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函谷關的政治、經濟職能逐漸加強,至宋元明清因新安縣城的設立,漢函谷關同新安縣城一起,成為洛陽至長安交通線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作為傳統軍事要塞,漢函谷關的軍事地位仍不可小覷,但其政治、經濟以及交通的職能日漸凸顯。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函谷關的政治、經濟職能逐漸加強,至宋元明清因新安縣城的設立,漢函谷關同新安縣城一起,成為洛陽至長安交通線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作為傳統軍事要塞,漢函谷關的軍事地位仍不可小覷,但其政治、經濟以及交通的職能日漸凸顯。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函谷關的政治、經濟職能逐漸加強,至宋元明清因新安縣城的設立,漢函谷關同新安縣城一起,成為洛陽至長安交通線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作為傳統軍事要塞,漢函谷關的軍事地位仍不可小覷,但其政治、經濟以及交通的職能日漸凸顯。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函谷關的政治、經濟職能逐漸加強,至宋元明清因新安縣城的設立,漢函谷關同新安縣城一起,成為洛陽至長安交通線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作為傳統軍事要塞,漢函谷關的軍事地位仍不可小覷,但其政治、經濟以及交通的職能日漸凸顯。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

新安在洛陽西,北臨黃河,與濟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義馬為臨,東與孟津、洛陽市區毗連。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區丘陵地帶,地貌概括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荊紫山、鬱山和邙山。高峰,峪裡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荊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間。“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河流有黃、澗、畛、青、金、磁6條,皆為黃河水系,黃河西由澠池入境,東入孟津,流經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別於狂口、西沃入黃河。澗河過境42公里,匯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黃河。新安川溝澗溪621條,常年有水者480條,但多小流量,旱乾,澇淹。黃河險灘,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荊紫翠嵐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觀。新安是古代長安、洛陽間戰略要地,有漢“函谷關”。歷代傑人輩出,人文史蹟豐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擷萃。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史稱“漢函谷關”,又稱為漢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衝。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曆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整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修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張鈁將軍修復的漢函谷關照片(上圖)

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牛”;西門為“勝蹟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關前築有“雞鳴”、“望氣”二臺,氣勢宏偉。上圖左右遺留的土臺健在。雞鳴臺遺址:雞鳴位於明清關東北角,古道的北側,它和南側塑氣臺相對。雞鳴臺為漢代函谷關城角樓遺址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雞鳴臺源自“雞鳴狗盜”的典故,史載齊孟嘗君自秦逃歸:逾經函谷關。以門客學雄雞報曉 ,騙得守關將領開而逃脫。人們述遂建此臺以紀念孟學嘗君的機智和知人善任。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望氣臺位於關樓東南角,古道的南側和北則的雞鳴臺相對。也是漢代函谷關關城遺址的角樓遺存,夯土築成。夯層分明,結構緻密,東西殘長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5米。 望氣臺得名於尹喜望氣的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史記》載有函谷關關令尹喜見老子西去而留老子著《道德經》一事。西漢劉向《列仙傳》進一步演繹,說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等到老子騎青牛出關,邀老子著《道德經》,後跟老子西去,著 有《關令子》。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後世更演繹為老子西去化為佛陀而著《老子化胡經》一事……古人建望氣臺以紀念尹喜“望氣”,紫氣東來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歷史上的函谷關一共有三個,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所建,簡稱秦關,現位於靈寶東北王垛村的山坳裡;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第二個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討伐馬超,想繞開秦關快速轉運糧草,命許褚距離秦關東北10裡的地方開鑿隧道,修築關樓,簡稱魏關,抗日戰爭時期關樓毀於戰火,現魏關遺址已經沒入三門峽水庫。

第三個就是新安縣東關的這個函谷關,簡稱漢關,西漢時期,皇朝定都咸陽。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由秦函谷關東遷而建。漢函谷關的建立在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楊僕徙關”典故。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載,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其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雖屢立戰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拜其為樓船將軍,但恥為關外民不能封候,楊僕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關東移,武帝意亦好廣闊,應允,乃廢“秦關”為弘農,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遷後仍然用原名,史稱漢函谷關,也稱漢關。距今已有2100餘年。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關築成後,氣勢宏偉,規模宏大。南北兩側各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北至黃河岸,南到洛河畔,逶迤起伏,形成數十公里的屏障,惟有通過城門,才可以出入此關,整個體系宛若一座中原長城。為追溯函谷關的淵源,沿秦關舊制,仍依照原名。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平垛上週圍以雉堞,中為二層城樓。中層四門對開,上層為八角樓,四面開窗,飛簷翼角,八角各有銅鈴一。風來鈴響,聲徹四野,尤在曉月西斜時清輝和鈴音,傳送著兩千多的“函谷”史詩。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貢琛。冠蓋紛其雲合,車馬動而雷奔……"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的生動描繪,道出了當時函谷關作為東西方交往重要驛站的喧囂與繁華。在學者看來,作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隘,漢函谷關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是兩京商貿和文化的重要交匯點。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盛。在對其歷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如獨具西域特色的牽駝俑、武士俑、胡俑及三彩駱駝、馬等。漢函谷關見證了東西方使者來往頻繁、客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它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逐漸繁榮,函谷關的政治、經濟職能逐漸加強,至宋元明清因新安縣城的設立,漢函谷關同新安縣城一起,成為洛陽至長安交通線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作為傳統軍事要塞,漢函谷關的軍事地位仍不可小覷,但其政治、經濟以及交通的職能日漸凸顯。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洛陽到長安最重要的關隘~國家絲綢之路世界遺產(新安漢函谷關)

新安縣漢函谷關地址:新安縣老城東!@今日頭條@頭條本地通@世界遺產地理@頭條河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