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就可訓練“把尿” 老傳統“把尿觀”更科學

新生兒 紙尿褲 美國 文章 金羊網 金羊網 2017-08-29

編者按

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夜遺尿的患病率非常高,每十個娃當中至少有一個尿床,且患病率遠遠大於就診率。有研究顯示,35.7%的家長因為孩子尿床問題責罵過孩子。專家提醒,遺尿問題其實是大腦皮層調控中樞發育的問題,但部分家長會將其怪在孩子的頑皮頭上。而因兒童排洩異常導致的兒童心理障礙,往往被看作是僅次於學習障礙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統計表明,大小便訓練竟居兒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

我國著名兒童泌尿外科專家文建國教授提出,長期使用紙尿褲而忽視排尿訓練的兒童,一歲以後,甚至兩歲以後才開始把尿,顯著提高了遺尿症的發病率。而我國傳統的早期把尿訓練,不完全依賴紙尿褲,是非常有利於孩子排尿控制的發育,從而讓遺尿症發病率呈現最低水平。還有調查顯示,老一輩人育兒觀裡的把尿可能更科學,尿不溼的使用會提高兒童遺尿症的發病率,延遲嬰幼兒把尿訓練的年齡並不利於孩子排尿控制的發育。而我國福建閩南文化中也有從出生第三天就開始為孩子把尿的傳統習俗。近年來,西方許多國家也開始悄然流行自然育兒理念,鼓勵媽媽們給嬰兒把尿,儘量減少“尿不溼”的使用,甚至還出現了專業如廁訓練師,指導適齡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專家認為,嬰兒從出生就開始把尿訓練,父母與孩子將從多方面受益,真正的如廁訓練應該是“體驗、觀察、互動、溝通、習得”,是父母與孩子的信任、尊重和愛。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吳軍華

■ 李菁雯

近日,美國一個環保組織鼓勵產婦給嬰兒“把尿”,參與活動的媽媽們感嘆說,以前總看周圍的人都在給嬰兒使用“尿不溼”,沒想到“把尿”會這麼簡單又環保,更沒想到嬰兒會這麼快就適應了“把尿”。可她們或許不知道,把尿可是咱們中國育兒的老傳統。

而在今年“世界遺尿日”的現場宣教活動上,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委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著名兒童泌尿外科專家文建國教授也提出,對嬰兒發出的排便信號做出反應並逐漸養成規律,父母與孩子將從多方面受益。

還有調查也顯示,老一輩人育兒觀裡的“把尿”可能更科學,尿不溼的使用會提高兒童遺尿症的發病率,延遲嬰幼兒把尿訓練的年齡並不利於孩子排尿控制的發育。

嬰兒“準備好了”的信號 常在父母的等待中錯過

幼兒的獨立如廁訓練常被認為是兒童發展和家庭撫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式階段,但如廁訓練年齡的變化、如廁訓練的態度和方法以及“紙尿褲”的使用在嬰幼兒控尿中樞發育方面仍存在許多爭議。福建閩南文化傳承中素有嬰兒出生第三天“把尿”儀式的習俗,文建國教授團隊的研究提示,過去認為新生兒或嬰兒膀胱沒有抑制排尿能力,只要膀胱被充滿,通過簡單脊髓反射排尿就會自動發生,極少或不通過高級神經中樞調節。而新生兒尿動力學研究證明:膀胱膨脹時的甦醒機制在新生兒期已經建立,足月兒和嬰兒排尿也有高級中樞參與。

以此作為從出生開始把尿的理論研究,文建國教授研究團隊認為:新生兒出生後就存在不穩定膀胱的觀念應該重新認識,嬰幼兒期排尿是個“行為學獨立事件”。嬰兒大小便習得行為是一種操作條件反應,養育者根據嬰兒大小便表情暗號或嬰兒生活規律,親子互動,迴應孩子的需求,發出“噓噓”信號,訓練嬰兒建立條件反射,以一定的姿勢愉快排尿。這也是閩南文化中從出生第三天開始為孩子把尿的習俗理論的科學實證。廈門研究團隊專家、澳籍民間科學家LEELEE AOW老師的媽媽,則已為她的6個孩子用傳統方法把尿,並以此方法成功訓練了她11個孫子中的7個。

