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孩子學琴,堅持三年會怎樣?會遇到什麼?應該用怎樣的心態開啟一段學琴旅程,已經是兩個孩子媽媽的華川講述了自己當琴媽三年來的感悟,切身體會,毫無保留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兒子放學後告訴我,他把自己最心愛的“水晶猴”送給了班上的一個女生,因為那個女生在音樂課上彈奏了鋼琴曲《夢中的婚禮》,把兒子給感動了。兒子說他也想彈《夢中的婚禮》,還要學會莫扎特所有的名曲,我說會的,只要肯努力。

兒子打開琴蓋準備練琴,看著他認真而執著的小背影,我忍不住追問了一句:“你還後悔媽媽讓你學鋼琴嗎?”

“不後悔!我要謝謝你,媽媽”,兒子回答。

聽見這話,我差點兒熱淚湧出——我一直堅信他長大後會理解我的苦心,只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

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兒子從4歲開始學琴,已經堅持了3個年頭。這3年多來,兒子的學琴之旅是風風雨雨,涕淚交融,尤其是頭一年,正是任性而淘氣的年紀,要他安靜地坐五分鐘都難,每晚都要在動畫片和練鋼琴之間打拉鋸戰。

姥姥總是無比心疼地勸我:“別學了,將來又不靠這個吃飯”。我卻堅定不移,沒給兒子打退堂鼓的機會!回頭細算,這學琴的三年裡,除了節假日外出或者生病,兒子沒耽誤過一天練琴,連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毅力。

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為什麼要那麼堅持?

說起初衷,可能會被聖母媽拍磚——我讓兒子學鋼琴,第一原因正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童年遺憾。我有一個熱愛音樂的父親,小時候物質很貧乏,但父親還是買了一臺簡單的收錄機,三兩盤磁帶每日輪迴播放,夜晚在《軍港之夜》裡入夢,早晨被《九九豔陽天》喚醒,算是實現了最早的音樂啟蒙。

可是僅此而已,家裡買不起更昂貴的樂器,也沒人能教我樂理,我在潛移默化裡深深地愛上了音樂,可又無從表達。上音樂課時,老師有時會帶來一臺電子琴,我偶爾能偷偷觸碰一下琴鍵,都覺得無比滿足。

上大學後,認識了一位會彈鋼琴的朋友,每每見她纖纖玉指在鋼琴鍵上行雲流水般地撥動,心底的感動與羨慕,真是難以言表。

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參加工作後,碰巧公司旁邊有一家琴行,我便果斷去報名學習——久違了幾十年,終於夙願得償,我分外珍惜這個機會,一練就是好幾年,從最初級的《小湯I》到複雜點兒的《夢中的婚禮》,從單身小年青到成為身懷六甲的孕婦,是的,我的大寶兒子,在我肚子裡,就陪我每天彈鋼琴。胎教的功效很好。

兒子還在襁褓中時,給他來點兒音樂,就能瞬間安靜;1歲多帶他逛街,經過音箱店定要停下來一起搖擺;2歲多被姥姥帶著跳廣場舞,幾乎都能踏對節拍;3歲多就主動要求彈鋼琴,每天都要亂彈好一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的兒子對音樂有興趣,這一點我確信無疑!

既然孩子有興趣,家裡也承擔得起,為什麼不讓他學呢?我不想讓孩子再重複我的遺憾。

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於是從兒子4歲開始,我便讓他正式學琴。但是,真正的學一項技能,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要學習枯燥音符,要端正姿勢,每天要保持固定的練習時間,結果“興趣”很快就衰減。再加上老人的寵溺,動畫片的誘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真是什麼都由著“興趣”,只能一事無成。

所以,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是家長陪著一起作戰的堅持!

可能會有人疑問:家長陪學或陪讀,會不會讓孩子形成依賴?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邊玉芳表示:12歲以下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當家長表現出對子女所學內容的興趣,並給予陪伴,孩子面對學習困難會更具堅持性。但是,這種陪伴的堅持,並不是簡單地坐在旁邊。

就拿兒子學鋼琴這事,作為媽媽,我自己也長期保持著對音樂的興趣,無論是家裡的CD,電腦裡的MP3,還是車載的播放器,都有我多年來精選出的一些世界名曲。

孩子練琴時,我會坐在旁邊認真傾聽,當他彈得熟練流暢時,我會“流露”出陶醉的神情;當他有些懶怠時,我會自己去彈幾曲,或者故意彈錯兒子的作業,他就會親自來糾正。

就這樣,一年一年堅持下來,兒子從最初的“被強迫”,到逐漸體會到學習的滿足感,再到自設目標、自主練習,我想這種積極的影響是長遠的,並不僅僅是學會一件樂器。

跟我兒子同時學鋼琴的一位鄰居,也是男孩,只學了兩個月就放棄,他媽媽一次見到我說,他家孩子好動,坐不住,不太適合鋼琴,打算去改學架子鼓。三個月後,這位媽媽跟我講,兒子打架子鼓力度有些不夠,也放棄不學了,目前正在尋找武術教練,兒子想學武術。

一個幾歲的孩子,除非是天賦迥異,學什麼都不會容易,如果家長不肯陪伴堅持,註定只會是一次次選擇,一次次放棄。學不會鋼琴和架子鼓都沒關係,可怕的是孩子習慣了遇到困難就退縮,習慣了“我不行”的思維定式。

我讓孩子堅持學鋼琴,不是為了讓他成名成家,奪魁奪冠。而是為了讓他能領悟到音樂之美,能有更豐富的人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讓孩子體會到“堅持就是勝利”這一簡單而重要的哲理。

堅持,的確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項品格。我的一位老師曾教導我:在這世上,100%的人都有夢想,能將夢想付諸行動的不足50%,付諸行動後,一直堅持走下去的則不足1%,最後的成功者,只從這1%裡誕生!

是的,我自己也親自體會過“堅持”的意義。

孩子學琴三年後的對比:你肯堅持,孩子就不會放棄

當年打算考研究生時,得知該專業每年的錄取名額僅二三十個,而報名現場卻來了好幾百人,掐指一算,成功概率不到10%。備考半年後正式進入考場,發現競爭者只剩下一百多。在接下來兩天的考試裡,每考完一科,就會走掉一些人(感覺及不了格,提前放棄),最終能堅持考完最後一科的,不過五六十人。所有堅持考完的人,都有50%以上的錄取概率!

我的本科學業並不算好,與學霸相比智商也不算高,之所以能把考研堅持到最後,也得益於我母親的一席話:“既然你決定了,就堅持到最後,考完再說。”

一個人的信心之源,最初恐怕都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父母雙親的鼓勵和信任。

如今我自己也身為母親,有責任把這種信心傳遞給孩子,並讓他堅持下去,讓孩子通過努力贏取進步,讓成功的滿足感帶給孩子“自我認同”,那將是意義更深遠的自立和自信。

瞭解更多請關注“咪哆Mido"賬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