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三蘇” 文/丹影

戲曲 秦腔 蘇洵 蘇轍 蘇軾 終南文苑 2018-11-29
商州“三蘇” 文/丹影

位於西安騾馬市的三意社老劇場

商州“三蘇” 文/丹影

蘇育民

商州“三蘇” 文/丹影

蘇哲民

古有眉州“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今有商州“三蘇”蘇長泰、蘇哲民、蘇育民,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地域不同,鑽研的藝術門類也不一樣,但他們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卻是相同的,尤其是商州“三蘇”,他們父子為繁榮中國秦腔藝術而不惜獻身的精神,令人敬佩,從而名垂千古。難怪一提到商州三蘇,我那年逾八旬的父親就打開了話匣子。

據老人講,蘇長泰,陝南商州大荊人,生於清光緒早年,父親希冀他健康成長,故為其起名長泰。幼時的長泰頭腦聰穎,尤其鍾情唱戲,先唱二黃後唱亂彈(秦腔),加之生性開朗、喜好交友,長大後便跟隨各地班社演出。因演技精湛、嗓音洪亮,長泰不但在商洛山唱紅了,還經常出山到古城西安搭班演出。1914年,西安成立秦腔班社秦嶺社,班主是惠春波。由於蘇長泰在社會上的名氣,惠春波便主動找他入夥。然而長泰並不滿足當一名演員,他有一個宏大願望:自辦班社、演出自己喜歡的劇目。因而,他只幹了幾個月便退出,和徒弟、摯友耶金山合作,在原長慶班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班社,易名“西安長慶劇社”並出任社長,社址設在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而演出場所則在鐘樓南邊的“銀匠會館”。由於長泰具有領導才能,加之能導能演,劇社一開張就迅速走紅,營業狀況良好,演員的收入也比同類班社高出許多。一年後,長泰便租了“藥材會館”作為固定演出場所,這在當時西安的秦腔班社中是少有的。很快,“蘇長泰家的戲”或“長慶社的戲”,成為民國初年,西安秦腔觀眾的口頭語。作為社長的蘇長泰是位有大志向的人,他不以獲得一些讚賞而滿足,考慮到社會上流動演員的聚散無常,可能會影響班社的正常演出,於是便仿效易俗社招收科班學生、培養演出骨幹的辦法,舉辦了第一期學員班,長泰自當教習,後來活躍在西安劇壇的當紅演員閻國斌就是長慶一期的學生。

繁雜忙碌的社務,使正逢盛年的蘇長泰身體日益不支,積勞成疾。1919年,在他病重、自知夙願難以實現時,他把徒弟、摯友耶金山請到病榻前,動情地說:“金山啊,我不行了,三個兒子年紀還小,請你擔起劇社的重擔並照看孩子們。”說完,溘然而逝。至於長泰逝世時的確切年齡,無人知道,只曉得他是光緒年間生人,當時大兒子蘇哲民才11歲。長泰病逝後,西安的戲迷惋惜不已,紛紛遺憾地感嘆:“長慶家的箱主蘇長泰是叫辦班社累死了,實實可惜!”

長泰病逝後,重義氣的耶金山,牢記恩師的遺言,挑起了班社的領導重任,使班社不因社長病故而散攤。令人欣慰的是,耶金山沒有辜負恩師期望,他不僅使長慶社照常運轉,而且為紀念恩師,1921年,耶金山特意把長慶社改名為“三意社”( 因為長泰三個兒子的乳名中都有個“意”字)。從此,三意社成為古城歷史上最悠久的劇社之一。

蘇哲民,1908年出生於商州老家,後因父親在西安搭班演戲,便也遷來古城。先是讀小學,13歲進入初中。大概是遺傳父親基因的緣故,哲民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生性活潑能幹,7歲就能唱戲,先是上課回來跟隨劇社的學員班學習,後來乾脆輟學,進入學員班第3期學習。很快,哲民就能登臺,既唱文戲,又演武戲。稍長,師從著名生角王德孝專攻貧生,在《呂蒙正趕齋》中飾呂蒙正;在《折桂斧》中扮演陳老大,很快走紅,被觀眾譽為“貧生把式”而譽滿三秦。1938年時局動盪,社內一部分人離去,加之社長耶金山的卸職,一直專心演戲的哲民不得不挑起三意社社長的擔子,這一年他剛滿30歲。和其父長泰先生一樣,哲民既當領導,又當導演,還當演員和教練。過重的負擔,使哲民的精神出現異常,社長職務只能交給三弟蘇育民了。

商州“三蘇” 文/丹影

蘇哲民劇照

作為“貧生把式”,哲民聲音潤亮、咬字清楚、扮相優雅、表演真切。正如劇作家王紹獻在《秦腔記聞》中所稱讚的:“韻高調雅,商羽正宗,唱白做打,四場精通。”然而,遺憾的是,一次在大荔下鄉演出時,哲民不幸落水身亡,年僅35歲。由於他在《窮人計》中扮演皇甫琦、於“撲池”一折中有完美表現,以及在《折桂斧》中扮演陳老大的出色唱功,去世後其友人在輓聯中寫道:“一曲‘撲池’成絕響,平生‘折桂’有餘哀”,是對其藝術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最好的悼念。

