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採用策問,即考試的辦法,鼓勵儒生讀書做官。各地學者、儒生和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必讀儒家經典,這就促使了書籍的大量生產,廣為交換和貿易。

另外,漢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出現了以長安為中心,包括洛陽、邯鄲、臨、宛、成都等中心商市。隨著大宗物資在市場出售,書籍也逐步成為商品。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當時有九個市,有六個市在大路西邊稱為西市;有三個市在大路東邊稱為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樹林下聚會兩次,交換各人帶來的家鄉特產、笙磬樂器和經書等。

“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含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誾誾”。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採用策問,即考試的辦法,鼓勵儒生讀書做官。各地學者、儒生和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必讀儒家經典,這就促使了書籍的大量生產,廣為交換和貿易。

另外,漢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出現了以長安為中心,包括洛陽、邯鄲、臨、宛、成都等中心商市。隨著大宗物資在市場出售,書籍也逐步成為商品。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當時有九個市,有六個市在大路西邊稱為西市;有三個市在大路東邊稱為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樹林下聚會兩次,交換各人帶來的家鄉特產、笙磬樂器和經書等。

“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含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誾誾”。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這是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事。太學生買賣經書,開始還屬於互通有無的性質,以後有人抄書出售,書籍已開始成為商品。書籍的供求需要日漸增多,就出現了以售書為業的書店。

我國西漢出現書店的最早記載,見於揚雄著的《法言・吾子篇》。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他博覽群書,才學出眾。《法言·吾子篇》中有: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意思是說愛好書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導去學,那就不是讀書而是開書鋪子。這說明西漢的書店已開始建立。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採用策問,即考試的辦法,鼓勵儒生讀書做官。各地學者、儒生和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必讀儒家經典,這就促使了書籍的大量生產,廣為交換和貿易。

另外,漢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出現了以長安為中心,包括洛陽、邯鄲、臨、宛、成都等中心商市。隨著大宗物資在市場出售,書籍也逐步成為商品。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當時有九個市,有六個市在大路西邊稱為西市;有三個市在大路東邊稱為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樹林下聚會兩次,交換各人帶來的家鄉特產、笙磬樂器和經書等。

“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含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誾誾”。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這是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事。太學生買賣經書,開始還屬於互通有無的性質,以後有人抄書出售,書籍已開始成為商品。書籍的供求需要日漸增多,就出現了以售書為業的書店。

我國西漢出現書店的最早記載,見於揚雄著的《法言・吾子篇》。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他博覽群書,才學出眾。《法言·吾子篇》中有: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意思是說愛好書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導去學,那就不是讀書而是開書鋪子。這說明西漢的書店已開始建立。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書店的出現,先在長安,隨後在洛陽、邯鄲、臨、宛、成都和番偶等城市,也陸續興辦。到了東漢,各地書店的建立更逐漸增多,不僅大城市有,中、小城市也有。據《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年輕時

“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在洛陽這樣的大城市,書店已很普遍,書籍品種也多,且能“開架售書”,讀者可以隨便閱看。這樣,家貧無書的王充,也能在書店裡自學成才,後來成為漢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永載史冊。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採用策問,即考試的辦法,鼓勵儒生讀書做官。各地學者、儒生和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必讀儒家經典,這就促使了書籍的大量生產,廣為交換和貿易。

另外,漢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出現了以長安為中心,包括洛陽、邯鄲、臨、宛、成都等中心商市。隨著大宗物資在市場出售,書籍也逐步成為商品。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當時有九個市,有六個市在大路西邊稱為西市;有三個市在大路東邊稱為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樹林下聚會兩次,交換各人帶來的家鄉特產、笙磬樂器和經書等。

“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含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誾誾”。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這是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事。太學生買賣經書,開始還屬於互通有無的性質,以後有人抄書出售,書籍已開始成為商品。書籍的供求需要日漸增多,就出現了以售書為業的書店。

我國西漢出現書店的最早記載,見於揚雄著的《法言・吾子篇》。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他博覽群書,才學出眾。《法言·吾子篇》中有: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意思是說愛好書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導去學,那就不是讀書而是開書鋪子。這說明西漢的書店已開始建立。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書店的出現,先在長安,隨後在洛陽、邯鄲、臨、宛、成都和番偶等城市,也陸續興辦。到了東漢,各地書店的建立更逐漸增多,不僅大城市有,中、小城市也有。據《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年輕時

“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在洛陽這樣的大城市,書店已很普遍,書籍品種也多,且能“開架售書”,讀者可以隨便閱看。這樣,家貧無書的王充,也能在書店裡自學成才,後來成為漢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永載史冊。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那當時的中小城市呢?另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說:

“東漢市上專有書肆,如劉樑在寧陽縣(山東寧陽縣)市上賣書為業。”

這就是說,在小縣城寧陽,也有人擺書推、開書鋪,專門出售書籍。

綜上所述,我國漢代各地書店的普遍建立,不僅是我國發行事業的興起,也是我國書籍出版業繁榮興盛,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

參考文獻:

《藝文類聚》引自《三輔黃圖》

方厚樞:《中國出版簡史》。見《出版工作》1981年第8期,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編

"

