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國在古文中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國”,圍牆之內的土地,另外一種是“國”,圍牆之內有王,上古時期的玉和王是一種寫法。第一種國指的是首都,而第二種寫法才是我們所說的國家。國家是王權形成的產物。古今中外對國家的定義有很多種,主要有契約論、神權論、暴力論。總之,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後期,由於戰爭增加,王權不斷增大,從而產生了以王權為中心的社會體系。為了鞏固王權,貴族們會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建立軍隊,設立各種行政機關來保障既得利益,這就是國家。古今中外的國家無不屬於這個範疇之內。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國的甲骨文

一般國家產生了,也就是代表者文明產生了。西方學者曾經提出國家或者文明產生的三大條件:文字、青銅、城市。有文字說明可以進行復雜的行政管理,有青銅才能在氏族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有城市說明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在,人口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但是這個標準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例如中國的夏朝,至今沒有找到文字,難道能說夏朝不存在?而城市這個概念不適用於遊牧民族,比如匈奴在秦漢之際建立了強大的汗國,但是城市可能真的沒有。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二里頭出現的青銅器

於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標準來解決。銅器冶煉技術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金屬冶煉才標誌著這個民族的軍事能力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取代了以前的石器。另外就是看有沒有形成王權,我們可以通過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來證明。比如出土了青銅鉞,這就是王權的代表。還有就是有沒有出現大型的祭祀場所,這可以證明神權已經被王權所控制。另外,如果出現法律、國家行政機關(並非氏族組織)、監獄等,這也可以反映國家正在建立。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二里頭玉器

一,五帝時代:從氏族到國家的過渡

中國歷史上,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統稱為五帝時期,實際上該時期不止這五個領袖,還有蚩尤、炎帝、太昊、少昊、共工,祝融等,他們代表者不同氏族,例如蚩尤是九黎族,太昊少昊為東夷族等。五帝時期屬於父系氏族時期,因為以上各位均是男性首領。該時期,在農耕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人口不斷增加,各部落均開始擴張勢力範圍,於是不免發生衝突和戰爭。例如逐鹿之戰、阪泉之戰、丹水之戰等。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黃帝陵

由於戰爭頻繁,許多血緣相近的氏族便聯合起來,共同推舉一位軍事首領——“王”代表部落聯盟進行對外戰爭。由於王是由各氏族的長老共同推舉的,因此中國史書上稱為“禪讓制”,具有一些民主的色彩。西方國家將這種模式叫做“軍事民主制度”。希臘的荷馬時代、羅馬的王政時代、古日耳曼人等都存在過這種制度,當時氏族的主要機構為長老議事會,氏族大會,王由長老議事會提名,氏族議事會決定產生。王平時負責宗教祭祀活動,戰爭時負責帶軍征戰,但是在氏族內沒有決定權,也並非終身制。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禪讓制的傳說

但是王卻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獎勵條件,那就是征戰可以分得大部分的戰利品,比如俘虜。這就為王權的興起提供了條件。越到後來,戰爭更加頻繁,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王的資產越來越多,跟隨王征戰的軍隊也成為了王的政治資本。到氏族後期,王已經成為了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了,並且開始建立一系列的機構各個氏族。黃帝時“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黃帝儼然是一個國君的形象了。

顓頊“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已經壟斷了宗教神權,進行禮樂制度建設了。《國語》也曾記載,在顓頊時期,進行了一場宗教改革,將民神雜糅的局面變為絕地天通,使得神權掌握在上層人的手中。在中國史前四大史前古城遺址——陝西石峁、山西、山西陶寺、浙江良渚、四川寶墩均發現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場所,甚至還出現了人殉現象,這說明在4000千年,中國的神權和王權已經開始結合。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傳說中的顓頊

在堯舜時期,已經有設置大量官職,設立刑法的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任用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為官,各司其職,井井有序。氏族的制度趨於完善,甚至開始劃定十二州作為行政管理了,邁向國家已經不遠了。堯舜時期的王權也十分強大,他們不僅可以征戰,還可以對部落聯盟內部的人有生殺大權,堯曾殺鯀、共工等氏族首領,“四罪而天下鹹服”。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堯舜時期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王權在五帝時期已經十分強大了,但是他們還不能破壞氏族的根本制度。也就是王必須由各氏族長老推舉產生。但是隨著王權的增大,堯舜都試圖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竹書記年》記載,堯準備傳位給兒子丹朱,但是“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表明了舜發動了政變,囚禁了堯,奪取了王位,使得堯建立王朝的企圖失敗。

二,王位世襲取代了禪讓制

關於鯀被舜所殺這件事,古代的史家大多認為是因為鯀治水不力被殺,《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這裡就有個疑問了,鯀治水只是沒有依照堯的方案,就被殺了,這裡有未免也太牽強。戰國的屈原也有同樣的疑問“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屈原認為禹治水的方案實際上是繼承了鯀,禹可以成功,那麼鯀也可以成功,那麼鯀為何被殺呢?這裡肯定是鯀所代表的夏后氏勢力強大,成為繼承王位的主要人選,因此才遭到殺身之禍。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大禹

