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邑縣,簡稱慄,古稱慄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素有“中國孔祖之地”之稱。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東接永城、碭山縣,東北與江蘇省豐縣接壤,西連虞城縣,南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北依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橫穿夏邑全境,是中原地區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三大經濟圈產業轉移的最佳投資城市。

截止2018年9月,夏邑縣轄24個鄉鎮、731個行政村,總面積1481平方公里,總人口120萬。[1]

夏邑是中國上古古都,華夏祖地,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生息繁衍,是慄陸氏建都地,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時代屬虞舜之後的虞國,秦置慄縣,周朝屬宋國,漢朝屬樑國,北魏時稱“下邑”,金末取“華夏之邑”之意,改稱“夏邑”,相沿至今。[2]

夏邑縣是至聖先師孔子的祖籍、彭雪楓將軍的殉國地,有孔子還鄉祠、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夏邑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鑄件出口基地、中國棉紡織名城、河南省知名紡織產業集聚區、河南省服裝產業基地,同時也是著名的中國長壽之鄉。[3]

初步統計,2017年,夏邑縣生產總值(GDP)234.1億元,增長9%。[4]2019年5月9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脫貧摘帽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5]

中文名稱

夏邑

外文名稱

Xiayi

別名

慄城·華夏之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商丘市

下轄地區

12個鎮、12個鄉

政府駐地

縣府路西段

電話區號

(+86)0370

郵政區碼

476400

地理位置

華北平原南部·中原·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

面積

1481平方公里

人口

120萬人(2018年9月)

方言

中原官話-商阜片-夏邑方言[6]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慄城故址 天龍湖 孔子還鄉祠 彭雪楓紀念館 譙城

機場

商丘機場

火車站

夏邑縣站

車牌代碼

豫N

城市名片

華夏之邑·華夏祖地·孔子祖籍

縣花

玉蘭花

GDP

234.1億元(2017年)[4]

人均GDP

26678.06元(2017年)[4]

縣名由來

夏邑縣,歷史古城。為何取名夏邑,民間傳說不一。遠在戰國時期,取名下邑,因地處低窪,取其低下之意。到了金朝,女真族對淪陷區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壓迫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傳說當時下邑北是劉樓村,有個農民叫劉華夏,他看到金人對中原人民殘暴的奴役和殘殺,便聚眾數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內發展到三千餘人。他們在劉華夏的帶領下,殺死女真族統治者,攻克下邑縣城,以下邑為據點,四出打擊女真官兵。同時,為表達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氣節,改“下邑”為“夏邑”。700餘年來,夏邑的名字相傳至今。

歷史沿革

先夏

夏邑的源流甚長。全境為新生代第四紀之沖積平原。在打井和治河運動中徵得象牙、腫骨鹿角等一些動物化石。據此推斷,遠在幾十萬年前,這裡的氣候溫暖,森林茂密,草原廣闊,沼澤棋佈,動物繁多,自然環境優美,是古代人類理想的生活地區。

早在四、五千年前,夏邑境內就已建立起眾多的原始居民村落。清涼山、馬頭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物證明:當時人們已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漁獵、製陶、紡織業也都相當發展。馬頭遺址發現了陶祖,這是由母系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標誌。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政權——夏朝。史書載:在此以前的唐虞之世,已劃野分州,《堯典》雲“肇十有二州”。到禹時,“水土既平,更制九州”。“荊河惟豫州”(《禹貢》)夏邑地屬豫州。然而《堯典》、《禹貢》皆後人的託古之作,並非當時實錄,故十二州和九州之說,不能作為信史。

1988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師生對清涼山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商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層之間,發現了嶽石文化。認定嶽石文化為東夷文化。在當時,夏邑地屬東夷域內。也就是說,這裡既非夏的領域,又非商人的發祥之地。本著多說並存的原則,二說並錄,以備考證。

公元前十七世紀,湯克夏,定鼎於亳(今商丘附近),亳僅距夏邑地百里許。根據資料,要確切指出商的行政區劃是不可能的。如按五服制,夏邑地當為商的都畿之地。相傳縣西二十五里之桑固,是昔成湯禱雨之桑林。解放後,境內發現商城遺址較為密集,而且內涵豐富。是知在當時這裡的社會生產力已有很大發展。

盤庚遷殷後,史稱之為殷。其時夏邑名慄。《殷墟卜辭綜述》和《卜辭通纂》兩書,關於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載的慄,均作了精確的考證。慄,地在今河南夏邑縣。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名稱。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記載的縣,在全國還是屈指可數的。當時,能以慄的名稱代表一個地區而載入甲骨,慄應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而當是一個初具城市規模的聚邑。

公元前十一世,周人滅商,建立周朝。不久,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大舉東征,平定了這次叛亂。征服了商朝在東方的殘餘勢力,西周的勢力擴展到黃河下游,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在今商丘一帶建立宋公園。夏邑屬宋國地。

