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農夫”和他們的孝義柿子

孝義70年來的發展變遷,是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省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從一個縣級城市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攤開歷史的畫卷,回首初心,展望未來,開發區、中心城區、鄉村建設“三大主戰場”孝義砥礪前行,全力進軍全國縣域百強第一方陣。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農夫”和他們的孝義柿子

孝義70年來的發展變遷,是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省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從一個縣級城市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攤開歷史的畫卷,回首初心,展望未來,開發區、中心城區、鄉村建設“三大主戰場”孝義砥礪前行,全力進軍全國縣域百強第一方陣。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武學飛在核桃林給社員們講課

孝義鄉村,阡陌縱橫,山巒聳翠,秀水環繞,花木葳蕤,鄉風文明,和諧美麗。從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村,如今華麗變身“綠富美”: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新時代的孝河大地快速湧現。

一顆柿子的創業路

炎炎夏日,吃一口甘甜、絲滑、涼爽如冰激凌的冰爽柿餅,心情不由舒暢無比。2019年7月17日,京東·中國特產·山西扶貧館在孝義正式開業,孝義柿子作為“明星產品”在線下體驗店內展示銷售受熱捧。從自產自銷到特色產業化到柿子賤賣傷農再到集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生態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項目,孝義柿子一路成長。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農夫”和他們的孝義柿子

孝義70年來的發展變遷,是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省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從一個縣級城市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攤開歷史的畫卷,回首初心,展望未來,開發區、中心城區、鄉村建設“三大主戰場”孝義砥礪前行,全力進軍全國縣域百強第一方陣。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武學飛在核桃林給社員們講課

孝義鄉村,阡陌縱橫,山巒聳翠,秀水環繞,花木葳蕤,鄉風文明,和諧美麗。從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村,如今華麗變身“綠富美”: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新時代的孝河大地快速湧現。

一顆柿子的創業路

炎炎夏日,吃一口甘甜、絲滑、涼爽如冰激凌的冰爽柿餅,心情不由舒暢無比。2019年7月17日,京東·中國特產·山西扶貧館在孝義正式開業,孝義柿子作為“明星產品”在線下體驗店內展示銷售受熱捧。從自產自銷到特色產業化到柿子賤賣傷農再到集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生態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項目,孝義柿子一路成長。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和武學飛一樣,越來越多農民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孝義柿樹栽培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牛心柿”因其形狀像牛的心臟而得名,其柿,果大、肉厚、糖多、無核,軟柿味甜多汁,是人人愛吃的一種晚秋佳果。不僅有食用價值,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也很高,被人們譽為“聖果”。由於“牛心柿樹”對生長環境的特殊要求,使其只能生長在自然環境優美無汙染的產樹原村周邊的丘陵地區。

孝義柿子建國前後多是獨家獨戶的小農經營,自產自銷,柿子、柿餅或肩挑或驢馱賣到汾陽、介休等處。改革開放以來,孝義柿子在市委、市政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跳出了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狹窄範圍,走上了特色產業化道路,柿子及其系列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2006年5月16日,孝義市華蓮柿業合作社掛牌成立,以合作社+公司+柿農+基地的致富模式,集優良柿樹育苗、嫁接、栽培、柿果(柿葉)加工、技術培訓與推廣運用、產品研製與開發、名優產品市場競爭為一體。有連片牛心柿生產基地5000餘畝,新、老柿樹8000多株,覆蓋了四個鄉(鎮)。

然而,隨著消費的升級,孝義柿子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低谷,成了柿農的傷心果。“三三制”連年上演,三分之一售賣,三分之一倒掉,三分之一留在樹上,採摘吧,收不敷出,放棄吧,於心不忍。

2017年,四個孝中同學碩士畢業工作後,懷著為孝義柿子趟一條新路注入新活力的夢想,返鄉創業,拿著20萬元收購了10多萬斤鮮柿,用新辦法加工、銷售,產品很快售賣一空,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孝義柿子再次火爆。

2018年,他們趁熱打鐵,勝溪惠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流轉土地32畝,建起了大棚、冷庫、車間,5個寬12米、高5米的晾晒棚,一次可吊晒60萬斤。過去幾毛錢一斤的鮮柿,現在賣到了1.2元。60戶柿農跟著合作社戶均增收3000餘元。

去年11月11日,“勝溪農夫·孝義首屆柿子文化節”成功舉辦,參加人數超過三千人。家家戶戶晾晒柿子的場景定格在攝影師的鏡頭裡,68歲的老農民李繼貴說,“老也老了,柿子值錢了,我也值錢了。”去年秋冬,兒女回家、親朋援手幫助收摘柿子的情景比比皆是,三輛大巴車天天從東部平川接送勞力,笑聲在這裡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路坎坷一路成長,柿子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金果,柿子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寬。對於今後的發展,合作社負責人王華虎充滿自信:“通過地推、商超、微商、電商等多種渠道銷售,把柿子、柿餅、柿葉茶、柿子醋、柿子酒產業鏈與孝義旅遊業、文化產業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村民致富!”

