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能源結構調整

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為了實現新能源的替代,需要進行需求改造,電網建設以及相應的金融安排。

本刊記者 魏楓凌/文

說到能源結構調整,不難想到的是油氣能源對煤炭能源的替代,非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以及消費端能耗效率的提升。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總量和結構視角來看,這無疑是最主流的產業發展方向。

目前更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政策越來越具有針對性和執行力,以往單靠補貼和獎勵的政策弊端逐漸顯現,商業上的可持續性也逐漸體現在官方政策制定邏輯當中。對投資者來說兼具機會與風險。

但上述視角仍是基於目前能源生產、輸送、消費尚處在相對分割的階段這一客觀限制而言的。一個聽起來更宏偉、包羅萬象的能源產業構想正在嘗試突破這個限制。

中國能源轉型工程

在2017年度的中國企業500強峰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有生向國內最大型企業的代表們介紹了“中國能源轉型工程”的目標。

“首先是綠色化轉型。從根據資源稟賦條件轉向更多基於生態承載力標準,科學確定能源生產規模和開發佈局。”張有生稱,“低碳化轉型則意味著堅決控制高碳化石能消費總量,這一目標向下包括提高各類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使清潔能源逐步滿足未來新增能源需求,對非清潔能源需要有保有壓。”

這些目標一定程度上對傳統能源行業構成了挑戰。環保是轉型的重要原因。

中國大唐集團董事長陳進行稱,“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速預期不低於6.5%,如果經濟結構及能源消耗強度不變、能源消費結構不變,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接近60億噸標準煤,5年累計增加煤炭消費31億噸標準煤,相當於多排放二氧化碳81億噸、二氧化硫2600萬噸、氮氧化物2300萬噸。

此外,上述中國能源轉型工程目標還包括,推進能源梯級利用,千方百計利用低品位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構建現代能源網絡,實現電力與天然氣、熱力等能源互補和便捷轉換利用;構建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一代電網,打造智能化載體平臺。

陳進行認為,能源結構轉型工程不應只著眼於發電端,也要引導需求,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配額、綠色電力證書交易等制度,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調整能源生產消費行為,鼓勵居民生產生活更多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擴大高端能源需求,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的消費比例。”

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部門在2017年上半年已經開始著手完善風電、光伏發電的補貼機制,在全國範圍內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自願認購。而根據部委文件,從2018年起,官方將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

“目前,國家發改委基於上述轉型目標提出了七大工程,包括節能控需工程,能源綠色生產工程,能源清潔轉化工程,天然氣開發利用規模提升工程,終端電力代替工程,智能能源體系建設工程。”張有生說。

化石能源迴歸原料屬性

能源結構調整當中,在消費端規模最大的產業是汽車業。產業界與證券投資領域關於電動汽車是否處在爆發的前夜已在爭論。

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天津透露,中國正在研究停售傳統燃油車時間表。

“許多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產業加快產業佈局,搶佔新一輪制高點。”辛國斌稱,“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也將會同相關部門制訂我國的時間表,這些舉措必將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環境和動力發生深刻變化。”

除了燃油車停售進入倒計時的消息,辛國斌同時透露,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了“雙積分”管理辦法,近期將發佈實施。

“雙積分”指乘用車企業受到平均油耗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的考核。傳統乘用車車企如果達不到油耗積分,可以拿新能源汽車積分來補,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必須按一定比例生產。

“雙積分”和燃油車停售倒計時形成了推動汽車業向新能源方向發展的組合拳,相比於過去幾年內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政體現出產業政策思路的重大變化:從單純的正向激勵轉變為雙向激勵。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在前述500強企業峰會上稱,全球能源轉型發展方向,遵循從高碳向低碳、從低效向高效、從局部平衡向大範圍配置的能源發展規律,實施清潔代替和電能代替,提高電氣化水平,讓化石能源迴歸原料屬性,再可生的清潔能源成為能源供應的主力軍。

煤炭和石油被稱為“工業的糧食和血液”,當它們的功能屬性變化,將對其他行業的原材料成本和可獲得性產生影響。

靈活的能源互聯網

前述峰會的舉辦地南昌所處的江西省地處華東,礦產與農業資源豐富,作為工業化相對周邊落後的省份正準備承接臨近省份的產業轉移,但能源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需要克服。這一問題在江西省新能源產業規劃中也有提及。

這一局面正如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時面臨的類似問題——產業轉移必須先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電力。中國“一帶一路”投資也是從基礎設施起步的。

但用電地新建電廠仍受限於發電能源不足的問題。對於推廣新能源的應用,更是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全球可再生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呈逆向分佈。亞歐非95%的可再生資源集中在一條橫貫亞非45度角的能源帶上,除了歐洲部分地區外,其他洲、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遠離負荷中心。”黃其勵指出。

中國乃至世界都在基於目前的區域電網,建立一個更廣泛的、靈活的能源互聯網。全球頂級科學家們已經制定出了長遠的行動時間表,中國最高決策層也已經在2017年就此表態予以支持。這一計劃如果能夠達成,對以往相對分割的能源生產、傳輸、消費產業鏈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顛覆,並改變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

能源的應用貫通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其基礎性作用和信息技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且仍有巨大的需求增長空間——燃料和電力對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而言不可或缺,中國目前人均能源消費僅相當發達國家的1/2,而世界上目前仍有近12億人沒有用上電。

相比於任何一個單一的能源子行業或者是消費端行業,能源互聯網無疑需要在技術與制度層面對現狀進行改造。這一構想現在看起來與普通人相去甚遠,但不可低估其前瞻性和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

儲能和調峰技術限制了目前中國新能源的應用,造成了浪費。黃其勵引用數據介紹稱,中國現在風力發電量497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7.1%,主要是由於調峰能力差造成的。

“解決了調峰問題就解決了100年來發、輸、用電的渠道問題。因此,需要提高包括火電在內各種電的靈活性,為新能源保駕護航,同時讓它在電力市場中得到補償。而各種電的靈活性問題大量且經濟的儲能技術需要加強技術攻關。”黃其勵呼籲國內大型企業加強這方面的努力,以實現顛覆性的突破。

“建設全球能源連網,實現能源生產、傳輸、消納利用技術突破,將為全球範圍的能源技術創新和能源管理創新提供機遇。在這一框架下,全球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黃其勵說。

除了技術,這一構想也面臨制度挑戰。即使是中國國內,統一的電力上網競價交易仍有待完善。

綠色金融工具的應用

能源結構調整已經不只是產業界與科學界關注的事情。為符合產業導向的領域提供金融支持是目前的試點做法,各類金融機構都有嘗試。

從國際上看,2016年,在中國的推動下,綠色金融首次寫入G20峰會公報。同年生效的《巴黎協定》也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節點,標誌著國際社會的共識。

在國內,2015年9月,最高層發文提出要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8月份,7個部委發出了綠色金融指導意見,形成了35條具體的內容。2017年6月,國務院已經正式宣佈在5個省區共8個城市開展綠色金融試點。“今後不光在中央的層面,在地方的層面也會有非常強的綠色金融發展的勢頭。”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於9月在北京一次學術會議上說。

然而,政策層面的共識並不能保證它一定會非常順利地落地。與前述產業領域一樣,推動試點擴大依照現在的路徑是可以預期的,未來的問題一方面是要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另一方面是否有必要補充負向激勵的措施甚至是必要的行政強制措施。

“更艱鉅的工作是各個層次的能力建設,包括在政府機關裡如何來推動一些政策的形成和落地,在金融機構中如何推動產品、工具、方法等等的落地,還有人才培養。”馬駿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