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人生已透徹

心理學 TED 讀書 美文 齊魯女性 2018-12-03
45歲,人生已透徹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45歲,人生已透徹

作者:有書原創作者鐺鐺娃

來源:公眾號有書(ID: youshucc)

45歲,人生已透徹

前段時間,著名畫家黃永厚先生逝世,享年91歲,他生前說過一句話:

“我從沒想過要當什麼美術家,抱著大志向,做什麼都難。”

這句簡單的話,就像一股清流澆灌內心,引人深思。

有理想抱負並不是一件壞事,但超出自己能力的冒然行動、盲目追尋不可把控的高目標,跟我們內心渴求的快樂、幸福的本性已經背道而馳。

反而,勇敢承認自己就是個平凡的小人物並不可恥。

丟掉那些讓人不堪重負的“大志向”,腳踏實地去做好當下的事,才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式,獲得與自己能力相配的成果。

45歲,人生已透徹

“認慫”,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45歲,人生已透徹

圖片來源 / 電影《天氣預報員》

前不久,《人物》報道過一位“養蜂人”,他叫李芯銳,出生在一個小村落。

18歲之前,李芯銳一直在村裡生活,之後從軍,退伍後,跟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選擇去大城市闖蕩,他去過哈爾濱、北京、大慶等地方,他也堅信過“是金子總會發光”。

北漂的幾年裡,他當過保安,在餐廳做過服務員,也嘗試過當廚師,後來在北京的歲月,由於經濟困難,一直租地下室住,拼命工作,經常早出晚歸,但生活卻依舊落魄。

報道中,他說有一次生病了,一個人躺在地下室的小床上,等睜開眼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楚是白天還是晚上了,那一刻所有憋屈的心緒都湧了上來,他感嘆道:

“在北京的幾年,我竟然沒見過太陽是什麼樣子。”

後來,在外闖蕩了近11年的他,還是回到從前的小村落,決定做一名樸實的“養蜂人”。

他說,返鄉雖然像是在“認慫”,但卻逐漸還原了他的初心,這份初心就是能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過好眼前的生活,最好還能為家鄉做些貢獻。

是的,過好今天的日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追求一份踏實、自在,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的覺醒,也是擺脫焦慮情緒的開始。

45歲,人生已透徹

走出“小我”的焦慮,擴展生命的寬度

45歲,人生已透徹

圖片來源 /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演員迪桑•牛頓是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角妻子Linda的扮演者。在TED演講中,她講述了一段關於走出“小我”的啟示。

很多年以來,迪桑都因自己的膚色而感到不合群,這對她造成了很深且久遠的困擾。

這是一種典型的身份焦慮。

然而改變她的,卻是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剛果拍攝,工作結束後,她與一群當地人在非洲大地上縱情玩耍,載歌載舞,如此簡單的時刻似乎得到了一種啟示:

原來真正的自我,絕不是困在自己的狹隘之中,只為自己的那些小事愁苦焦慮。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應當去與更多的人和事物產生連接,將“小我”共享到更廣闊的範圍中去,擴展生命的寬度。

心理學研究表示:人們的焦慮有時候恰恰來自於過度的自我關懷。

簡單說來,就是太看重自己的利益,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在追求“大志向”的過程中求而不得時,則容易陷入“我沒有價值”、“我不行”的焦慮情緒中。

但人生遠遠不止一種活法,我們不要只在自己設定的“大志向”裡輾轉掙扎,永遠只用一項標準就衡量框定整個人生。

學會降低“自我意義”,擺脫“小我”的身份焦慮,就可以與整個人類社會產生聯繫,領悟生命更多層面的意義。

45歲,人生已透徹

做個溫暖又精彩的小人物

看過一組研究數據:

25歲之前,年輕人幸福感強烈,沒什麼多大的憂愁;

25歲至中年時期,人的幸福感逐漸減弱直到陷入谷底;

而從45歲開始,人們又開始重新變得樂觀積極;

可能在70歲後期,幸福感會達到頂峰。

年輕時候的“大志向”,逐漸的“認慫”,迴歸自我,再到生命後半段的大徹大悟,萬物歸於簡單,這就是我們與自己和解、對人生逐漸認知的過程,也是我們內心不斷強化的過程。

若能學著儘早去接納平凡卻真實的自己,拓展人生的寬度,將自我價值放大到社會中去,用俯視的角度觀看整個宏觀的人生。那麼我們便能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收穫更多的幸福感,放下沒有意義的焦慮困惑,或許反而更能成事。

這世界上平凡的小人物始終是大多數。但餘生,我們卻都可以把屬於自己的小生活經營得五光十色,做一個溫暖豐盈、精彩萬分的小人物。

45歲,人生已透徹

—END—

作者:鐺鐺娃,有書原創作者,來源: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有書。歡迎關注有書。 轉載授權請聯繫有書主編,微信號:youshuzhubian。原標題《45歲,人生的一道“坎”》,有刪節。

編輯:PP 璇璇 校對:璇璇

45歲,人生已透徹

置頂“齊魯女性”

安卓、蘋果請對號入座哦!

▼▼

45歲,人生已透徹

45歲,人生已透徹

齊魯女性郵箱:[email protected]

45歲,人生已透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