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融的楊世卿老師從網上獲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大,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內蘊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滬深融的楊世卿老師瞭解到,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繼續挖掘傳統文化,激發電視創造活力,滬深融的楊世卿老師意識到,創新運用於電視節目中,使優秀文化得到弘揚傳播,同時也推動電視自身節目的創新發展。滬深融的楊世卿老師發現,近年來,一些省市電視節目已經有了一些好的嘗試,通過喚醒傳統文化之魅,賦予其現代化之魂,傳統文化與電視節目兩者相互融合,電視節目從傳統文化中獲取豐富的資源,創造了豐富多彩、意味深長和獨具創新的電視節目,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使文化成為電視節目不斷創新發展的精神力量。

滬深融如何?楊世卿淺析文化融入節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從山東曲阜孔子故里,到參觀孔子研究院和孔子學校;從多次出訪展現海外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融合,到多地倡導傳統文化的用典;從集體學習傳統文化精髓與提升國家軟實力,到高校考察時多次倡導古為今用的重要意義。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多次倡導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歷史影響,賦予傳統文化其新的時代內涵,並在不同地方都傳播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如今,一些電視真人秀的節目背道而馳,不同程度地出現同質化、商業化和過度娛樂等問題,缺少傳統文化內涵,導致節目整體質量不高。因而,在電視行業,傳統文化需要被重視,亟待培育傳統文化平臺,增強媒體人的傳統文化修養和文化底蘊,傳播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化。

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讓傳統文化流淌於電視節目的脈搏中,以文化軟實力的方式展示我國的當代形象,是所有電視媒體人應盡的責任。深厚文化淵源的傳統文化是中華的精神命脈,這也是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禮儀、民俗和飲食等文化的結晶,為大眾傳播媒體提供了無價的媒介資源,電視媒體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創作出優秀的電視節目,大力開辦原創文化節目,體現現代中國的價值觀念。

媒體應擔當起文化傳承、文化服務和文化宣傳等責任,促使文化價值體系在宣傳中更好地構建,從而提高電視人的文化素養和品性。電視節目製作人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突破舊思維藩籬,通過綜藝化、新聞化、故事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呈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原汁原味,挖掘各地特色文化,推廣地方色彩的傳統文化,地方臺的電視節目可通過本土氣息的文化傳播,讓節目更貼近群眾、服務群眾。

傳統文化是電視節目不斷創新的“富礦”,靈活運用文化元素,在節目製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讓電視節目更具競爭和挑戰。傳統文化是獨特符號價值的資源,為電視節目創新提供了大量素材,在節目建設上應以更大的創新力度,通過傳統文化,在電視節目中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和創新類型,不斷完善,拓展豐富節目類型,推進節目內容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都可以創新運用在內容和形式上,其中在電視節目內容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文化重要內容,向電視觀眾最軟弱、最敏感的情感深處切入。在節目內容形式上,傳統文化提供了不少的資源,其中有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和歇後語等等,這些文化表現形式,獨立運用或者相互串聯,可以提高節目的鑑賞力,以及節目組的創新策劃能力。

從傳統文化元素中,尋找節目創新點在傳統民族文化中,尋找與節目元素相互匹配的文化資源,增強節目原創性和生動性,從而提升原創節目的競爭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積累下大量的文化知識,摻雜很廣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傳統文化的核心“八德”,有呈現文化形態的元素,比如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秦磚漢瓦、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漆器、漢代竹簡、國畫、敦煌壁畫、石獅、唐裝、筷子、漢字、金元寶、如意、八卦等。運用文化元素,已經見成效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用漢字作為主要元素的創新電視節目《漢字英雄》;用戲曲文化為主要元素的創新電視節目《梨園春》;用武術文化為主要元素的創新電視節目《武林風》;還有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文化電視節目《中國成語大會》,它抓住傳統文化優質資源中的成語,深做文章,以獨特多元的遊戲形式構成多場緊張精彩的比賽,向大眾傳遞成語之美,節目獲得觀眾熱捧,讓成語成為電視節目的文化熱點,晉級比賽的優秀選手有90%是年齡在20~30歲間的年輕人。

從20世紀90年代到如今,電視節目製作的出發點在變化,不再是圍繞製作者為中心,而是轉向圍繞受眾開展節目製作,從而稱為受眾本位思想,因此,電視節目的創新,應該精確受眾,根據受眾年齡段,去融入不同層次的傳統文化,簡單通俗化,抑或是深入研究,從而定位傳統節日文化電視節目。

