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心理學 麻省理工學院 戀愛 知我心理學 2019-08-11
"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1.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喜歡對方。

2. 距離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某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見到他/她會增強個體對此人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1.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喜歡對方。

2. 距離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某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見到他/她會增強個體對此人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喜歡上同一種類型的人?

除了上述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情況:

1. “我喜歡的人,都是和我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認為,人們在對方與自己能夠“功能互補”時,會喜歡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

這種“互補”指的是,一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或限制,而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彌補自己性格的侷限。比如:

a. 內向者和外向者

對於極其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即便不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有什麼問題,也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外向者吸引。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會欣賞內向者身上天然的沉靜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善於自省和觀察、捕捉細節的內向者對外向者來說是極佳的傾聽者,他們能給外向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遲鈍者:

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會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經大條”的人吸引。他們會被這類人的天然和快樂感染,覺得在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鬆的——這種放鬆感對他們來說難能可貴。

而那些對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體幸福感會更高,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的“鈍感”,導致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刻做出恰當的、他人期望的情緒反應。所以,遲鈍的人也會覺得那些情緒豐富,並且能輕易察覺到他人情緒的人十分迷人。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1.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喜歡對方。

2. 距離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某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見到他/她會增強個體對此人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喜歡上同一種類型的人?

除了上述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情況:

1. “我喜歡的人,都是和我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認為,人們在對方與自己能夠“功能互補”時,會喜歡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

這種“互補”指的是,一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或限制,而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彌補自己性格的侷限。比如:

a. 內向者和外向者

對於極其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即便不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有什麼問題,也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外向者吸引。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會欣賞內向者身上天然的沉靜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善於自省和觀察、捕捉細節的內向者對外向者來說是極佳的傾聽者,他們能給外向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遲鈍者:

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會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經大條”的人吸引。他們會被這類人的天然和快樂感染,覺得在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鬆的——這種放鬆感對他們來說難能可貴。

而那些對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體幸福感會更高,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的“鈍感”,導致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刻做出恰當的、他人期望的情緒反應。所以,遲鈍的人也會覺得那些情緒豐富,並且能輕易察覺到他人情緒的人十分迷人。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2. 你被吸引可能是因為你們的心理障礙相互“匹配”

有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剛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

a. 邊緣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對被拋棄的極度恐懼、情緒起伏不定和極其缺乏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等特點,這樣的伴侶對常人而言是很難忍受的。

然而,這樣毫無邊界意識的伴侶對於依賴型人格卻不是問題。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並且同樣對被遺棄深感恐懼的依賴型人格障礙喜歡順從和依附於他人。對他們而言,伴侶毫無邊界的要求和佔有、忍受伴侶所有的情緒、對伴侶千依百順,反而是一種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的狀態。

b. 有問題者與助人者

我們在過去的推送中曾多次提到“依賴共生”這個概念,這是一種乍看像愛情,實則卻是一種與愛無關的、病態的關係。

在一段狹義的共生關係中,兩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癮性的問題,比如無法自控地出軌、性癮、嗜酒等,對自己和他人都難以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問題”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看護和管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一段共生關係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這種共生關係的結構十分穩固,這使得兩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難離開對方。

3. 明知是錯的人,卻一次又一次地犯錯

有的時候,人們已經從之前的關係中意識到,自己和某種人並不合適,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幸福;但同時,他們又會再次被和那種明知自己應該遠離的人吸引。

這就是我們說的,“因為太恨Ta,所以愛上了像Ta的人。”常見的一種是,有些人反覆愛上與傷害自己的父親/母親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時期會本能地渴望和尋求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這個願望未能被滿足,它就可能延續到成年後,即使我們表面上壓抑了這種願望。

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視、否定,怎樣討好都不能得到對方關注和愛的人,會在長大後被和自己父母類似的人吸引。在潛意識中想要從這些和他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經缺失的愛,以這樣的形式來完成童年未竟的心願。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1.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喜歡對方。

2. 距離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某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見到他/她會增強個體對此人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喜歡上同一種類型的人?

