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在北路梆子戲曲舞臺上,她11歲入行,16歲登臺,文武兼長,小生、青衣都有上佳表現,唱唸做打併重,一演44年,從“杏花獎”、“梅花獎”到“文華獎”,收穫了太多讚譽和掌聲。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鳳英。

(記者/李海燕)

天生的旦角兒

11歲時,成鳳英考入原山西省戲曲學校忻州地區文藝班,學習北路梆子現代戲,由於男孩子少,她聽從老師安排,既工小旦,又工小生。

初學戲的成鳳英很是單純,雖然一屆只招了6個女孩子,但全班23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學生裡,她並不是班裡最懂事,也不是最刻苦的那個,甚至脾氣還有些犟。

但她卻很用心,只要老師教授的,哪怕是一個細小的表情,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她都看得清楚,記在心裡,一有時間就去練習,從不間斷。

畢業彙報時,省裡來了專家審查教學成果,成鳳英先演了旦角戲《櫃中緣》,再演了小生戲《訪白袍》。《櫃中緣》裡16歲少女劉玉蓮懵懂、可愛的一顰一笑,華美的扮相與柔美的舉止,贏得了現場不少掌聲。

專家說,“這孩子聰明出挑,條件好,以後不要唱小生,要唱小旦,苗子正,前途好。”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八大錘》中飾陸文龍

沒有脂粉氣的小生

“女孩子愛美,喜歡頭戴花翎,好看,也光鮮,在團裡又天天圍著名家轉,言傳身教,只要有心,都是機會!”

當年的經歷很是清晰。成鳳英說,1979年分配回原忻縣地區北路梆子劇團,18歲,正是花樣年華,趕上拍攝由北路梆子表演藝術家賈桂林主演的電影《金水橋》,皇帝身後兩個持龍鳳扇的宮女有一個就是她,轉場時,導演也會抽空表揚,“這個孩子畫起妝來,眼睛很漂亮。”

然而,她終究還是沒有唱成小旦。團裡旦角多,男小生卻處在變嗓期,很多戲沒辦法演,所以,領導就安排有小生功底的她馬上改行。

雖然上學時有些基礎,然而,從旦角再改回小生,還是很難,臺步、圓場、走邊、起霸等基本功雖然練過,但再揀起來總是彆彆扭扭。還有就是得學會穿三寸厚的靴子,要做各種高難度動作,比如“鷂子翻身”等。

她在練功時屬於很“狠”的那一種。練習雙槍時,渾身上下盡是淤青。練跪步,膝蓋上的皮掉了一層又一層。每天吊腿一個小時,直到失去知覺站不住才停……為了使自己更有英武之氣,她還專門學了很多武生的動作。

就這樣,從嬌滴滴的旦角,成鳳英變成了英俊儒雅的小生。於是,《小宴》裡驕狂凶橫的呂布,《梨花情》裡瀟灑俊朗的孟天雲……便漸漸地深入人心。

成鳳英說,在戲劇界,小生拿梅花獎很難,女小生更難,單是腳底下的關就很難過。

當年競演梅花獎,她選擇了難度很高的劇目《八大錘》參賽,在整個演出過程中,“陸文龍”有好多艱難、高端的動作,她得不停地耍雙槍,靴底功、腿功都要跟上,時而“騰挪跌宕“,時而”雙翎漫卷”,有時又“似雕塑一般“,硬是把一個活生生俏皮英武、有血有肉又可愛的少年英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憑藉精湛的演技,奪得了第14屆中國戲曲梅花獎。

有專家後來評價:“成鳳英演小生,最可貴的是,功底紮實。更可貴的是,沒有脂粉氣,多了陽剛氣。”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在首部由生轉旦的北路梆子現代戲《黃河管子聲》中飾大花眼

還原女兒身

朋友們說,成鳳英就是為戲而生的。

丈夫說,只要回家,這兒疼那裡不舒服,一有任務,瞬間就好了,排練、演出,什麼事也沒了。

成鳳英自己說,演員就得天天練,保持最好的狀態,才能把最好的劇目奉獻給觀眾。即使拿了許多獎,她也從來不敢有任何懈怠,無論是打造劇目,無論是下鄉演出,總得深鑽細研,認真負責。

當《黃河管子聲》劇本呈現在面前時,她是欣喜的,這部富有忻州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劇本深深打動了她,大黃河,走西口,生離死別的人們,都在她的腦海裡回放,幾經改編,這部原本是二人臺的劇本,被搬上了北路梆子舞臺。

但是,演了多年的小生再回歸女兒身,又是一次職業的挑戰。反覆地揣磨,數次的排練,還是不得要領,相較於程式化的古裝戲表演,現代戲太多的生活化情節,戲裡那個柔媚多情的女主角大花眼,尤是其與心上人的慎怪撒嬌等動作表情,對成鳳英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索性,有好的導演,有好的搭檔,對於各種提醒和講解,她都能謙虛聆聽,身段,眼神,白口,總要悉心記憶,一絲不苟。

