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絕筆信”事件 讓丈夫穩控妻子合適嗎?'

新京報 豐縣 中國小康網 2019-08-24
"

這兩天,豐縣女教師“絕筆信”事件成了輿論焦點。隨著多方說法的補全,此事儼然已變成“羅生門”。

8月5日20時,豐縣調查組發佈情況通報,初步還原了事情經過,暫時認定派出所沒有毆打、辱罵李秀娟,但表示會深入調查和積極善後。這讓輿論風向有了些變化。可通報中有些細節——如提到李秀娟丈夫對李秀娟“穩控不力”,也引發廣泛討論。

讓丈夫穩控妻子,難免引發質疑

讓丈夫穩控妻子,看起來只是這起事件中的“花絮”,畢竟關於此事的信息錯綜繁雜——雖然輿論此前被“首曝誘導效應”帶著走,但評判此事的是非,還得回到事實充分還原的基礎上。

就目前看,圍繞李秀娟女兒眼睛具體傷情、豐縣實驗小學的賠償調解次數、李秀娟有無遭毆打辱罵監視等問題,李秀娟一方和豐縣有關方面、涉事校方的說法出入不小。而錯綜繁雜的信息出口,更讓此事疑點重重。

如李秀娟絕筆信中提到的兩個人——豐縣東城派出所副所長羅烈和教育局信訪辦負責人丁攀都作出迴應,前者否認曾對其扇耳光、不給飯吃和監視,後者則痛哭著為自己鳴冤,“你們瞭解事情的真相嗎?我的名聲誰維護”;如李秀娟本人改口稱記不清腿傷成因、承認絕筆信繫有網友幫忙操作,今天又發聲明稱“如有一句假話,我和丈夫自願被開除教師隊伍”;如3名聯名“支持”李秀娟的同事稱,聯名信內容與他們簽署時看到的不符;

如對當地教育部門、校方的“走司法途徑”建議,李秀娟澄清曾找了四個律師,但未起訴;如針對“執法記錄儀沒電”的說法,李秀娟方面質疑“監控那麼巧就丟了?”……

當事民警稱傳喚徐州女教師全過程:絕無毆打辱罵。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這些信息的交叉,讓公眾判斷對錯的“事實座標軸”不斷遊移,卻也能形成無影燈效應,讓核心信息在細節補充與證偽中有望漸次靠近真相。對此公眾也不妨多些兼聽的耐心:現實中沒那麼多“反轉”,所謂反轉,通常源於信息披露不充分下的偏聽。

幾方各執一端的關鍵幾點,就是“索賠”、“上訪”和“被拘”。在這些問題上,因立場與情感層面的殊異,他們的說法註定難在對錶“客觀”要求中趨同。

在此情境下,依託證據鏈和完整發生鏈條去評斷箇中是非,無疑很有必要。而在整體性事實依舊混沌的情況下,將已得到印證的部分情況作為“碎片”去拼湊是非拼圖,也不無價值。

這裡面,李秀娟卻因多次“越級上訪”,跟當地信訪管理人員產生了衝突,就是雙方都認可的事實;李秀娟丈夫最終被停職檢查跟“穩控不力”有關,也得到確證。

李秀娟到底是正常信訪還是頻繁纏訪,不能光看上訪次數和“未受理”的信訪回覆,還需結合信訪訴求的解決情況、涉訴涉法信訪的疏解路徑等加以判斷。但李秀娟的信訪跟其丈夫被停職沾上邊,在輿論場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在該事件中,李秀娟跟丈夫算是夫妻同心,無論是以雙方名義“控訴維權”,還是表達出一起輕生的意願,都可以看出,他們是情感共同體,也是訴求一致的維權二人組。

讓其中一方去“穩控”另一方,聽起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是要讓李秀娟丈夫衝上做家人思想工作“第一線”,乃至大義滅親?

信訪應著力解決問題,而不是挑起更多問題

按當地官方通報中的口徑,“根據信訪穩定工作要求,樑士偉(李秀娟丈夫)負責李秀娟穩控工作,存在穩控不力問題”。李秀娟丈夫是二人所在學校的校長,公職在身,似乎該以大局為重、顧“理”不顧情。

事實上,在很多地方,確實都有針對信訪人的“包保穩控責任人”之類制度機制設計。在網上一搜,很多基層政府都曾明確,要對排查出的不穩定因素和重點穩控人員全部建立臺賬,並確定了包案領導和具體的穩控責任人,採取領導包案、責任到人、條塊結合、嚴密佈控等措施,把信訪對象穩控在當地,把信訪問題化解在轄區內。

身為校長,對校內職工穩控,似乎挺符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分段包片,定點定責”的穩控責任層級化邏輯。

問題是,李秀娟丈夫與她不只是上下級的“公”務關係,還有“私人化”的夫妻關係——這算是親友圈中最親的那層關係。

校方講“絕筆女教師”女兒傷眼經過 將代賠36萬元。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讓丈夫去穩控妻子,在很多人看來,有違“夫為妻隱”的倫理,也恐怕很難取得實效。畢竟眼睛遭誤傷的是他們的女兒,兩人都是受害者家屬,都有討說法獲賠償的訴求,指望一方舍“私”為“公”說服另一方,多少有些“存‘公心’滅人慾”的意味,不夠人性化。最終李秀娟丈夫非但與她同進退,還以所在學校名義為其女委託傷殘鑑定,也證明這樣的穩控責任主體安排並不妥當。

到頭來,丈夫遭到信訪懲罰,穩控不力成丈夫被停職的原因之一,也變成了問題激化的重要刺激因素。從李秀娟方面的反饋看,她就將這視作了打擊報復的一部分。這跟信訪目的相悖:信訪應著力解決問題,而不是挑起更多問題。

近年來,隨著取消信訪排名、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等信訪改革落地,我國信訪形勢呈現結構趨優、秩序向好的良好態勢。但從此事看,有些處理機制上的未理順,最終導致了問題激化,涉事各方還都覺得委屈。箇中涉及截訪手段妥當與否的問題,顯然值得思考。而讓丈夫去穩控妻子,就不那麼合理,給人以“維穩壓過人性”的觀感。

說到底,此事走向失控,或許是“多因一果”,這些“因”還可能交叉感染。釐清這些具體而微的“因”,是解鎖真相、評判是非的關鍵。這其中,讓丈夫去穩控妻子,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因由”。以其效果看,這當被更多基層信訪工作安排與問題化解方式引以為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