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聯合滅宋,三分宋地,夏邑地改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在夏邑地置慄、祁鄉(今楊集一帶)兩縣,均屬碭郡。

秦末苛政如虎,因而於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往返攻戰,數經夏邑地。在陳建國號張楚後,夏邑地一度隸屬張楚。陳勝、吳廣失敗後,繼之而起的有項羽、劉邦等起義軍。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軍至慄,與項梁別將朱雞石、餘樊君交戰,項軍敗,餘戰死,朱雞石逃往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引兵到慄,奪秦剛武候四千餘人。又聯合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由於八年的戰爭,“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西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國號曰漢,史稱西漢。初年基本承襲秦制,又在西南部置建平縣,治建平城(今馬頭寺)。慄、祁鄉、建平三縣皆屬沛郡。後於公元前92年(徵和元年)封趙敬肅王子樂為慄候,前86年(始元元年)封杜延年為建平侯。前15年(永始二年)封樑夷王子賢為祁鄉侯,其封地——慄、建平、祁鄉皆為侯國。歷代地方行政區劃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開發程度,夏邑地同時置三個侯國,可見當時夏邑地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

東漢

東漢為對地方行政區劃大加整頓,據《東漢會要》雲:“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合併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慄、祁鄉二侯國皆在此時並省。以今縣城南郊為界,南部屬沛郡之建平侯國,東面劃入碭縣,北面劃入下邑,隸屬於樑國。

東漢末年,原監察區之州變為郡以上的一級政區,沛郡和樑國皆上屬豫州。

三國

公元190年後,各地豪強築壘立壁相互混鬥。時曹操發動曹、夏侯(曹操本姓夏侯)兩家的兄弟子侄為骨幹,聚眾於已吾舉兵,既而發掘了葬於碭山的樑孝王劉武墓,得黃金萬斤以作軍餉。其時,夏邑地又屢遭戰禍。220年,曹魏建立後,夏邑屬魏國地。據譚其驥《歷史地圖集》示,夏邑地被柝為南北兩部,南部為譙郡之酇縣地,北部為樑國之下邑、碭山,皆隸屬於豫州。

西晉

公元265年,西晉滅魏,因襲魏制,夏邑地南北兩部分屬豫州之譙國酇縣和樑國之下邑。晉統治者生活腐化,奢侈無度,史稱“奢侈之費,勝於天災”。接著爆發了持續十八年之久的“八王之亂”。繼而中原大亂,豫州刺史祖逖率師渡江,擊揖作誓,激勵士卒,於公元314年,統軍進據於今夏城東北二十五里之譙城,征戰大捷“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東晉五胡十六國

公元316年,匈奴人劉淵推翻西晉,建國號漢,夏邑地為漢國所有。就在這時,黃河流域的各族統治者發生混戰,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夏邑地陷於多方兵家征戰爭奪之地。公元319年,劉淵的繼承者劉曜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夏邑屬於前趙。公元329年,石勒攻滅前趙,夏邑又歸羯族之後趙。公元350年,石虎養子冉閔(漢族人)滅後趙,建國魏,夏邑遂為魏所有。次年,冉魏的充、豫、徐、洛歸降東晉,夏邑地復為東晉版圖。公元352年,鮮卑人慕容儁擒殺冉閔,滅魏建立前燕,更奪晉地,夏邑又歸於前燕。同年,羌人姚襄領兵歸降東晉,駐軍譙城,夏邑一時又歸東晉。次年,姚襄叛晉,夏邑地為姚襄佔領。不久又為前燕所奪。公元369年,桓溫攻燕,夏邑再次歸於東晉。公元370年,符堅將王猛率秦軍攻燕。滅燕不久,夏邑地即為前秦所得。公元383年,淝水之戰,東晉謝安、謝玄擊敗前秦,於384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樑六州,夏邑地再次復歸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置馬頭郡,治建平城(今馬頭寺)轄蘄、下邑、己吾三縣。公元394年,後秦姚興先後滅前秦,服西秦,滅後涼,向東擴張,一度據有夏邑地。公元417年,東晉將劉裕軍自彭城西進,消滅後秦,最後東晉又收復夏邑地。從公元317年至420年的一百零四年間,夏邑地歷經劫難,先後易手十四次。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宋朝,夏邑地屬南朝宋之徐州樑郡。公元423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宋,司州全部和青、兗、豫州之大部被北魏佔有,夏邑又改屬北魏。公元526年,恢復縣治。《太平寰宇記》雲:“後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碭郡於下邑,移下邑於此,即古慄城也。”縣治間斷了五百年,到這時才得復置,名為下邑。後僑置至亳(今安徽亳州布)東北五十里處。公元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歡脅迫外逃後,魏分為東西兩魏,下邑屬東魏之南兗洲馬頭郡。公元550年,高洋滅東魏,建國號齊,下色屬北齊之馬頭都,馬頭郡廢改屬亳郡。公元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己吾縣省,併入下邑。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齊,下邑又歸於北周。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