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心理學 大學 和本心理諮詢 2019-07-06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一位教授在上課的時候,訓斥一個學生,我們會怎麼解釋?

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這個學生犯錯;

第二種,教授比較嚴格;

第三種,這是特殊情況,當時的發生一些問題。

為了確定到底哪種情況,你應該怎麼做?

心理學家凱利提出了三度歸因理論來解釋,人是如何對別人的行為進行邏輯解釋的。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哈羅德·凱利,美國社會社會心理學家,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都有很大影響。主要貢獻集中在於群體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人際關係等方面。

從1953 年開始,凱利和蒂鮑特成為長期的合作伙伴,直到1986年蒂鮑特去世,他們的合作被認為是科學合作的典範。

他們共同撰寫的《群體社會心理學》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之一。

1961年起,凱利應聘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直至1991年退休,此間他指導了關於聯合組織和人際適應的研究。

他關於歸因理論的論文,綜合了人們怎樣推斷事情原因,特別是行為原因的現存理論,從而為歸因理論成為20世紀70 年代主要研究領域的學科提供了基礎。

1978 年,凱利和蒂鮑特發表了對相互依存作進一步分析的《人際關係》一書,該書發展了社會動機的情境之源理論。

他後來的著作《個人關係》總結了其有關親密關係的研究,綜合了他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相互依存理論(互倚理論)和歸因理論。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1967 年,凱利發表了論文《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在該文中他認為歸因過程是“個體對他的世界進行歸因 - 目標、傾向以及內在特性的歸因”,並用立方體模型來描述這種過程,被稱為三維歸因理論,也稱為三度理論。

凱利對 F.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他認為:

歸因乃是指個人對環境中的事件,去覺察或推論其性質或原因的過程,這過程包括當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原因的推論。

此種由刺激事件推論原因的心理歷程,會影響個體後來的行為,可視為事件與行為間的中介歷程。他將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

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

另一類則是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

他提出若干歸因原則:共變分析、因果關係圖解、打折扣原則、擴大原則、複雜必要原因和補償原因等。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他認為,人們對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

  • 行動者;
  • 客觀刺激物,即行動者知覺的對象;
  • 任何因素的歸因都取決於下列行為信息。

 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係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對上述三個因素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歸因都取決於下列三種行為信息:

特異性: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

一貫性:行動者是否在其他時間和其他情境下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而持久;

一致性: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

凱利認為這三個方面信息構成一個協變的立體框架,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信息與協變,可以將人的行為歸因行動者、客觀刺激物或情境。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如果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其他教授也罵這個同學,教授對其他同學不罵,教授總是罵這個同學,那麼我們會覺得是這個同學太調皮,影響了其他人。

而得到的信息是,其他教授不罵這個同學,教授也罵其他同學,教授總是罵這個同學,那麼我們可能會認為教授比較嚴格一些,要求很高。

還有一種情況,其他教授不罵這個同學,教授不罵其他同學,教授並不是總是罵這個同學,那麼我們可能會認為是當時的場景,出現來一些別的時候沒有的情況。

比如教授剛剛好今天心情不好,這個同學剛剛好又犯錯了。

當然現實沒有這麼簡單,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得不到具體而又準確的信息。

於是,凱利後來對他的理論加以了補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圖式說,來彌補三度理論的不足。

所謂因果圖式,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基本認知結構,在具體的歸因過程中,這種認知結構會被特殊的事件喚醒而參與對行為的歸因。

後來,凱利又為他的歸因理論補充了幾條原則,即打折扣原則、增強原則和補償原則。

打折扣原則是指人們對於他人行為的歸因,可能事先有幾種假設,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時出現,那麼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強原則是指如果行為發生在有連續性的抑制原因出現的時候,那麼一個可能的促進性原因的強度將被理解得更高

補償原則是指內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進性原因對於結果是互相補償的

教授在課堂上訓斥一個學生,你會如何解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