我國春秋以前,圖書都掌握在所謂“史”的手裡,“史”是掌管著作、檔案和圖書的官員。書籍被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貴族所私有,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春秋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士”的階層,他們要求打破知識壟斷,於是書籍就擴大到士大夫中間。這些“士”,後來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後備隊,這時書籍生產開始由官方書寫。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一、秦始皇禁書與漢武帝徵集書籍

到了秦代,由於秦始皇的禁書法令,私人不能藏書,更不準生產。因此,秦時我國的出版機構仍然主要是官修。生產書籍是用手工書寫在簡策和縑帛上。

秦始皇的禁書法令,一直影響到漢初。漢高祖對詩書不重視,藏書的禁律依然存在。直到漢惠帝時才取消禁止藏書的法令,這時民間方可公開藏書。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時,下令徵集書籍,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當時在官內建立收藏圖書的館舍,專門設立國家藏書機構和專門抄寫書籍的官員。這個國家藏書機構,可以說,就是我國國家圖書館的起源。

漢武帝時經過廣泛的徵集圖書,使政府藏書增加很多。到了漢成帝(公元前32年一一公元前7年)時,再次下令徵書,並令學者劉向主持整理收集來的大批書籍。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輯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七略》。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七略》內容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略》已亡佚,後班固著《漢書》,根據《七略》改編為《藝文志》,共著錄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七略》是我國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漢初大規模徵收書籍和指定專人整理書籍的工作,為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初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二、西漢書店的出現是我國發行史的開端

西漢惠帝劉盈時,取消禁書令,這時私人允許藏書,後來才可以寫書,當時的出版機構除官修書籍外,還有私修。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私家修史之風較盛,如後漢書、三國史、晉史、十六國史、南北朝史等五類,每一類都有若干種。

隋唐以前,官修和私修書籍,統稱“寫本”,這是廣義上的“出版”概念。唐代以後,由於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籍出版才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統稱為“版本”。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我國書籍的出版有悠久的歷史,是舉世公認的。然而,我國書籍發行的悠久歷史,尚不被人們所瞭解。其實,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書籍的交換和貿易,出現了我國早期的書店,揭開了我國出版發行史的序幕。

我國西漢時出現了書店,這是我國發行機構之始。自此,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從建立到發展,後來逐步壯大,使我國古代書籍印行初具規模。而當時的世界各國,書籍生產尚處在原始萌芽狀態,他們還在用泥版、羊皮之類當作書本,不可能有書店的出現。就連後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歐洲,在書店的興辦史上,比我國至少要晚四、五個世紀。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三、漢代書店出現的原因

古代稱書店為書肆,亦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經籍鋪等十來種名稱。

書店的出現,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讀書的人增多,需要的書籍量增大。它是由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二是,書籍的生產量增加,書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貿易和交換。它又是出版事業迅速發展的產物。鑑於上述條件我國西漢時已經具備,因此我國早期書店的建立,是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歷史原因的。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給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他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工作,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那時京師的官學主要是太學,由五經博士當教官,有正式學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地方官學,叫做郡國學校。

隨著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太學得到迅速的擴展。據統計:西漢初、中期僅京師太學博士弟子人數;漢昭帝時太學生達一百人,漢宣帝時增為二百人,漢元帝時發展到一千人,到漢成帝時猛增至三千人。其它如地方官學、私學的讀書人更多。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漢武帝採用策問,即考試的辦法,鼓勵儒生讀書做官。各地學者、儒生和讀書人為求功名利祿,必讀儒家經典,這就促使了書籍的大量生產,廣為交換和貿易。

另外,漢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全國出現了以長安為中心,包括洛陽、邯鄲、臨、宛、成都等中心商市。隨著大宗物資在市場出售,書籍也逐步成為商品。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當時有九個市,有六個市在大路西邊稱為西市;有三個市在大路東邊稱為東市。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樹林下聚會兩次,交換各人帶來的家鄉特產、笙磬樂器和經書等。

“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含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誾誾”。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這是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事。太學生買賣經書,開始還屬於互通有無的性質,以後有人抄書出售,書籍已開始成為商品。書籍的供求需要日漸增多,就出現了以售書為業的書店。

我國西漢出現書店的最早記載,見於揚雄著的《法言・吾子篇》。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他博覽群書,才學出眾。《法言·吾子篇》中有: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意思是說愛好書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導去學,那就不是讀書而是開書鋪子。這說明西漢的書店已開始建立。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西漢書店的出現,先在長安,隨後在洛陽、邯鄲、臨、宛、成都和番偶等城市,也陸續興辦。到了東漢,各地書店的建立更逐漸增多,不僅大城市有,中、小城市也有。據《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年輕時

“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在洛陽這樣的大城市,書店已很普遍,書籍品種也多,且能“開架售書”,讀者可以隨便閱看。這樣,家貧無書的王充,也能在書店裡自學成才,後來成為漢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永載史冊。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那當時的中小城市呢?另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說:

“東漢市上專有書肆,如劉樑在寧陽縣(山東寧陽縣)市上賣書為業。”

這就是說,在小縣城寧陽,也有人擺書推、開書鋪,專門出售書籍。

綜上所述,我國漢代各地書店的普遍建立,不僅是我國發行事業的興起,也是我國書籍出版業繁榮興盛,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

參考文獻:

《藝文類聚》引自《三輔黃圖》

方厚樞:《中國出版簡史》。見《出版工作》1981年第8期,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編

“書肆”:西漢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