在西方育兒經中,1962年美國一位教授發表題為“以兒童為導向的大小便訓練”文章,該理論認為0~1歲孩子無法控制括約肌,大小便訓練最佳年齡要等到2歲,在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了” 才開始訓練。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個理論被西方世界廣泛接受,併成為美國兒科協會“兒童大小便訓練”指南的核心指導思想。致此,全球範圍內廣泛使用一次性紙尿褲。但LEELEE AOW老師說,此項1170個孩子的研究,竟然沒有涵蓋0~1歲兒童的參與。

兒童下尿路症狀與家庭養育行為實證研究項目研究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博士生李杏指出,由於幼兒習慣了紙尿褲,表現出對尿溼的不敏感,“準備好了”的信號常在父母的等待中錯過。延遲訓練導致家長過多依賴紙尿褲,也使得孩子習慣了邊走路邊在尿布上大小便,在以後學著坐便時就可能不會用力;因為隨時、多次小便,膀胱儲存尿的功能和排空功能就得不到鍛鍊;再者,使用一次性尿褲或尿布如果不及時更換的話,汙染的尿褲和尿布還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和發生尿布疹。

傳統的自然“把尿觀”重新引起關注並悄然流行

西方大多數家長開始注意幼兒的大小便習慣,是在孩子們入托或上幼兒園時。由於習慣了舒適的尿片,許多孩子在排便訓練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牴觸,此時由於時間的緊迫,家長常常會採取激進的訓練方式迫使幼兒獨立進行大小便,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可能使兒童產生焦慮、大小便失禁、大小便退縮或拒絕等行為,同時也加劇了父母的急躁情緒。有統計表明,大小便訓練竟居兒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

近十幾年來,由於對主流如廁訓練方法的質疑,一種自然育兒理念開始引起關注。提倡者Boucke認為,在嬰兒出生到五六個月就有一個排洩功能學習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就開始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聲音和排洩模式,如果成人對嬰兒的排洩要求做出反應,幫助孩子以一定的姿勢排洩,可以建立成人和嬰兒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被稱為排洩溝通,也可稱為養育者輔助式嬰兒大小便訓練。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40多歲的“三孩媽”阿蔓達·詹納自主創業,指導適齡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擺脫尿不溼,成為英國育嬰行業首位專業如廁訓練師。詹納說,中小學和大學教師協會將發佈一份關於小學生未進行如廁訓練的危機報告。因為孩子不會自行如廁,一些家長在接孩子放學時會收到老師給他們的一袋髒衣物。詹納甚至還遇到過9歲還不會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一些西方父母開始對這種狀況感到不滿,因此嬰兒早期大小便訓練法悄然流行,其實這也正是我們中國式的傳統把尿法。“基本上紙尿褲是嬰兒期最大的花銷,把尿不僅可以省錢,還能夠培養孩子規律的排尿、排便,為日後真正的如廁訓練和早日甩掉紙尿褲做好準備。”記者的一名剛做了母親的朋友說。

如廁訓練還與嬰幼兒“人格”形成密切相關

許多人都認為,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只是為了告別尿布,對其心理層面上的意義並不瞭解。用網絡搜索“如廁訓練”最有可能跳出來的關鍵詞就是“肛欲期”——這是精神動力學鼻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有關“如廁訓練”的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2~4歲的時候,以體驗和滿足排洩感受為核心。在這一發展階段,孩子需要“恰到好處”地被允許自由體驗和學習排洩的感覺,同時家長也需要通過合理引導,建立孩子的如廁習慣。弗洛伊德的理論裡,經歷了過早或過於嚴格排便訓練的孩子,長大後則容易形成刻板、固執、吝嗇、控制慾過強的人格;反之,太晚如廁訓練,或者讓孩子完全依賴尿布,長大後則容易形成邋遢、放縱、過於不羈的人格。

