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漢朝 老子 尹喜 中國歷史 國學 楓林集趣 2018-12-01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史記》還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古往今來,研究老子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

然而,老子晚年在何處修道?老子得道後在何處“飛昇”?

有關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的蹤跡是個“千古之謎”……

一、甘肅學者解開歷史謎團?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肅蘭州召開的“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小組討論會上,張炳玉研究員宣讀了,他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延濤研究員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並稱他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關後“莫知所終”的歷史謎團。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根據有關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推斷,老子出關後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後在甘肅臨洮縣‘飛昇’”。

此言一出,引起在場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大概因為是信史的權威性,似乎對老子‘所終’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國際論壇上,我要試圖解答這一謎案。”張炳玉說。

張炳玉認為,老子出函谷關,繼續西遊,足跡遍佈甘肅。

他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遠、臨洮、蘭州(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臺、酒泉(居延海)等地後,迴歸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昇崖“飛昇(去世)”。

二、老子西出的“關”是“函谷關”還是“散關”?

史學界有關老子西行至何關,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這是多數人的觀點;

另一說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張炳玉說,老子西行是經過函谷關,而真正意義上的“出關”是指散關,理由是:

1,老子對周王朝絕望,決定遠離周朝到他國去,如果到了函谷關就算“出關”,並未達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為函谷關仍屬周朝版圖;

2,從歷史典籍可知,酈道元在其所著《水經注》裡,早已對老子西行出關的“關”鎖定為散關;

3,“強老子‘著書’”的關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今甘肅臨洮)人,秦國大夫,曾作散關令,而非函谷關令。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

這說明老子“至關”著《德》《道》二經的“關”是散關。

三、老子為何“西入夷狄”?

《後漢書》記載,老子出關後“西入夷狄”。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員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老子為何“西入夷狄”?

歷史記載,甘肅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發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稱;也存有大禹治水導流的“流沙”聖蹟。

延濤說,崇尚古聖先賢之道的老子西遊尋先王之遺蹟,訪聖賢之有道,這在老子認為的春秋末期“道崩禮壞”時代,“禮失求諸於野”,“西入夷狄”是他尋訪“大道”所存的理想所在。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的雜居區。春秋時把邊境居民統稱為夷狄,居住在西北邊境的又稱西戎或夷狄。

具體所指諸侯國秦的西邊是夷狄,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帶。

清人王國維著的《秦都邑考》說:“秦人祖先,起源於戎狄”。

自春秋至戰國,華夏族的諸侯國也是一直視秦國為戎狄。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戎狄”是秦人先祖的領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禮縣一帶。

張炳玉說,由此推測,老子西遊入“夷狄”,到秦隴一帶的“夷狄”地區訪賢修道是有根據的。

那麼,老子“西入夷狄”後,在“夷狄”又做了些什麼?他的最後歸宿又在哪裡?

四、老子“夷狄”修道,臨洮飛昇?

張炳玉說,老子在散關結識了關令臨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老子要在人地兩生之地西遊,很需要當地人做嚮導。

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對甘肅人熟地熟,為老子做嚮導,可以隨時向老子學習,於是,尹喜放棄了官位,伴老子西遊。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

此時棄“無道”之周而西去的老子找到了他傳道德之經的極好機遇和極大空間。

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

延濤介紹說,臨洮縣城東的嶽麓山至今還存有“超然臺”“說經臺”“飛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遺蹟。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莊子•養生主》記載雲:“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延濤說,這說明老子死在秦地隴西古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來弔唁,哭號三聲而別。老子在臨洮“飛昇”後,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據瞭解,老子在臨洮得道“飛昇”後,當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東漢以來道教香火在臨洮一直旺盛。

如今,僅臨洮縣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輸庵、西庵、北庵、鬥母宮、五瘟殿、太平觀、總真觀、九華觀、萬壽觀、北極觀等數十家全真派道觀。

兩千多年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老子“飛昇”這一天,臨洮民間都要舉行各種祭拜老子的活動。

老子的後代在臨洮安居樂業,興旺發達,皇帝高官輩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瑤、隴西侯李信、西漢名將李廣、唐高宗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等等。

甘肅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

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張炳玉、延濤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反響,商榷爭鳴和贊同附和之聲隨即而起。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景源說:“這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為老子‘飛昇’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