而後,禹繼承了鯀,成為了夏后氏首領,他開始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取了塗山氏之女為妻,通過政治聯姻,好塗山氏成為了盟國。史書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在四千年前,舜南征三苗而死於丹江地區,崩於蒼梧之野。這時候,大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這句話值得細細思考。商均是舜的兒子,禹為什麼要避開他。這就是一場爭奪王位的鬥爭,舜已經打算將王位傳給兒子商均了,但是禹肯定反對,因此在陽城自立為王,並且所有的氏族都來支持大禹。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會稽山

4000年前,一場華夏空前規模的氏族長老會議在塗山召開,據說參加的氏族有“萬國”,,《左傳·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這次會議標誌著大禹成為了天下共主,各氏族都依附於夏后氏。而後,禹又在會稽山召集諸侯,“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通過殺防風氏,大禹確立自己的聯盟中的生殺大權,至此諸侯全部服從大禹。

大禹在這些會議上承認了個各氏族的地位,分封他們為諸侯,並且確立了自己的天下共主地位,還確立中國最早的貢賦制度——五服制度,將諸侯化為幾個等級,越近的繳納貢賦越多。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五服制度

但該時期禪讓制的老傳統依然影響還在,禹在分封了諸侯之後,只能表面上開始推舉一些賢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了。第一個被推舉的人就是重要的人物皋陶,“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不過皋陶不久便死了。禹又推舉了益,不過在大禹死之後,卻發生了和大禹繼位相似的一幕。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啟的形象

諸侯們都去支持大禹的兒子啟繼位,而沒有去支持益,於是益就在諸多諸侯的支持下稱王了。不過益所在的有扈氏不服呀,於是雙方又發生了戰爭,“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結果是啟勝利,最終是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世襲制度得到了最終的確認,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三,分封制——地方管理體系的形成。

以上已經提到,國家其實是從氏族轉化而來的。夏朝建立後,將周邊服從自己的氏族分封為諸侯,實際上形成了國家在中間,氏族圍繞周圍的模式,這種模式叫做“方國聯盟”,實際上就是過去以前的部落聯盟所過渡而來。而夏后氏能夠直接治理的地區,被稱為“王畿”地區。

為了增加夏后氏的勢力,夏朝已經分封了十二個同姓諸侯,主要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斟尋氏在鞏固夏朝統治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太康失國後,少康就逃亡斟尋氏,得到斟尋氏的支持,最終擊敗了寒浞,復興了夏朝。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夏朝地圖

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最早的國家也是城邦形態,但是和希臘、埃及、兩河多個城邦同時起源不同的是,中國的城邦是單核起源。夏朝就是一個城邦,但是由於夏后氏最早進入國家形態,其他氏族還處於部落時期,於是其他的部落必須依附於夏朝,因此中國古代雖然萬邦林立,但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個觀念一直影響了幾千年。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根據九鼎的傳說來看,夏朝能夠控制的氏族可能主要有9個,因此取名為“九州”,大禹用他們進攻的青銅鑄造為九鼎,分別代表每一個州,但是集中到了陽城,以此證明夏代表了天下。

商朝,統治的範圍擴大,但是由於商朝的王畿地區主要處於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一帶,因此對其他地區也只能採取分封。分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分封王族成員,這是真正的分封,還有一種就是名義上的分封,歷史上叫做冊封。例如封周國的領袖姬昌為西伯侯,並賜給征伐大權。實際上是承認周國在西部的霸主地位。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斧鉞

周國和商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在周國強大起來之後,開始對商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到周武王姬發時,周國滅了商國,領土從陝西擴展到整個黃河下游。這時候,周國本土為“王畿”地區,其他地區只能通過分封來控制,分封對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成員和功臣,例如燕國、齊國。還有一部分,是他們在地方本來具有強大的勢力,周國對他們進行分封,也只是名義上的,只是冊封,如楚國。對楚國的分封,或許連楚國自己也不太承認,他們認為自己是蠻夷之國,不與中國同號,甚至自己稱王,與周朝並立。

夏朝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氏族部落階段進入了國家體制階段

萊丘銘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逐漸放棄了分封這種方法,轉而在國內實行郡縣制,從而使得萬國林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中國進入了王國時代。而在秦朝,統一了六國,全面推行了郡縣制中國進入了帝國時代。

不過我們依然要注意,這時候的統一實際上是“王畿”地區的極限擴大,使得整個華夏中原都成為了王畿地區。而對於王畿地區以外,還是繼承為了夏朝的模式——冊封。從漢朝開始,中國不但分封周邊的民族為王,為侯,而自己稱帝。例如漢朝封了西域諸侯為王,封西南夷的夜郎,滇國為王,封朝鮮王等,以後的朝代都繼承了這個方針。

這些冊封國被稱為藩國,名義上是皇帝的子民,但是實際上又是獨立的,這就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這和西方國家的殖民體系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的殖民體系是在從本邦中對外移民,建立殖民點作為向外擴張的根據。而中國是不斷將藩國(諸侯)變成內服(王畿),又向外增加藩國作為擴張的方式。因此,西方人首先要講究武力,而中國更注重“天下共主”觀念的滲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