有研究顯示,35.7%的家長因為孩子尿床問題責罵過孩子。李杏提醒,遺尿問題其實是大腦皮層調控中樞發育的問題,但部分家長會將其怪在孩子的頑皮頭上。大小便訓練的好壞不僅會影響今後兒童的排便和排尿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等,如社會技能的發展(如社會退縮)、自我概念、自主性的發展。而因兒童排洩異常導致的兒童心理障礙,往往被看作是僅次於學習障礙的一個重要問題。

李杏認為,真正的如廁訓練應該是“體驗、觀察、互動、溝通、習得”,支持這部分運行的,恰恰是父母與孩子的信任、尊重和愛。

越早進行如廁訓練可明顯減少兒童遺尿症發病率

兒童夜遺尿,俗稱“尿床”,排除疲勞或臨睡前飲水過多而偶發的情況,在臨床上指5週歲及以上兒童平均每週至少2次夜間不能從睡眠中醒來而發生無意識的排尿,並持續3個月以上。專家指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夜遺尿的患病率非常高,每十個娃當中至少有一個尿床,且患病率遠遠大於就診率。

雖然目前關於究竟是把尿好還是使用紙尿褲好仍有許多爭議,到底媽媽們該如何選擇,仍需要大數據的調查結果支持。

文建國教授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杜玉開教授團隊及包括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團隊、深圳兒童醫院團隊參與調查了我國尿不溼使用及其對尿床發病率的影響,通過初步的大數據調查,已經得出明確結論:長期使,甚至兩歲以後才開始把尿,顯著提高了遺尿症的發病率。而我國傳統的早期把尿訓練,不完全依賴紙尿褲,是非常有利於孩子排尿控制的發育,從而讓遺尿症發病率呈現最低水平。該項研究結果目前已投稿至2017年意大利召開的國際尿控年會並作為大會發言,必將引起國際上對該領域研究的關注,更有利於找出最合理的把尿開始時間和較合理的尿不溼使用方法。

作為研究參與者,李杏表示,研究說明老一輩的把尿訓練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制定適合於國內外不同文化特點的訓練標準和方法,對指導家長、兒科醫生、保育員、幼兒教師等相關人員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大小便訓練是有益的。並且,嬰兒從出生就開始把尿訓練,父母與孩子將從多方面受益:如保持孩子靈敏的感覺,始終感知自己的身體,保持對排洩需要的意識;鍛鍊孩子肌肉,學習如何主動控制括約肌;通過幫助孩子的排洩,培養更為密切的關係,增進親子感情;在與嬰兒“排洩溝通”的同時,父母學會辨認孩子的身體語言,關注孩子的需求,提升育兒能力,也讓寶寶獲得自尊與自信。

此外,把尿訓練還將減少因大量使用紙尿褲而帶來的環保壓力。一項對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市場調查資料顯示,這4個國家在2014年紙尿褲的使用量分別是:英國35億片、美國270億片、澳大利亞2億片、中國180億片,而中國的使用量近年來可謂飛速增加,從1998年的0使用率激增至2016年的210億片。假設一個孩子使用紙尿褲到兩歲半,期間大約使用約6000片,這需砍伐4.5棵樹木作為木漿原料。由此,這4個國家僅2014年為了生產紙尿褲而砍伐的樹木就為3750萬棵。目前紙尿褲的處理和處置方式主要為掩埋、焚燒和隨意丟棄,但由於紙尿褲不溶於水、難於降解,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而對於傳統的部分國人隨地、隨意把尿等行為弊端,李杏建議,如廁行為應培養其社會科學性,把尿訓練也需在指定地點範圍內進行,她說:“搖動搖籃的手養育了世界,關注孩子的未來也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我們倡導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的育兒模式,也應尊重、迴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