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發現的元寶石(作者自攝)

經過考證,這種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的石頭叫做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

原來,老年間城市靛行裡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這個行當的兩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絲織品,在染坊內洗染後,會縮水,尺寸不夠,而且還會起褶子,元寶石就是當時為了恢復布料長度、平整布面的而出現的一種工具。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發現的元寶石(作者自攝)

經過考證,這種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的石頭叫做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

原來,老年間城市靛行裡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這個行當的兩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絲織品,在染坊內洗染後,會縮水,尺寸不夠,而且還會起褶子,元寶石就是當時為了恢復布料長度、平整布面的而出現的一種工具。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元寶石俯視(作者自攝)

據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這段話中,宋應星不僅介紹了元寶石在明代的用途,還說明了該如何選取,以及當時的行情等。他說,用元寶石碾布,織物就像人的肌膚一樣,變得很緊緻,柔光滑亮的。元寶石的選材大有講究, “江北性冷質膩”的石材是首選,而且價格也比較高,貴的每塊要“十餘金”。為什麼要用“性冷”“質膩”的呢?那是因為織物在元寶石上來回摩擦,而且碾壓作業的時間很長,容易摩擦產生靜電發熱而損壞織物;但由於石材的質地很好,不會“發燒”,就不用擔心它摩擦生熱對織物帶來的破壞了。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發現的元寶石(作者自攝)

經過考證,這種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的石頭叫做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

原來,老年間城市靛行裡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這個行當的兩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絲織品,在染坊內洗染後,會縮水,尺寸不夠,而且還會起褶子,元寶石就是當時為了恢復布料長度、平整布面的而出現的一種工具。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元寶石俯視(作者自攝)

據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這段話中,宋應星不僅介紹了元寶石在明代的用途,還說明了該如何選取,以及當時的行情等。他說,用元寶石碾布,織物就像人的肌膚一樣,變得很緊緻,柔光滑亮的。元寶石的選材大有講究, “江北性冷質膩”的石材是首選,而且價格也比較高,貴的每塊要“十餘金”。為什麼要用“性冷”“質膩”的呢?那是因為織物在元寶石上來回摩擦,而且碾壓作業的時間很長,容易摩擦產生靜電發熱而損壞織物;但由於石材的質地很好,不會“發燒”,就不用擔心它摩擦生熱對織物帶來的破壞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老照片中的踹石工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600多年前,元寶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規模大,看看他們的元寶石就知道了。當時在蕪湖,規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歡材質好的元寶石,不惜重金購買,並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實力和招攬生意。

到了清代,砑光工藝名稱演變為藝“踹”,踹布業盛極一時,除練染作坊設有踹布工具外,更有專業的踹布房或踏布技房。清代《木棉譜》記載,當時踹布採取的工藝方式是將織物卷在木軸上,以磨光石板為承,上壓光滑元寶形大石,重可千斤,一人雙足踏於凹口兩端,往來施力踏之,使布質緊薄而有光。踹過的布表面光潔,很適於風大沙多的西北地區作為衣料。洗染之後的布匹要送到踩坊加工。踩坊工人站在元寶石上,利用身體晃動搖擺,達到平整布匹的目的。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發現的元寶石(作者自攝)

經過考證,這種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的石頭叫做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

原來,老年間城市靛行裡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這個行當的兩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絲織品,在染坊內洗染後,會縮水,尺寸不夠,而且還會起褶子,元寶石就是當時為了恢復布料長度、平整布面的而出現的一種工具。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元寶石俯視(作者自攝)

據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這段話中,宋應星不僅介紹了元寶石在明代的用途,還說明了該如何選取,以及當時的行情等。他說,用元寶石碾布,織物就像人的肌膚一樣,變得很緊緻,柔光滑亮的。元寶石的選材大有講究, “江北性冷質膩”的石材是首選,而且價格也比較高,貴的每塊要“十餘金”。為什麼要用“性冷”“質膩”的呢?那是因為織物在元寶石上來回摩擦,而且碾壓作業的時間很長,容易摩擦產生靜電發熱而損壞織物;但由於石材的質地很好,不會“發燒”,就不用擔心它摩擦生熱對織物帶來的破壞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老照片中的踹石工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600多年前,元寶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規模大,看看他們的元寶石就知道了。當時在蕪湖,規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歡材質好的元寶石,不惜重金購買,並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實力和招攬生意。

