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楊秋霞:讓秦腔文化藝術薪火相傳

戲曲 秦腔 大漢蘇武 藝術 咸陽新聞網 2017-04-13
「文化」楊秋霞:讓秦腔文化藝術薪火相傳

初春的夜晚,依然寒冷。3月9日晚上8時,釣臺街道辦王道村的劇院裡擁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秦腔歷史劇《大漢蘇武》在這裡準時上演。在板胡、二胡、鼓樂鏗鏘有力的伴奏下,臺上演員擺開了架勢、吼起了秦腔,唱得有板有眼,臺下觀眾挺直了腰板、伸長了脖子,看得津津有味。

「文化」楊秋霞:讓秦腔文化藝術薪火相傳

(秦腔歷史劇《大漢蘇武》)

“昨晚就開始了,我一直聽到晚上11點多,這是我第一次看蘇武的本子戲,唱得很好,把蘇武如何愛國表現得非常到位,看到最後,臺下很多人都感動得流淚了。”77歲的老戲迷姚恆慶對精彩的秦腔表演讚不絕口。

看到臺下觀眾的熱烈反響,站在後臺的楊秋霞深感欣慰:“從去年開始,《大漢蘇武》這部戲已經大小演了上百場,每到一處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這讓我們覺得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楊秋霞笑著看向臺上的秦腔演員,滿臉的皺紋中蘊藏著她對秦腔文化藝術40餘年的無悔付出。

1975年,咸陽市工人文化宮組建的“咸陽市工人文化宮職工業餘秦劇隊”給蕭條冷清的咸陽地區文藝園地帶來一片嶄新景象。演員出身、時任文化宮文藝股長的楊秋霞率領著30多位曾經有過演員經歷的工人,便活躍在咸陽市區基層廠礦企業的職工群眾中,為廣大職工群眾送去喜聞樂見的秦腔戲曲表演。

改革開放後,一批古典戲曲劇目的解禁,使得文藝舞臺展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楊秋霞的建議下,文藝演出隊購置了部分古典戲曲衣飾,自做道具,排演了《雙明珠》《忠保國》《火焰駒》等多個古典傳統秦腔戲曲劇目。一時間,咸陽市工人文化宮職工業餘秦劇隊名傳四方,其中古典劇《雙明珠》連演20天,場場觀眾爆滿,郊縣廠礦企業單位接連不斷邀請職工業餘秦劇隊下基層演出;基層工會組織、基層廠礦單位職工幾乎無人不知咸陽市工人文化宮職工業餘秦劇隊有個楊秋霞。

「文化」楊秋霞:讓秦腔文化藝術薪火相傳

(網絡配圖)

1982年,楊秋霞組建了以她為團長的“咸陽市總工會秦劇團”,獨立成為一個自負盈虧的民營大集體文藝團體。幾十年來,一直靠行政撥款,吃皇糧的專業藝術團體,乘上市場經濟的列車,拉響了汽笛。

劇團正式組建後,楊秋霞在解決生存、自謀發展的過程中,邊摸索邊實踐,由最初的公益演出,之後自營與公益演出兩條腿走路,到後來設立戲曲訓練培訓班,通過訓練得以生存發展。在多名老藝人的通力合作、新學員的刻苦努力下,劇團先後排演了近四十本戲,演出遍及陝西、甘肅、寧夏等多省的鄉鎮、企業、廠礦、油田,每年演出多達500餘場。

與許多傳統表演藝術一樣,楊秋霞和她的團隊在輝煌過後,開始經歷低迷階段,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困境。一批被楊秋霞親手帶出來的秦腔藝人先後離開,有的被別家劇團挖走,有的乾脆轉了行,徹底放棄了秦腔。“最近又有一個拉板胡的女娃和一個唱花臉的男娃被別的劇團挖走了,我把他們都看得像我自己娃一樣,捨不得他們走,但又希望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可心裡還是難受得很。”提起自己悉心培養出來的秦腔名角逐漸流失時,楊秋霞的眼裡泛起了淚光。

戲曲人才的大量流失讓楊秋霞倍受打擊,但熱愛戲曲演藝、導演事業的她,卻不願輕易放棄自己立志從事的秦腔戲劇事業!1996年8月1日,楊秋霞重新招兵買馬,正式掛牌成立了“咸陽市民眾劇團”。

為了招收到好的秦腔苗子,楊秋霞在長武、彬縣、武功、三原、涇陽等地招收了200多名學員,並讓一些閒在家裡無所事事的當地“小霸王”,跟著她同吃同住,潛心學戲。青衣、花旦、老生、小生……楊秋霞依據每個學員的氣質、嗓音分別教授他們適合的角色。“看著這群調皮搗蛋的娃們成長起來,我就感到特別自豪。”楊秋霞笑著說。

「文化」楊秋霞:讓秦腔文化藝術薪火相傳

(《咸陽橋》配圖)

多年來,楊秋霞帶領劇團在堅持下基層、走鄉鎮、跑廠礦演出的同時,招收新學員,使劇團新秀迭出,演出質量不斷提高。2001年9月,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戲劇節在山西太原舉行。咸陽市民眾劇團代表陝西參加比賽,參賽作品《丹青淚》和《牧羊圈》獲得了18項大獎,楊秋霞個人獲得導演二等獎、“特等育華獎”;2012年,組織新排劇目《咸陽橋》參加第六屆陝西省藝術節,獲得特別貢獻獎等9個獎項。2014年,組織新排劇目《大村醫》參加第七屆陝西省藝術節,獲得優秀演出獎等6個獎項。2016年8月,新排劇目《大漢蘇武》參加咸陽文化惠民演出,受到了群眾熱烈歡迎。

記者 王婕

大家都在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