工字樣】(樂譜術語):書中有“雲鑼兒,橫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樣”(96回)一句,這個詞是指中國傳統的工尺樂譜中各種記音符號,常見有:上、尺、工、凡、六、五、乙這7個字符依次寫成七聲。

分序排班】(官僚術語):在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孫悟空時,“他坐在一塊石頭崖上,面前有一千二百多猴子,分序排班”(30回),古代朝會之時,百官就需要排班、按相應次序進退,用在此處,既增長知識,又頗有“沐猴而冠”的深意。

楚歌聲吹散了八千兵】(歷史典故):書中形容“鳴的一聲,都鬨然而去了。這個倒不象孫大聖幾句鋪頭話,卻就如楚歌聲吹散了八千兵”(74回),與成語“四面楚歌”相比照,頗有相映成趣之妙。

《西遊記》中文化常識的覆蓋廣度極大,拓寬知識面,有助於思維的橫向拓展,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皮影戲中也少不了《西遊記》

   

第二種:古今異用詞,讓你不怕會錯意

有許多詞,由於時世變遷,詞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只是生僻少用了,有些則幾乎改變了詞義。

《西遊記》就為我們記錄了不少這樣的詞:

飽滿】這個詞大家現在主要用來形容事物豐滿、充實,但在古代,卻有“吃飽”的意思,八戒“添湯添飯,就如走馬燈兒一般,剛剛供上,直吃得飽滿方休”(84回)。

表白】現在通常都把這個詞用在男女相互傾訴情意的場景,然而《西遊記》中寫“揚塵幾度盡傳符,表白一番皆俯伏”(44回)的意思,指的卻是佛、道教中的唱導,也就是法會中指導眾僧唱頌經文。

才子】是不是馬上就聯想到了“佳人”?然而並不是,第41回中八戒邀功說道“你才子發昏的,若不是老豬救你啊,已此了賬了”,才子在這裡是“剛才”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八十九回也有:“才子那妖精敗陣,必然向他祖翁處去會話”。

吃不著】吃不著就得餓著?非也非也!“舍下也有吃不著的陳糧,穿不了的衣服”(47回),原來,是指糧食囤太多了有很多還沒吃,“吃不著”竟也可以當作“吃不完”來用!

怎麼樣?是不是開始對《西遊記》刮目相看了?有趣的還在後頭,我們繼續翻書。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這是一塊清代的《西遊記》木雕

   

第三種:一詞多用、多詞同義,漢語你個鬼靈精

大家都喜歡“中文博大精深”的段子,在《西遊記》裡,更是將這個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得】至少有4種用法。一是“得不到”,“這怕是豬八戒不得我出去與他交戰,故將此計來羈我”(31回);二是“不能置於”,“這一陣雖不得他死,好道也發個大昏”(41回);三是“不要”,“師父不得報怨,等我去救他一救”(76回);四是“不會”,“他這船兒,雖是無底,卻穩,縱有風浪,也不得翻”(98回)。

佈施】居然也有2種用法。一種是比較廣知的佛教術語,指施與他人財物等;但也可以作為“施展”來用,比如“孫大聖佈施手段,舞著鐵棒,哮吼一聲”(27回)。

“幫助”有幾種說法?】在《西遊記》中,“幫助”這個意思,至少有6種相近似的詞語:幫寸、幫丁、幫副、幫功、幫攻、幫手。“等老豬去幫打幫打”、“我只與你一個對一個,不許幫丁”、“他也惱他,要與我們幫功”……吳承恩換著花樣用詞,近乎炫技,簡直引起極度舒適。

“成語也能想換就換”】有個成語叫“餐風露宿”,這個詞《西遊記》裡變著花樣改了不下3種,除了第1種,在47回改成了“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後文還有“棲風宿雨”。

漢語是一種靈活而精妙的語言,它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可以隨著語義情境、上下文的實際需要而移換、借用,正是這種與太極轉化演繹相仿的思維模式,構成了具有包容性與同化力的中國文明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西遊記》主題的特種郵票

   

第四種:生動趣味的詞彙,言簡意賅接地氣

現代人不太愛看文言文,產生的影響是詞彙量漸漸減少、表達能力變得單薄,相比之下,《西遊記》中許多言簡意賅的俗語,可是生動有趣太多了:

不成人】之所以注意到這個詞,是因為在潮汕話中如今還遺存著這個詞的用法,書中寫道“哪吒恨道:‘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將,十分煩惱’”(51回),這個詞指的是“不是正經的人、做事過份”的意思,這與潮汕話中的“不成人”用法是一樣的。

饞蟲拱動】豬八戒為我們貢獻了許多絕妙好詞,比如這個“饞蟲拱動”就是形容他嘴饞仙童果子時的表現,與之相關的,還有“我把你這個害饞癆、偷嘴的禿賊”、“就是害了饞痞,也不敢幹這賊事”等等,比起許多小說只會寫“饞得口水直流”可是強太多了。

大四聲】“錦衣衛點起校尉,將行者八抬八綽,大四聲喝起,徑至金光寺”(62回),這裡“大四聲”指的是使勁時抑揚緩促的聲音,即使不明其意的讀者讀起來,也能隱隱感受到那種吆喝的臨場感。

此外,還有表示氣勢昂揚的“昂昂烈烈”、表示體型笨重的“夯夯”、表示看不出來歷的“不僧不俗”、表示落滿積雪的“鵝毛”和“鵝衣”等等等等……

詞彙是對生活細節的體察和描繪,生動傳神的詞彙可以充分調動人的想象力,豐富人的內心情感體驗,使人文思通達、氣質靈秀。

然而,枯燥的死記硬背往往無法起到好的效果,而像《西遊記》這種“閒書”,就很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西遊記》名列四大名著的真正原因:一座精彩紛呈的文化寶庫

崑曲摺子戲《西遊記.借扇》

   

第五種:俚俗諺語,朗朗上口的做人道理

《西遊記》中的俚俗諺語可謂俯拾皆是,讀之頗有種“留心處處是學問”的感覺:

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這是孫行者在火焰山買糕點時所說的話,原本是句農作的俗諺,指穀物離開了一定的溫度和溫差,就不會生長和結果。其實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意思,還可以引申為“不經考驗就得不到成長”等勵志之語。

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唐僧有感而發的這一金句,可就比“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斯文高雅得多了。

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第28回孫悟空被唐僧趕走,輪到八戒去化齋飯,他才感到大師兄不是那麼好當的,這話後半句雖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但卻符合八戒口無遮攔的性格,同時也給懵懵懂懂的小朋友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心靈種子。

以上種種,不過是《西遊記》這座文化寶庫中的滄海一粟,曾有專家為《西遊記》做過專門的統計,分列出全書5600多條詞目,條條皆有典故,讓人不由得佩服古時讀書人功夫所用之深。

但願大家都能正視、珍視這部名副其實的古典名著。


群書須泛知,好書要深讀,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敬請您關注 @雜家讀書 ,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