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綠枝《採訪蓋叫天》在滬首發

戲曲 蓋叫天 京劇 藝術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29
秦綠枝《採訪蓋叫天》在滬首發

《採訪蓋叫天》

光明網訊(記者 顏維琦)談起京劇武戲,武生泰斗蓋叫天的“蓋派”是不少戲迷的心頭好,《三岔口》《武松》《十字坡》等代表劇目至今仍是京劇武戲的重要劇目。日前,著名記者、作家秦綠枝所著《採訪蓋叫天》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新書發佈會上,面對蓋叫天的眾多後人,年過九旬的秦綠枝感慨,出版這本書是為了“給老爺子(蓋叫天)留下一點東西”,“老爺子勤學苦練,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現在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採訪蓋叫天》由作者1952年至1953年在《亦報》和《新民晚報》上連載的《蓋叫天演劇五十年》110篇文章組成,這些文字篇幅不長,均來自對於蓋叫天的貼身採訪,記錄下蓋叫天對於演劇的諸多意見和想法,也呈現出蓋叫天演出、生活等諸多的實況。

秦綠枝《採訪蓋叫天》在滬首發

秦綠枝《採訪蓋叫天》在滬首發

書中還編選了多篇作者回憶與蓋叫天的交往、賞析蓋叫天表演藝術的文章,並且附錄了蓋叫天后人回憶文章。全書內容豐富、細節生動,提供了很多珍貴的京劇表演經驗和菊壇掌故舊聞,為了解和研究蓋叫天生平與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也可從中瞭解20世紀50年代的文化生態、戲曲界生存狀況等。

蓋叫天雖出生於河北,但因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1950年代,秦綠枝和蓋叫天都住在淮海路後面的興安路上。秦綠枝在《亦報》做文化記者,自己也是京劇票友,他拜訪過蓋叫天幾次,覺得他談話風趣,一來二去,就萌生了給他寫連載的念頭。蓋叫天也痛快地答應了。

秦綠枝去拜訪一次蓋老,憑記憶能寫三四天稿子。他力求稿子短小精悍,每篇只有五六百字,大都圍繞一個主題來寫,如果一篇之內寫不完,就以連載形式分兩三天寫完。在《亦報》以“王惟”的筆名連載了50篇之後,《亦報》停刊,秦綠枝被吸收進《新民報(晚刊)》,戲曲仍是報道重點,秦綠枝就繼續在新報紙上寫蓋叫天的連載報道,換了重點,根據蓋叫天一齣戲一齣戲的脈絡來寫,從蓋叫天對戲中角色的把控和見解中來寫他的戲劇成就。這一寫又是60篇。

蓋叫天練戲不走捷徑,堅持到70多歲高齡仍然演武戲,對喜歡的戲經常放在心裡琢磨,從武打動作到內心情緒表達都十分在意。“蓋叫天的成就,是練出來的,也是想出來的。”秦綠枝說,出版這本小書,就是想把蓋叫天苦學苦練的意思寫出來,這也是“蓋派精神”真正的意義所在。

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孫洪康評價《採訪蓋叫天》這本書是“短文小書,小書不小”,整本書都是五百到八百字的小文,語言卻輕鬆有味,“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寫出蓋派藝術內涵。”他認為,記者由於職業原因,不可能行行做通,但秦綠枝先生對於戲曲這一行,確實做到了專業,秦綠枝對蓋叫天是零距離貼近採訪,甚至與蓋叫天一桌用餐、一起洗澡,寫出的報道“一招一式用詞都是梨園行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