除了上述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情況:

1. “我喜歡的人,都是和我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認為,人們在對方與自己能夠“功能互補”時,會喜歡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

這種“互補”指的是,一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或限制,而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彌補自己性格的侷限。比如:

a. 內向者和外向者

對於極其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即便不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有什麼問題,也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外向者吸引。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會欣賞內向者身上天然的沉靜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善於自省和觀察、捕捉細節的內向者對外向者來說是極佳的傾聽者,他們能給外向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遲鈍者:

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會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經大條”的人吸引。他們會被這類人的天然和快樂感染,覺得在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鬆的——這種放鬆感對他們來說難能可貴。

而那些對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體幸福感會更高,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的“鈍感”,導致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刻做出恰當的、他人期望的情緒反應。所以,遲鈍的人也會覺得那些情緒豐富,並且能輕易察覺到他人情緒的人十分迷人。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2. 你被吸引可能是因為你們的心理障礙相互“匹配”

有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剛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

a. 邊緣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對被拋棄的極度恐懼、情緒起伏不定和極其缺乏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等特點,這樣的伴侶對常人而言是很難忍受的。

然而,這樣毫無邊界意識的伴侶對於依賴型人格卻不是問題。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並且同樣對被遺棄深感恐懼的依賴型人格障礙喜歡順從和依附於他人。對他們而言,伴侶毫無邊界的要求和佔有、忍受伴侶所有的情緒、對伴侶千依百順,反而是一種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的狀態。

b. 有問題者與助人者

我們在過去的推送中曾多次提到“依賴共生”這個概念,這是一種乍看像愛情,實則卻是一種與愛無關的、病態的關係。

在一段狹義的共生關係中,兩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癮性的問題,比如無法自控地出軌、性癮、嗜酒等,對自己和他人都難以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問題”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看護和管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一段共生關係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這種共生關係的結構十分穩固,這使得兩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難離開對方。

3. 明知是錯的人,卻一次又一次地犯錯

有的時候,人們已經從之前的關係中意識到,自己和某種人並不合適,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幸福;但同時,他們又會再次被和那種明知自己應該遠離的人吸引。

這就是我們說的,“因為太恨Ta,所以愛上了像Ta的人。”常見的一種是,有些人反覆愛上與傷害自己的父親/母親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時期會本能地渴望和尋求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這個願望未能被滿足,它就可能延續到成年後,即使我們表面上壓抑了這種願望。

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視、否定,怎樣討好都不能得到對方關注和愛的人,會在長大後被和自己父母類似的人吸引。在潛意識中想要從這些和他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經缺失的愛,以這樣的形式來完成童年未竟的心願。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3.相似的防禦機制,決定了我們的伴侶和愛情

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人能否相互吸引本質上取決於兩個人的防禦機制是否相吻合。

防禦機制,是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特定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兒時的經歷讓我們形成了一些應對世界和難題的方式,這些方式曾經保護過我們,我們相信也願意繼續相信它們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Firestone認為,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會潛意識被那些適配我們防禦機制的人吸引。

比如,一個習慣用沉默和抽離來保護自己的人,可能會選擇一個咄咄逼人的伴侶,因為對方的咄咄逼人為Ta提供了很多可以保持沉默的情境。一個習慣用拼命地追逐和討好來保護自己的人,往往會選擇一個很難被取悅的對象。這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認知體系被打破,我們會通過主動的選擇,構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

由此可見,人們被吸引並不是因為雙方性格有多麼契合,甚至不是因為和這個人一起我們會更快樂。而是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能夠讓一直以來自我保護的方式能夠繼續存在。與此同時,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強化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知。

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之處也就在於此,一個經歷過的痛苦的人因此往往反覆經歷痛苦,直到ta願意付出新的痛苦去打破自己、發生改變。

因此,如果你發覺自己總是喜歡上對自己不好的人,總是進入讓自己不快樂的關係之中,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參考上面的例子,認真覺察這些人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吸引你的實質又是什麼。這種實質很有可能就是在不斷地給你那些負面的防禦機制注入養分的東西。

同時,你也需要考慮周圍親友的意見。身邊那些瞭解、關愛你的親友就可能會比你自己更知道,怎樣才是對你好的方式,什麼樣的人才更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

"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靈魂會吸引它祕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象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1.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比較大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喜歡對方。

2. 距離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某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見到他/她會增強個體對此人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喜歡上同一種類型的人?

除了上述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情況:

1. “我喜歡的人,都是和我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認為,人們在對方與自己能夠“功能互補”時,會喜歡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

這種“互補”指的是,一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或限制,而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彌補自己性格的侷限。比如:

a. 內向者和外向者

對於極其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即便不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有什麼問題,也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外向者吸引。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會欣賞內向者身上天然的沉靜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善於自省和觀察、捕捉細節的內向者對外向者來說是極佳的傾聽者,他們能給外向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遲鈍者:

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會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經大條”的人吸引。他們會被這類人的天然和快樂感染,覺得在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鬆的——這種放鬆感對他們來說難能可貴。

而那些對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體幸福感會更高,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的“鈍感”,導致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刻做出恰當的、他人期望的情緒反應。所以,遲鈍的人也會覺得那些情緒豐富,並且能輕易察覺到他人情緒的人十分迷人。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2. 你被吸引可能是因為你們的心理障礙相互“匹配”