成鳳英回憶說,排練《黃河管子聲》期間,好久了一直在琢磨大花眼做女人那一段戲的唱腔,當時她正在打點滴,哼唱中突然有了靈感,便趕快打電話叫來音樂編導,商量應該怎麼唱,怎麼編,怎麼表現才有張力,很是感慨。

後來,這部演繹晉北人“苦日子笑著過,難日子唱著過”的現代戲,是解放以來山西省第一個地市級劇團中問鼎專業舞臺藝術的政府最高獎—— “文華獎”的新編劇目。

那是2007年的事兒。

6年後的2013年,成鳳英又多方籌措,將這部戲搬上銀屏。,這是北路梆子劇種有史以來的首部原創實景電影,可以說是這個梆子劇種一次大的突破和創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北路梆子現代戲《情悟五臺山》飾為日軍凌辱落髮為尼後清醒抗戰的女學生甄夢

離職不離舞臺

從《黃河管子聲》獲文華獎,到《情悟五臺山》,再到即將參加山西省首屆藝術節展演的《我的撓羊漢》,三部現代大戲,成鳳英走了十年。

十年裡,她帶著北路梆子跨過長江、幾進北京,在頻頻演出的同時,也培養了不少杏花獎、梨花獎新人,心血全放在了鍾愛的戲曲舞臺。

成鳳英所在的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一團,每年都要排演新戲,以適應不斷髮展的文化市場,滿足老百姓需求。眼下,團裡單大戲就有16部,即使下鄉天天演出也不怕重複,不愁沒戲可演。

多年來,他們又是常年無休,“送戲下鄉、文化惠民”,總是主動與鄉鎮村保持聯繫,上千個行政村裡都留下了汗水和足跡。他們以認真嚴肅的演出,為基層百姓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把一場場彰顯禮義廉恥、忠孝文化的劇目,於輾轉騰挪和抑揚頓挫中影響了許多人。

成鳳英說,有一次去原平,演出間隙她走進戲場附近一位老鄉家裡,也只是問候了一下屋裡的80多歲老人,擅長書法的老人兒子在她離去後,於演出當晚送上了一幅“德藝雙馨”的書法作品,表達了自己的仰慕和激動之情。

和她搭了13年戲的著名演員李建國說,與成鳳英長期的默契合作中受益良深,她是個有恆心、有毅力、能吃苦,做事認真的女子,曾經因為劇情需要,只十來天功夫就減掉了多年演小生一直保持著的體重。她是演員,又是團長,日常事務多,但都能兼顧得很好,互不干擾,很了不起。

成鳳英講起一件至今提及仍能令她感動淚流的事情。當年在梅花獎比賽時,團裡一位負責頭戴服飾的老同志,為了上場趕節奏,就在舞臺側幕的過道里候著她,中途換場時沒有凳子,索性躬下身子彎下腰說,來,累了吧,坐我身上歇。

“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這種恩情!”回眸青春少艾的時光,成鳳英感慨良多,她說,正是這些溫暖,這些不同時期的關愛,使得自己在藝途上有了明晰的航向。雖然現已卸任,但是當了近20年團長的她表示,一定要當好後勤,繼續演好戲,只要團裡有需求,定會不遺餘力。

她告訴記者,如果有條件,她會考慮辦一所專門的戲曲學校,招回偏遠地區的女娃兒,“頭兩年封閉學藝,同時惡補文化課,第三年登臺,用不了多久,會出成績的。”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北路梆子新編劇目《我的撓羊漢》劇照

她和她的新戲

如果說,《黃河管子聲》是成鳳英小生轉小旦的嘗試,《情悟五臺山》是演繹生涯的精彩延續,那麼,《我的撓羊漢》,則是她轉型後的再度華麗亮相。

有行內人士說,《我的撓羊漢》涵蓋了“北路梆子”和“撓羊賽”兩大忻州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作為“摔跤之鄉”豪放而細膩、粗獷而重情義的民俗風情,題材 “簡直絕了”。

“從18歲演到年屆六旬,雖然年齡跨度很大,但是沒有絲毫違和感,因為她總是演啥有啥,沒有懸念。”曾經的同事也由衷讚歎。

成鳳英表示,藝術無止境,每一部戲都是對演員的豐富,對團隊的一種歷練,對藝術的提升。“作為演員,真正的價值在舞臺,拿得出好戲,對得起觀眾,累,並快樂。”

這是真心話。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北路梆子現代戲《我的撓羊漢》中少女綿綿

成鳳英: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北路梆子現代戲《我的撓羊漢》中老年綿綿

成鳳英生活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