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進入“戰略機遇期” 佈局正當時 多家企業高層上演增持熱

新三板 投資 私募 基金 市商 2017-05-24

經歷了2016最嚴監管年之後,據各界人士推測,新三板相關制度紅利將於2017年逐步落地。據統計發現,在各方靜候制度紅利之時,已有不少企業伺機而動。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以來,已經有41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高監或者重要股東宣佈增持計劃。

戰略機遇期,佈局正當時

基金產品到期,風險與機遇並存。短期內,新三板市場將在2017年初面臨一批基金產品集中到期帶來的壓力。為了防止集中的大宗拋出對現有市場交易造成比較大的打擊,盤後大宗平臺轉讓將是有可能推出的一個政策。大宗交易平臺的推出可疏導新三板市場退出的渠道,使得大額資金投資有一個端口退出和進入,緩解大量拋壓,同時也需要引導新的投資機構入場。不同質量的標的個股會有不同的賣出壓力,而部分基金產品可能會因到期壓力造成相關投資標的交易價格低於合理估值的情況。而反觀當前市場上,不受制於投資期限的產業投資人正積極抄底,併購次數和併購金額都大幅增長。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左側佈局的結構性機會。

私募做市入場,吹皺一池春水。隨著政策的實施與推進,私募做市會從試點的象徵性意義成長為具有投資屬性的流動性增量,從成長潛力角度選擇三板企業,集中大額與小額分散做市相結合,可能是私募做市的方向。短期而言,市場預期的兌現可能會助推新三板市場反彈,私募做市股可能成為概念投資主題;中期而言,過高預期與流動性補充有限之間的矛盾,可能會使三板市場行情技術性調整;長期而言,私募做市會從投資端改善新三板的總量與結構,促進新三板市場發展。

整體市場有限的情況下,創新層的虹吸效應,使越來越多的大多數的基礎層企業被稀釋、冷落。創新層企業的一些核心指標相對優質,但估值更高。基礎層企業數量更龐大,其中不乏被埋沒的珍珠,專業研究從各個角度深入分析調研出的好企業,投資價值提升的空間則相對更大一些。

41家企業高層上演增持熱

數據顯示,自1月1日至2月2日,共有41家新三板公司大股東選擇增持自家公司股票。1月18日,鑫航科技董事、總經理楊飛在二級市場增持自家股票82000 股;1月23日,中喜生態第一大股東中谷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增持133.60萬股;1月24日,思考投資大股東嶽志斌增持13萬股。除此之外,白兔湖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汪舵海、天印科技董事長王巨南、上元堂 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楊念明、點擊網絡監事等也發佈了承諾增持公告。

對於增持目的,大部分公司都表示,這是“基於公司股票在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的判斷和未來發展的信心”。

從業績方面來看,上述41家公司中,營收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有12家,超過1億元的企業也多達14家。淨利潤方面,2015年有36家公司實現了盈利,佔比為87.8%。從融資情況來看,41家公司中,有12家企業在新三板上融到過錢,佔比為29.2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