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話劇《黑色鯰魚火槍手》劇照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演出時間:9月13日14:00/ 9月14日14:00 19:30/ 9月15日14: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8歲以上觀眾觀看。

3

多層次的戲劇體驗 全天候的節日魅力

本次的科技藝術節將於9月5日至15日期間舉行。所有劇目壓縮至2周內多輪次上演。觀眾只要在任意週末一天前往中間劇場,購買Day Tickets都可以保證至少在一天之內觀看3場演出。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話劇《黑色鯰魚火槍手》劇照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演出時間:9月13日14:00/ 9月14日14:00 19:30/ 9月15日14: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8歲以上觀眾觀看。

3

多層次的戲劇體驗 全天候的節日魅力

本次的科技藝術節將於9月5日至15日期間舉行。所有劇目壓縮至2周內多輪次上演。觀眾只要在任意週末一天前往中間劇場,購買Day Tickets都可以保證至少在一天之內觀看3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同時,科技藝術節還配備了豐富的體驗性活動,包括肢體劇大師課、舞蹈工作坊、沙龍對談等等;更邀請到跨界代表、科技領域工作者與藝術家們共同展開對話,此外還將設置裝置體驗、音樂Party等豐富多彩的體驗環節。歡迎來到香山腳下,吃喝玩樂一整天!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話劇《黑色鯰魚火槍手》劇照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演出時間:9月13日14:00/ 9月14日14:00 19:30/ 9月15日14: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8歲以上觀眾觀看。

3

多層次的戲劇體驗 全天候的節日魅力

本次的科技藝術節將於9月5日至15日期間舉行。所有劇目壓縮至2周內多輪次上演。觀眾只要在任意週末一天前往中間劇場,購買Day Tickets都可以保證至少在一天之內觀看3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同時,科技藝術節還配備了豐富的體驗性活動,包括肢體劇大師課、舞蹈工作坊、沙龍對談等等;更邀請到跨界代表、科技領域工作者與藝術家們共同展開對話,此外還將設置裝置體驗、音樂Party等豐富多彩的體驗環節。歡迎來到香山腳下,吃喝玩樂一整天!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話劇《黑色鯰魚火槍手》劇照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演出時間:9月13日14:00/ 9月14日14:00 19:30/ 9月15日14: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8歲以上觀眾觀看。

3

多層次的戲劇體驗 全天候的節日魅力

本次的科技藝術節將於9月5日至15日期間舉行。所有劇目壓縮至2周內多輪次上演。觀眾只要在任意週末一天前往中間劇場,購買Day Tickets都可以保證至少在一天之內觀看3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同時,科技藝術節還配備了豐富的體驗性活動,包括肢體劇大師課、舞蹈工作坊、沙龍對談等等;更邀請到跨界代表、科技領域工作者與藝術家們共同展開對話,此外還將設置裝置體驗、音樂Party等豐富多彩的體驗環節。歡迎來到香山腳下,吃喝玩樂一整天!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1964年,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發表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點燃了狂熱60年代的搖滾靈魂。隨後,他們登上《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第一次參加美國的電視直播節目,共有730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披頭士樂隊在《艾德蘇利文秀》

為了向全世界轉播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8屆夏季奧運會,美國發射了“辛科姆”通訊衛星,實現了全球電視實況廣播,這在奧運會史甚至世界史上還是第一次。自此,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可以坐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的實況。

也正是那一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他指出,“媒介即訊息”,它將通過調動人類的感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當麥克盧漢討論電子媒介時,他認為電子媒介所引發的“內爆”,使人類恢復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復了部落化時代的特徵,人類社會重新走向整體化。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新的“地球村”。一定程度上的延伸,便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截除”。彼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帶著19世紀的感知鏈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為麥克盧漢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時隔55年,我們將目光聚焦2019年的今天,或許能夠更好地體會每一次媒介技術的微小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更好地理解麥克盧漢口中“媒介即訊息”的深刻含義。媒介,成為了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中介,成為了現實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我們的種種關係都在通過媒介被重塑。與此同時,身處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個個體都面臨著被“入侵”的風險,信息安全又將會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圖源網絡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

The 2nd Tech-Art Festival

科技X藝術

一種話題 多重觸碰

關心和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

這個魔幻又現實的時代

2019年8月8日,由中間劇場策劃、發起、主辦的科技藝術節在“我與地壇”舉行了新聞發佈會。

△ 2019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宣傳片

今年的科技藝術節將從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媒介」出發,以「媒介和溝通」作為的切入點,討論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後連接的數據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2019科技藝術節將從9月5日開幕,持續到9月15日。呈現的5部劇目中,《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由本土青年戲劇編劇創作、藝術節出品製作;《光》、《失衡》、《黑色鯰魚火槍手》則來自英國、愛爾蘭的舞臺。

1

本土原創力量的發聲 探索溝通的永恆之囿

支持國內青年戲劇人的原創發聲一直是 “科技藝術節”內容策劃的一個重點。中國在近20年內經歷了科技的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以快進式的節奏被壓縮。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對於一些科技主題的感知也許截然不同於外國創作者的思路,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和社會屬性。因此,劇場要想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科技的想象和反思,持續的原創作品必不可少。

《狗還在叫》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開幕大戲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逼一個人打碎自己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編劇胡璇藝的作品《狗還在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女遠在他鄉,老伴去世。獨居的老太太在物理和心理空間上感到雙重的孤獨。子女為她安裝了攝像頭,這是一個被孩子們強制安裝的眼睛。孩子們通過攝像頭“關心”著她,她在鏡頭前的生活不自覺帶上了表演性,她會怎麼打破這層枷鎖?