“商州三蘇”中最負盛名者,當屬長泰的幼子育民。1917年出生於西安的蘇育民,受父兄影響,10歲便跟隨三意社的學員班學習,很快就演出了《華亭會》和《五郎出家》,為人知曉、被人稱道。他嗓音寬厚,表演瀟灑,尤其擅長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青年時,育民便以《蘇秦激友》和《殺狗勸妻》而譽滿西北。1937年,年僅20歲的他便從哥哥的手中接過大印,挑起三意社的重擔。恰在那時,日寇大舉入侵,國家處於危難時期,劇社難以為繼,演職人員紛紛出走。多虧老藝人車雲亭、和家彥的全力相助,才使三意社免於散夥、垮臺。

戲曲界的人常說:“商州三蘇”是秦腔演員中的全才,此話不假。蘇育民更是一位能唱能演能導的“全能把式”。他心胸開闊,眼光銳敏,並不以所從事的秦腔為囿,而是虛心向秦腔以外的劇種,尤其是京劇學習。這不但開拓了戲路,使《激友》《窮人計》更上一層樓,而且還把向京劇學來的《伐子都》《闖新府》演得十分出色。然而,由於時局日益混亂,三意社實在無法保證正常演出,連他這樣譽滿西北的名角,也只能賦閒在家了。

商州“三蘇” 文/丹影

蘇育民劇照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西安解放後,育民和所有戲曲藝人一樣,獲得了新生。他由衷地感謝黨感謝政府,在短時間內,帶領三意社排演出了《白毛女》《紅娘子》《魚腹山》等進步劇目而受到重視和歡迎。1952年,全國舉辦第一屆戲曲會演,育民的《打柴勸弟》獲演員一等獎,這是秦腔演員在新中國成立後獲得的第一個獎項。1955年,育民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戲曲演員講習會,受益匪淺。1956年,育民憑藉《撲池》獲得陝西省戲劇會演一等獎。

由於他領導有方有力,三意社成為和易俗社、尚友社三足鼎立的名社。在第一部秦腔電影《火焰駒》中,三意社青年演員肖玉玲飾黃桂英,育民飾李彥貴,三意社著名花臉演員周輔國飾演義士艾謙,他們的唱段被戲迷廣為吟唱,為三意社和秦腔爭得了榮譽。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看了育民演出的《激友》後說:“動作乾淨利落,表演深刻動人,藝術上有很大成就。”

然而,正逢盛年,就在育民向更高的藝術高峰攀登的當兒,十年動亂來臨,不但葬送了他的藝術,也奪走了他的生命。1966年12月,年僅49歲的育民過早地走了。作為秦腔歷史上一代宗師級的人物,他永遠活在廣大戲迷的心中。在國家最權威的《中國百科全書·戲曲卷》《中國戲曲卷·辭典》條目中,蘇育民的名字赫然在列。

父親關於商州三蘇與西安三意社故事的娓娓講述,令我肅然起敬。原來,這支百十年前就在古城西安誕生、又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且能夠以連臺好戲而卓立於秦腔劇壇潮頭的領軍班社,竟然是從商洛山中走出的!為了緬懷他們父子對秦腔藝術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的藝術足跡,丁酉年仲秋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驅車來到三蘇的故鄉——位於商州城北的大荊鎮李渠村。村子不大,溯河而上,清一色的土牆青瓦,顯得古樸與靜謐,加上青山的俊美、溪水的靈秀、民風的淳樸,使得傳統戲曲文化在這山疙瘩裡得以孕育與發展。

商州“三蘇” 文/丹影

蘇育民與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合影

儘管三蘇早已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的名字和事蹟始終讓村裡人感到自豪和榮耀,以致於只要提到三蘇,人們就會津津樂道地說出這個家族曾經的輝煌,而對於他們後人的近況,人們卻知之甚少。經過多方詢問打聽,我終於得到了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蘇育生,乃蘇長泰的侄兒,曾擔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長,這位大荊後生,雖然不是秦腔演員,卻鍾愛、深諳秦腔藝術,他對秦腔源流、劇目、門派、編排、表演、上戲程式、化妝著彩、劇裝披掛等了解頗深,因而寫了大量關於秦腔戲曲藝術的理論文章;另一個是蘇蕊娥,蘇長泰的孫女、蘇哲民的女兒,她曾被譽為秦腔界的“坤伶皇后”。這位出生在秦腔世家的大荊女兒,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七歲即能登臺演出《櫃中緣》,加入三意社後便成為“一旦挑八角”的臺柱演員而紅極一時。她的表演天賦極高,對角色體會深透,把握準確。嗓音甜美溫潤、婉轉動聽,咬字清晰透明,行腔慷慨激昂。她扮相俊美,對鑼鼓經、板路諳熟,十二歲就唱紅了騾馬市,在西北秦腔界頗有名氣。只可惜蘇蕊娥於1967年6月病逝於西安,終年36歲。芳年早逝,卓藝倩影飄然離去,令人泣慟溼衣!

返回的路上,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我的思緒卻沉浸在三蘇的故事中,耳邊彷彿就是三蘇父子精妙絕倫的秦腔唱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