有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剛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

a. 邊緣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對被拋棄的極度恐懼、情緒起伏不定和極其缺乏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等特點,這樣的伴侶對常人而言是很難忍受的。

然而,這樣毫無邊界意識的伴侶對於依賴型人格卻不是問題。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並且同樣對被遺棄深感恐懼的依賴型人格障礙喜歡順從和依附於他人。對他們而言,伴侶毫無邊界的要求和佔有、忍受伴侶所有的情緒、對伴侶千依百順,反而是一種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的狀態。

b. 有問題者與助人者

我們在過去的推送中曾多次提到“依賴共生”這個概念,這是一種乍看像愛情,實則卻是一種與愛無關的、病態的關係。

在一段狹義的共生關係中,兩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癮性的問題,比如無法自控地出軌、性癮、嗜酒等,對自己和他人都難以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問題”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看護和管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一段共生關係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這種共生關係的結構十分穩固,這使得兩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難離開對方。

3. 明知是錯的人,卻一次又一次地犯錯

有的時候,人們已經從之前的關係中意識到,自己和某種人並不合適,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幸福;但同時,他們又會再次被和那種明知自己應該遠離的人吸引。

這就是我們說的,“因為太恨Ta,所以愛上了像Ta的人。”常見的一種是,有些人反覆愛上與傷害自己的父親/母親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時期會本能地渴望和尋求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這個願望未能被滿足,它就可能延續到成年後,即使我們表面上壓抑了這種願望。

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視、否定,怎樣討好都不能得到對方關注和愛的人,會在長大後被和自己父母類似的人吸引。在潛意識中想要從這些和他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經缺失的愛,以這樣的形式來完成童年未竟的心願。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03.相似的防禦機制,決定了我們的伴侶和愛情

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人能否相互吸引本質上取決於兩個人的防禦機制是否相吻合。

防禦機制,是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特定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兒時的經歷讓我們形成了一些應對世界和難題的方式,這些方式曾經保護過我們,我們相信也願意繼續相信它們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Firestone認為,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會潛意識被那些適配我們防禦機制的人吸引。

比如,一個習慣用沉默和抽離來保護自己的人,可能會選擇一個咄咄逼人的伴侶,因為對方的咄咄逼人為Ta提供了很多可以保持沉默的情境。一個習慣用拼命地追逐和討好來保護自己的人,往往會選擇一個很難被取悅的對象。這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認知體系被打破,我們會通過主動的選擇,構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

由此可見,人們被吸引並不是因為雙方性格有多麼契合,甚至不是因為和這個人一起我們會更快樂。而是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能夠讓一直以來自我保護的方式能夠繼續存在。與此同時,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強化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知。

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之處也就在於此,一個經歷過的痛苦的人因此往往反覆經歷痛苦,直到ta願意付出新的痛苦去打破自己、發生改變。

因此,如果你發覺自己總是喜歡上對自己不好的人,總是進入讓自己不快樂的關係之中,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參考上面的例子,認真覺察這些人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吸引你的實質又是什麼。這種實質很有可能就是在不斷地給你那些負面的防禦機制注入養分的東西。

同時,你也需要考慮周圍親友的意見。身邊那些瞭解、關愛你的親友就可能會比你自己更知道,怎樣才是對你好的方式,什麼樣的人才更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

心理學:總是喜歡上錯的人?你可能屬於這4種人格特質

最後,你需要有意地試著去與那些一開始可能並不會吸引你,但具備你所需要的好的品質的人約會。至少在那些人靠近你時,給彼此一個機會,而不是早早地自我設限——“Ta 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種舒適區以外的嘗試一開始會讓你覺得不舒服,因為這樣的人會挑戰你固有的防禦機制。比如,要一個迷戀那種對自己若即若離的人去試著和一個主動接近自己、關懷自己的人相處,他們會不習慣,甚至會覺得反常和不適——為什麼這個人對我這麼好?我又不值得。Ta是不是有什麼目的?

但實際上,是我們舊時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將我們帶向了錯誤的方向,它讓我們不明白健康的依賴關係是什麼樣的。有時候,你只是不習慣,並不是不喜歡。

最後,如果你還在反覆愛上無法與你建立健康關係的人,陷入令自己的痛苦的戀愛中的話,不妨在必要的時候告訴自己:有的時候最吸引你的,也是你最需要遠離的。斬斷聯繫雖然令人痛苦,卻是你找回自己的生活所必需的。而隨著你越來越健康,你也會越來越少地感到這些關係的吸引力。

以上。願我們都能愛上值得的人。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