《狗還在叫》不是單一的對科技和媒介的討論,而存在一個更深的層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思考。一間房子,裡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也沒有人要進去。年復一年,只有狗還在叫。老太太最終決定拆卸攝像頭,從這雙“眼睛”的掌控下逃離,走向看見屋外美麗的月光,衝破束縛的含義不言而喻。

▼主創團隊:

編劇 胡璇藝/ 導演 楊婷

影像設計 譚英傑/ 舞美、燈光設計 王琦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宇翔

演員 嶽紅/康傑/王堯/楊雪/張志強/王淋珊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5日19:30/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靜態人像》

科技藝術節“青年計劃”委約作品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別一昧痛斥社交媒介

溝通亙古以來就是難題”

何齊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靜態人像》由六組社交生活圖景構成六個篇章。主⼈公為“對方”,既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因為其指代的非指明性⽽可以被認為是某個群體。“對方”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嘗試與人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靜態人像》展現了當下和未來人們對於“溝通”的反思:科技的發展,不斷湧現的新媒介,是否應承擔人類對於溝通困境的歸因?青年演員嶽以恩將一人分飾“多角”,以獨角戲的形式挑戰出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 何齊/ 視覺設計 李豐/ 影像設計 嶽元/

聲音設計 唐瑾禕/ 肢體設計 王夢凡/ 平面設計 李孟

製作人 潘藝/ 舞臺監督 王嵩麟

演員 嶽以恩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 9月7日14:00 19:30/ 9月8日 14:00 19:30/ 9月14日 14:00 19:30/ 9月15日 16:00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多功能廳

演出票價:10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此外,原創音樂人徒有琴也接受藝術節的委託,將創作一部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性戲劇作品——《迷途指南》情節將在行走過程中由觀眾觸發,劇情表現將由表演和音樂兩部分完成,在增加藝術節趣味性的同時,也在嘗試探討戲劇在劇場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2

國際精彩邀約劇目 一種話題多元探索

《光》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部黑光肢體劇精妙之作

一部發生在2081年的賽博朋克悲歌”

來自英國AD無限劇團(Theatre Ad Infinitum)帶來了一部優秀的黑光肢體劇作品《光》。受“斯諾登洩密事件”啟發,《光》通過創意的敘事,大膽的實驗風格和豐富的肢體表達,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邊界的話題:信息安全如何衝擊著我們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冰冷的前沿科技問題,它與個體息息相關。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AD無限劇團 Theatre Ad Infinitum

演出時間:9月6日 19:30/ 9月7日 11:30 17:00/ 9月8日 14:00 19:3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失衡》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用肢體陳述故事

借平衡探討失衡”

來自英國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的舞蹈作品《失衡》用肢體探索了人們對科技的迷戀,探討了當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故事借一對情侶的日常展開。一張辦公桌兩端的兩人各自專注於自己的電腦——時而互動,時而分離。他們充滿愛意的溝通往往被新的工作打斷,社交媒體不斷叫停他們的互動。於是只得一人與手機或電腦那頭的人對話,另一人暗自懊惱……

《失衡》於2017年受邀參加倫敦國際默劇節,上演於倫敦著名的沙德勒之井劇場。這部作品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體,或倒立,或懸掛,將科技、身體和情感融會貫通,模糊了傳統馬戲和舞蹈之間的界限,塑造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空間。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喬利·維安劇團Joli Vyann

演出時間:9月13日 17:00/ 9月14日 17:00/ 9月15日 18: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2歲以上觀眾觀看。

《黑色鯰魚火槍手》

國際視野·邀約單元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字字珠璣的言語遊戲

一場網絡世界的虛擬羅曼史

“我們不“對話”,只聊天。”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獨立藝術團體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Theatre),帶來的作品《黑色鯰魚火槍手》秉承了一貫風趣犀利的風格,字字珠璣,巧妙地呈現了一個“網戀”故事。在編劇看來,當一段戀情藉助網絡這個媒介展開,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段“她他它”的三角關係:“它”——互聯網的虛擬形象,一面承擔著語言以外信息傳輸器的角色,一面引申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舞臺上由一位演員具象化了“網絡”的形象,揭示了信息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的變異和隨之而來的誤解,同時拋出問題: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形象?虛擬世界能夠帶給人們的究竟是一段與線下無異的羅曼史,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如不安、焦慮、不信任?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話劇《黑色鯰魚火槍手》劇照

▼演出信息:

演出劇團:麥勒普洛劇團MALAPROP

演出時間:9月13日14:00/ 9月14日14:00 19:30/ 9月15日14:00

演出時長:約60分鐘

演出地點:中間劇場·大劇場

演出票價:100/160/240元

* 建議年齡18歲以上觀眾觀看。

3

多層次的戲劇體驗 全天候的節日魅力

本次的科技藝術節將於9月5日至15日期間舉行。所有劇目壓縮至2周內多輪次上演。觀眾只要在任意週末一天前往中間劇場,購買Day Tickets都可以保證至少在一天之內觀看3場演出。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同時,科技藝術節還配備了豐富的體驗性活動,包括肢體劇大師課、舞蹈工作坊、沙龍對談等等;更邀請到跨界代表、科技領域工作者與藝術家們共同展開對話,此外還將設置裝置體驗、音樂Party等豐富多彩的體驗環節。歡迎來到香山腳下,吃喝玩樂一整天!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一場關於戲劇 · 媒介 · 科技 · 藝術 · 創造 · 思考的party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