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支付差異 掃碼支付與信用卡支付

電子支付的便利性不言而喻。中國自從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接受新的事物方面總是非常快的。你不接受,那你就要落後;甚至由不得自己,因為別人要來顛覆你了。娃哈哈的宗慶後,多次登頂中國首富,開始對電商也是非常不感冒,但實在沒辦法,也不得不接觸一些了。

感受過掃碼支付的夥伴們,我相信很少還有人願意身上再去帶現金。 帶現金錢包一方面是很麻煩,不論如何,你手機始終是要帶身上的;另一方面也省得換零錢,數字密碼一按,就順利完成商品交換了,方便又快捷。

但細心一點的同學就會發現了,為什麼掃碼支付在國內比較火,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卻反響平平?中國人接受新事物難道遠遠領先發達國家了嗎?那說明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好啊!還是說支付技術存在一些問題,外國人暫時不認同?

其實,掃碼支付不要看著很方便,很高大上,其實幾乎沒有技術難度。二維碼最早是由日本人發明,因為在識別功能上的獨一無二,就用在了獲取信息數據、手機支付等一系列領域中。外國也是有很多互聯網支付企業的,比如谷歌錢包、PayPal、AllPay。

其實,外國人不是不使用電子支付,而只是不習慣用手機掃碼支付。

首先,外國人早已經形成使用借記卡與信用卡的習慣。老外們都是人手一張信用卡,很少有人用儲蓄卡。而手機支付一般是不能綁定信用卡的,因為信用卡相當於銀行發給你的貸款,信用卡一般都是不提倡取現的,更不用說套現。如果把信用卡綁定到手機支付上,很容易出現套現的問題。取現是信用卡的一項功能。信用卡更多是銀行發給個人消費使用的,如果取現的話,有金額限制,而且還要收利息;而套現的話,幾乎不給銀行錢。

其次,國外銀行不願意入局。國外互聯網巨頭的客戶數據與技術,雖然不比我們差,不過銀行無利不起早,銀行不願意入局,支付技術就成了空中閣樓。我們都知道國內支付軟件都是要綁定銀行儲蓄卡的,通過手機同意開通網上銀行,如此,你儲蓄卡的餘額就可自由轉入支付軟件,然後通過支付軟件付款。

而國外銀行大都是私有銀行,覺得開通入口對他們沒什麼好處,所以不同意把錢轉入支付軟件,所以外國人使用支付軟件,還是銀行轉賬一樣的行為,通過客戶的銀行卡轉到商家的銀行卡賬戶內。這和使用信用卡支付沒什麼區別。大家自然也不會熱衷使用掃碼支付。

而我們國家之所以形成比較成熟的移動支付系統,其實不僅僅是幾家大佬的推動,這更離不開由身份證、電話號碼和銀行卡號形成的完備認證系統。正是因為有認證系統,所以銀行的數據才可以向支付軟件開放。

阿里和騰訊的工作,只不過是這個龐大工程中直接接觸消費者的一環,但同時也是最簡單的一環。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些企業提供了很多服務,其實更多是國家在後面做著支撐,企業很多時候為了盈利,都是花招百出,而國家則是守護底線的堅強防護。

至於用手機支付好還是借用卡好,你怎麼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