為吸引中老年觀眾,一些電視臺用戲劇、交響樂、中華書法等傳統文化藝術,比如,央視戲曲訪談節目《戲苑百家》、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通過戲劇比拼、打擂,各種才藝、各地民俗的展示,充分發揮電視可視可聽的功能。山東衛視推出的《金聲玉振》,傳統戲劇文化,節目融匯了戲曲知識、名家訪談、戲劇人物故事等內容,獲得許多中老年觀眾的喜歡。央視戲曲頻道的《海峽梨園情中秋京昆交響音樂會》節目,展現了京劇、崑曲、交響樂、中華書法等傳統藝術。為了吸引中年觀眾,用中秋節、端午節、元宵節等傳統佳節作為電視節目創新手段,在中央電視臺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天晴端午詩會》中,大膽採用傳統文化詩詞,通過詩詞朗誦、詩詞解讀等環節,獲得了中年受眾共鳴,劃分出時代意義。

為了吸引青少年,把文化和趣味綜藝融為一體,一些電視欄目用漢字做綜藝節目,創意無窮無盡,富有與時俱進的表現。河南衛視與愛奇藝共同推出的《漢字英雄》,把漢字作為載體,讓青少年體會文化傳承的豐富意義,融入青少年選手的平時生活趣事,凸顯了青少年的個性,不僅給老百姓傳播了漢字的魅力,同時還獲得高收視率。為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還向廣電系統發出了學習借鑑相關欄目節目的通知,要求學習《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優秀形式,努力創作出能弘揚傳統文化的原創節目

從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盤活傳統文化資源,加強互動性和趣味性如今,許多電視臺都在策劃研發原創文化節目,一些王牌欄目是將內容作為創新重點,在堅持“內容為王”的製作理念中,盤活深沉嚴肅的傳統文化資源。因而,電視人多學習並挖掘傳統文化,通過多種視角來理解以及深度的研究之後,匹配當下觀眾所能接受和熱愛的表現形式,促進節目內容源源不斷創新。在內容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時代的發展必然會淘汰一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文化傳統,增加了賞花暮春、清明節踏青和多元化廟會等新民俗,因而在節目中,對文化不斷挖掘,給觀眾耳目一新,比如中國情人節的來歷,除了一年一次的相逢,還要關注背後具有文化特色詞彙的來由、故事以及相關含義。逐漸消失在普通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具有相當優美的文化歷史要通過各種通俗易懂的節目形式來發揚光大。

相對而言,不斷將傳統文化與一些容易被群眾所接受的節目形式進行二次創新,已經是被大眾所接受的。如今,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形態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談話類的文化節目,有講座、座談、訪談等多種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比如《百家講壇》,它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第二類是益智類、真人秀和比賽競技等綜藝類節目,各類節目不斷以傳統文化為方向,挖掘綜藝節目的新形式,比如,央視科教頻道原創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是全新打造的一檔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趣味性與競技性兼具的大型益智類節目,這些節目具有的積極意義,不僅起到宣傳和普及的作用,而且通過節目充分引起了大眾的熱愛以及踴躍的參與,對詩詞文化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第三類是文化新聞專題片、文化系列片等紀實型的紀錄片。比如,傳統文化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展示出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的神奇,從第一季的《泥人張》《紫砂》《歙硯》《玉雕》和《蘇繡》,可以看到中國古老而神祕的製作工藝,凸顯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展現我國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審美觀和價值觀。另外,播出形式在錄播和直播互動中轉變,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了《傳奇中國節端午節》,告別以往錄播,用直播形式和VR形式傳播傳統文化,展現端午的起源、習俗和文化多樣,在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八個海外站點,在廣東、北京、福建等12個省市地區設立直播點,通過網絡互動“新媒體連連看”等創新方式,傳播端午節文化。

從品牌塑造到宣傳片策劃,融入文化進行電視節目創新在品牌、包裝上,電視節目可以圍繞著文化傳統、習俗等展開創新,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節日期間,對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文化挖掘,選取式注入到片頭片尾、主持人形象設計和節目音樂上,精心考量設計節目中的藝術字體、排列形式和文化體現方式,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側重在演播場地的選取和佈置上,突出傳統文化。在節目包裝策劃上,儘量多使用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帶給觀眾文化盛宴,這不僅給節目自身融入了很多特色創新,同時也讓愛好傳統文化的觀眾在心理上引起共鳴,進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在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海南電視臺推出特色節日“海南三月三”,節日中主持人的整體髮型、服飾都符合黎族文化的定位,音樂使用黎族文化歌曲,更切合傳統節日,不僅如此,整個節目也是圍繞“三月三”起源、文化習俗和活動開展等進行。在宣傳片上,今年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端午特別節目《歌從灕江來》,宣傳片從頭到尾都融入了傳統文化特色,運用了龍舟、浪花和綠色的粽子葉等與端午節相關的節日文化資源做包裝,創新推廣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將當地文化習俗與節目策劃融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