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82年,一代藥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樑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82年,一代藥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樑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他首倡婦科、兒科單獨成科。他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一生不但採藥炮製,行醫治病,還勤奮著述,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1卷等。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82年,一代藥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樑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他首倡婦科、兒科單獨成科。他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一生不但採藥炮製,行醫治病,還勤奮著述,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1卷等。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嘉慶版《密縣誌》載對藥王廟的記載也很模糊,說它創建無考,又說在嘉慶元年(1796年),該廟已是五次重修。古代社會發展緩慢,假設按百年修一次,第一次重修應是1300多年時,如果再往前推100年,算是該廟算始建年代,該廟可能建於1200年,即宋代中後期。當然這只是推測,也許,自唐以後,就有對藥王孫思邈的祭祀了。

《明史·禮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以太牢祀三皇,二年(1396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少俞、高陽十大名醫從祀。”十大許多地方都有敬祀。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82年,一代藥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樑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他首倡婦科、兒科單獨成科。他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一生不但採藥炮製,行醫治病,還勤奮著述,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1卷等。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嘉慶版《密縣誌》載對藥王廟的記載也很模糊,說它創建無考,又說在嘉慶元年(1796年),該廟已是五次重修。古代社會發展緩慢,假設按百年修一次,第一次重修應是1300多年時,如果再往前推100年,算是該廟算始建年代,該廟可能建於1200年,即宋代中後期。當然這只是推測,也許,自唐以後,就有對藥王孫思邈的祭祀了。

《明史·禮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以太牢祀三皇,二年(1396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少俞、高陽十大名醫從祀。”十大許多地方都有敬祀。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堂藥王廟廟會時間長,規模大,影響面廣。從9月15一直到9月22日。9月15日就是藥王孫思邈逝世紀念日,可為什麼一直延長到9月22日呢?因為李堂地處煤區,煤礦多,煤窯主為求老君保佑,在藥王廟東側又建了太元觀,觀內老君殿落成開光日是9月22日,兩個紀念日連在一起,就一直大會七天。會上還願的、拜藥的摩肩接踵,藥材攤販擺成一街兩行,還有大戲連臺,喝采聲聲,好不熱鬧。在藥廟古會上交易的主要是中藥材,買賣藥材的客商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這裡也成了中原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也是鄉醫交流切磋的重要場所。趕廟會的鄉民和藥商懷著虔誠之心祭祀德高望隆、醫術高明的藥王,祈求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密縣也有“醫不經藥王不妙,藥不到密縣不香”的說法。

藥王廟除新密外,還有河北安國市、陝西耀縣、貴州貴陽市、北京豐臺區、天津西青區、北京崇文區、安徽合肥市、河北涿州市、廣東鬱南縣、山東慶雲縣有藥王廟,全國共有藥王廟12處,有五家主祀孫思邈,皆言孫思邈在此行醫,有功於民而祀之。新密、禹州是孫思邈在鄉間行醫、研究醫藥的重要地域。因此,新密李堂藥王廟民間所傳孫思邈在此行醫應是史有確跡。

作者:張懷洲 河南省讀經教育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鄭州中華經典讀書會發起人、市委黨校高級講師、新密市政協文史委員。

"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藥王孫思邈,廟稱藥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蹟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蕩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採藥,研究醫道。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藥村,他就一定攀登。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藥的足跡。為採集藥材,研究藥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臺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徵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藥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藥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裡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藥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遊,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藥材。這裡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藥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藥、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採來許多野生藥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藥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外面。這不就是“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裡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脣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甦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讚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裡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採藥,發現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藥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藥在這裡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藥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採藥一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后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后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紮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讚他“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藥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后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后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藥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藥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麼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籤,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痺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痺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痺症日益嚴重,以至於“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鍼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唐朝政府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裡的藥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併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682年,一代藥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樑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他首倡婦科、兒科單獨成科。他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一生不但採藥炮製,行醫治病,還勤奮著述,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1卷等。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嘉慶版《密縣誌》載對藥王廟的記載也很模糊,說它創建無考,又說在嘉慶元年(1796年),該廟已是五次重修。古代社會發展緩慢,假設按百年修一次,第一次重修應是1300多年時,如果再往前推100年,算是該廟算始建年代,該廟可能建於1200年,即宋代中後期。當然這只是推測,也許,自唐以後,就有對藥王孫思邈的祭祀了。

《明史·禮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以太牢祀三皇,二年(1396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少俞、高陽十大名醫從祀。”十大許多地方都有敬祀。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李堂藥王廟廟會時間長,規模大,影響面廣。從9月15一直到9月22日。9月15日就是藥王孫思邈逝世紀念日,可為什麼一直延長到9月22日呢?因為李堂地處煤區,煤礦多,煤窯主為求老君保佑,在藥王廟東側又建了太元觀,觀內老君殿落成開光日是9月22日,兩個紀念日連在一起,就一直大會七天。會上還願的、拜藥的摩肩接踵,藥材攤販擺成一街兩行,還有大戲連臺,喝采聲聲,好不熱鬧。在藥廟古會上交易的主要是中藥材,買賣藥材的客商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這裡也成了中原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也是鄉醫交流切磋的重要場所。趕廟會的鄉民和藥商懷著虔誠之心祭祀德高望隆、醫術高明的藥王,祈求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密縣也有“醫不經藥王不妙,藥不到密縣不香”的說法。

藥王廟除新密外,還有河北安國市、陝西耀縣、貴州貴陽市、北京豐臺區、天津西青區、北京崇文區、安徽合肥市、河北涿州市、廣東鬱南縣、山東慶雲縣有藥王廟,全國共有藥王廟12處,有五家主祀孫思邈,皆言孫思邈在此行醫,有功於民而祀之。新密、禹州是孫思邈在鄉間行醫、研究醫藥的重要地域。因此,新密李堂藥王廟民間所傳孫思邈在此行醫應是史有確跡。

作者:張懷洲 河南省讀經教育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鄭州中華經典讀書會發起人、市委黨校高級講師、新密市政協文史委員。

新密市李堂村藥王廟軼事  | 鄭風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