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心中的“樑家河”

習近平 延川 延安 陝西 毛澤東 紅網 2019-05-18
堅守心中的“樑家河”

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陝西延川縣。(資料圖)

樑家河村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位於文安驛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近日,筆者跟隨“青蘋果讀書會”團隊的腳步,踏上了一條洗滌靈魂、豐潤心靈的“初心之旅”。

毛澤東曾經說過:“人活著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不僅人活著需要精神指引,國家和民族更需要精神的“指南針”。一個人離開了精神就會意志不堅,萬事畏難,畏葸不前,難以成就事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離開了精神就會被人欺侮,受人凌辱,遭人侵略,積貧積弱,難以應對大災大難,更難以走向強盛。對於我們的黨員幹部來說,更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指引。

樑家河精神,為廣大黨員幹部帶來一種精神的導航和指引。它代表著一名黨員最初的理想、信念和勇氣。新時代,新氣象,新要求,新作為。每個黨員幹部心中都應有一條“樑家河”,常浴“樑家河”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切實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尋找初心。在準備踏上“樑家河”初心之旅前,我反覆問自己,初心到底是什麼?懷著崇敬與好奇的心理,我讀了《樑家河》這本書。書中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良的品德作風。我似乎隱約感受到了什麼是初心,彷彿在心中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不禁對習近平總書記生活過七年的那片黃土地充滿期待之情。

初心在此。幾經週轉,長途跋涉,終於來到期盼已久的樑家河。遠遠看去,映入眼簾的是乾旱貧瘠的黃土地、低矮的窯洞、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當我真正走進樑家河,踏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才真正懂得了什麼是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他稱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犁田打壩,改廁所,辦沼氣池,建鐵業社,開夜校......老百姓哪裡有難處,需要什麼,他就發揮自身所學為老百姓做什麼。七年裡,他與當地父老鄉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正瞭解到人民疾苦,也時刻把老百姓放在心裡。在這裡,他找到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為人民服務。

他是那一批下放知青裡最後一個離開的。當同窗們紛紛離開這個貧窮的小山溝,他沒有失望與恐慌,而是選擇紮根這片貧瘠的土地,拋開了一切雜念,一心為民。

涵養初心。七年的艱苦歲月,他堅守樑家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也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瞭解了社會。直至今日,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他仍然惦記著這個在他青年時代對他影響最深刻,形成他價值觀,人生觀的地方。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人民群眾,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用實際行動踐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諾言。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有太多浮躁的想法和雜念,理想、價值觀似乎一點點偏離軌道,留下迷茫與彷徨,困惑與不知所措。走進樑家河,追尋總書記的足跡,人們才真正體會到理想信念、不忘初衷對人的精神力量。

每個人都要堅守心中的“樑家河”。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為什麼出發,更不要忘卻出發的方向。身處和平年代,處在自己的崗位上,把人民群眾的事放在首位,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為老百姓幹實事,就是我們出發的方向,就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文/陶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