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佔領了陰山以南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區),並設置了九原郡。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又命令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成為了著名的萬里長城。然而公元前215年距離秦朝建立才幾年而已,百姓經過了長期的戰亂,應當休養生息,而秦國卻勞師動眾,真的值得嗎?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秦始皇

首先,我們要看秦朝北擊匈奴是否正確,必須要看匈奴當時是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匈奴族是長期遊牧在蒙古高原的一個遊牧民族,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在戰國以來,匈奴成為了燕、趙、秦的強敵,趙國便有李牧大敗匈奴的戰役。然而匈奴在該時期還未完成實質上的統一,力量還弱,還沒有對中原產生實質的威脅。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匈奴


當然,匈奴雖然沒有威脅到中原的統治,但是的確對燕、趙、秦等地的邊疆百姓帶來了許多災難。匈奴人經濟落後,本性凶殘,視人命如草芥,動輒燒殺搶掠。因此戰國時期,三國就已經修建長城來防禦。因此,匈奴是秦朝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秦朝剛剛建立,根基未穩。此時應當延續戰國時代的防禦措施,等民間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再北伐,如此才能有條不紊。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趙長城


然而秦朝卻不顧百姓厭戰的情緒,一意孤行,調動三十萬軍隊北上。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支援這次戰爭,在全國徵調的徭役多達50萬人,耗費的糧草更是不計其數。擊退匈奴之後,秦始皇又決定在黃河以北重新修建長城,又徵調了10萬多人。史料記載秦朝力役“三十倍於古”,這樣高強度的勞役和消耗是一個立足未穩的王朝難以承受的,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固澤鹹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叛也。——主父偃《諫伐匈奴書》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其次,秦始皇北擊匈奴被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過秦論》載秦始皇“卻匈奴七百餘里,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實際上秦朝軍隊並沒有對匈奴有生力量造成實質上的打擊,只是將他們趕走了,匈奴的威脅並未得以解除。李斯曾上諫秦始皇放棄北伐匈奴,因為匈奴遷徙不定,秦軍無法給與打擊。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運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李斯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蒙恬

面對30萬大軍北上,匈奴循例避其鋒芒北去或者西遷,“利則進,不利則退”,這對於“遷徙鳥舉”的匈奴人來說算是家常便飯了,根本談不上什麼損失。真正給與匈奴實質上的打擊要到漢武帝時期才得以實現,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才能派軍深入漠北,決戰草原。就算如此,匈奴的邊患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秦始皇一舉解決數百年的邊患,怎麼能說不是操之過急呢?

第三,秦朝過分重視對外用兵,造成了國內的空虛。蒙恬30萬大軍駐紮於漠南,又有50萬戍卒駐紮於嶺南,使得秦朝的外強中乾。公元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隨後楚、趙、魏、齊、燕、韓等紛紛揭竿響應,以至於秦朝在關東地區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周文、吳廣等率領農民軍西進,長驅直入攻擊關中的時候,竟然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的駐紮在漠南的大軍直到公元前207年才由王離率領南下攻擊黃河以北的諸侯軍隊。不過當時六國貴族軍隊已經發展強大,並且席捲整個關東地區,以至於秦朝軍隊難以鎮壓。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王離20萬的軍隊,使得秦朝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正式滅亡。

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選擇是否正確?歷史證明秦朝因此葬送了一個王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