到了清代,砑光工藝名稱演變為藝“踹”,踹布業盛極一時,除練染作坊設有踹布工具外,更有專業的踹布房或踏布技房。清代《木棉譜》記載,當時踹布採取的工藝方式是將織物卷在木軸上,以磨光石板為承,上壓光滑元寶形大石,重可千斤,一人雙足踏於凹口兩端,往來施力踏之,使布質緊薄而有光。踹過的布表面光潔,很適於風大沙多的西北地區作為衣料。洗染之後的布匹要送到踩坊加工。踩坊工人站在元寶石上,利用身體晃動搖擺,達到平整布匹的目的。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蘇南地區的人力踹布 《蠶桑絲綢志.江蘇卷》

相比於江南地區的染坊業,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資料來看,信陽的染坊規模並不大,據統計,1935年,信陽城內有手工作坊676戶,其中織布業8戶,染坊50戶。這50戶的染坊有多少是擁有踹布石的店鋪更是難以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塊石頭的所在地三裡店明清時期曾一度繁華,特別是道光年間依靠販運鹽業,這裡形成了商貿重地。今天在三裡店老街見到的這塊石元寶,可能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明清時期信陽印染業的印記。

"

在三裡店老街綱領橋南面不遠處的牆腳下,躺著一塊形似元寶的石頭,乍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任何事物抱有好奇心的我,還是按捺不住探尋的心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發現的元寶石(作者自攝)

經過考證,這種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的石頭叫做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

原來,老年間城市靛行裡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這個行當的兩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絲織品,在染坊內洗染後,會縮水,尺寸不夠,而且還會起褶子,元寶石就是當時為了恢復布料長度、平整布面的而出現的一種工具。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元寶石俯視(作者自攝)

據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鬆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這段話中,宋應星不僅介紹了元寶石在明代的用途,還說明了該如何選取,以及當時的行情等。他說,用元寶石碾布,織物就像人的肌膚一樣,變得很緊緻,柔光滑亮的。元寶石的選材大有講究, “江北性冷質膩”的石材是首選,而且價格也比較高,貴的每塊要“十餘金”。為什麼要用“性冷”“質膩”的呢?那是因為織物在元寶石上來回摩擦,而且碾壓作業的時間很長,容易摩擦產生靜電發熱而損壞織物;但由於石材的質地很好,不會“發燒”,就不用擔心它摩擦生熱對織物帶來的破壞了。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老照片中的踹石工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600多年前,元寶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規模大,看看他們的元寶石就知道了。當時在蕪湖,規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歡材質好的元寶石,不惜重金購買,並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實力和招攬生意。

到了清代,砑光工藝名稱演變為藝“踹”,踹布業盛極一時,除練染作坊設有踹布工具外,更有專業的踹布房或踏布技房。清代《木棉譜》記載,當時踹布採取的工藝方式是將織物卷在木軸上,以磨光石板為承,上壓光滑元寶形大石,重可千斤,一人雙足踏於凹口兩端,往來施力踏之,使布質緊薄而有光。踹過的布表面光潔,很適於風大沙多的西北地區作為衣料。洗染之後的布匹要送到踩坊加工。踩坊工人站在元寶石上,利用身體晃動搖擺,達到平整布匹的目的。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蘇南地區的人力踹布 《蠶桑絲綢志.江蘇卷》

相比於江南地區的染坊業,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資料來看,信陽的染坊規模並不大,據統計,1935年,信陽城內有手工作坊676戶,其中織布業8戶,染坊50戶。這50戶的染坊有多少是擁有踹布石的店鋪更是難以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塊石頭的所在地三裡店明清時期曾一度繁華,特別是道光年間依靠販運鹽業,這裡形成了商貿重地。今天在三裡店老街見到的這塊石元寶,可能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明清時期信陽印染業的印記。

三裡店路邊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見證了信陽古代商業的繁榮

▲三裡店老街(作者自攝)

在我所走訪街巷的歷程中,信陽市區範圍內目前僅見到這一塊踹布石,其珍貴性不言而喻,作為地方歷史經濟重要的見證,這塊石頭理應受到保護和重視,而不是像如今這樣躺在路邊上,不為人們所熟知。(文/程思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