從“泥腿子”到“技術股”的逆襲

從一個貧困戶農民到給成百人講課的技術員,下堡鎮下衛底村的武學飛感覺一輩子腰桿從來沒有這麼直過。靠著這項“技術資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供出了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平時手下還帶著七八個徒弟學技術。

今年57歲的武學飛,祖輩以農為生,種著7畝玉米,多是靠天吃飯,遇到天旱地裡就沒啥收成,貧困戶的帽子戴了半輩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堡鎮大大小小的煤礦興起,村裡大部分人在煤礦上班補貼家用。

“那會煤礦沒有現代化,每天累死累活就是砍炭拉車,一天賺個十塊錢,40多歲的時候當了三年管理人員,最好的也就一個月3000元工資。”武學飛說,後來隨著煤礦關停就失業了,50歲的年紀找工作很難,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哪也不要,家裡兒子要娶親,兩個女兒上大學一年三四萬,貧困戶的帽子更是甩不掉。

武學飛人生的轉折從2013年開始,年輕有為的村黨支部書記武殿生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核桃樹管護隊伍,帶頭成立了保豐核桃樹管護技術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給全村250多名失業勞力找到了出路,憑藉著有修剪核桃樹的實踐經驗,武學飛加入了合作社,並把老伴也拉進來學習。

“我們參加培訓得了好多證書了,去年參加省裡全民職業技能培訓發的證書參加招聘會也能派上用場”。合作社經常邀請省、市核桃專家在田間地頭給村民培訓授課,還開通了鄉村e站,不出家門就能學到各種致富技能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及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還能與各類農業專家進行遠程互動並能聆聽專家的講課。武學飛現在也是多證壓身的“技術專家”了,不僅能為自家核桃樹提供良種化栽培、標準化管理,還能承攬其他村核桃樹的科學栽植、高接換優、整形修剪等管護工作。

“經常帶著七八個徒弟外出幹活,孝義的驛馬鄉、南陽鄉、杜村鄉、兌鎮鎮、陽泉曲鎮的核桃樹管理都是我們合作社修剪、管護,最近幾年還去臨縣管護,計件賺錢,一天能賺200元”,武學飛說,除了外出,他還給其他鄉鎮村民授課,講一次課可收入二三百元。

“年輕人都是我培訓,我講課大家都愛聽!農民素質不高,理論的東西聽不懂,我就把理論和實踐揉起來,一聽就懂!”武學飛說,現在自己也是賺工資的“職業農民”了,哪怕到了65歲都不用擔心下崗,家裡新蓋了房子,外債還的七七八八 ,經常外出幹活眼界也寬了,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他們憑藉豐富的管護技術,對下衛底村栽植的1050畝不掛果、少掛果的核桃低產低效林進行了分批改造,嫁接成活率達99%,實現了栽植全部良種化的目標。今年核桃全部進入掛果期,其中盛果期450餘畝,預計平均畝產達300斤。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農夫”和他們的孝義柿子

孝義70年來的發展變遷,是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省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從一個縣級城市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攤開歷史的畫卷,回首初心,展望未來,開發區、中心城區、鄉村建設“三大主戰場”孝義砥礪前行,全力進軍全國縣域百強第一方陣。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武學飛在核桃林給社員們講課

孝義鄉村,阡陌縱橫,山巒聳翠,秀水環繞,花木葳蕤,鄉風文明,和諧美麗。從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村,如今華麗變身“綠富美”: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新時代的孝河大地快速湧現。

一顆柿子的創業路

炎炎夏日,吃一口甘甜、絲滑、涼爽如冰激凌的冰爽柿餅,心情不由舒暢無比。2019年7月17日,京東·中國特產·山西扶貧館在孝義正式開業,孝義柿子作為“明星產品”在線下體驗店內展示銷售受熱捧。從自產自銷到特色產業化到柿子賤賣傷農再到集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生態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項目,孝義柿子一路成長。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和武學飛一樣,越來越多農民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孝義柿樹栽培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牛心柿”因其形狀像牛的心臟而得名,其柿,果大、肉厚、糖多、無核,軟柿味甜多汁,是人人愛吃的一種晚秋佳果。不僅有食用價值,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也很高,被人們譽為“聖果”。由於“牛心柿樹”對生長環境的特殊要求,使其只能生長在自然環境優美無汙染的產樹原村周邊的丘陵地區。

孝義柿子建國前後多是獨家獨戶的小農經營,自產自銷,柿子、柿餅或肩挑或驢馱賣到汾陽、介休等處。改革開放以來,孝義柿子在市委、市政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跳出了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狹窄範圍,走上了特色產業化道路,柿子及其系列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2006年5月16日,孝義市華蓮柿業合作社掛牌成立,以合作社+公司+柿農+基地的致富模式,集優良柿樹育苗、嫁接、栽培、柿果(柿葉)加工、技術培訓與推廣運用、產品研製與開發、名優產品市場競爭為一體。有連片牛心柿生產基地5000餘畝,新、老柿樹8000多株,覆蓋了四個鄉(鎮)。

然而,隨著消費的升級,孝義柿子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低谷,成了柿農的傷心果。“三三制”連年上演,三分之一售賣,三分之一倒掉,三分之一留在樹上,採摘吧,收不敷出,放棄吧,於心不忍。

2017年,四個孝中同學碩士畢業工作後,懷著為孝義柿子趟一條新路注入新活力的夢想,返鄉創業,拿著20萬元收購了10多萬斤鮮柿,用新辦法加工、銷售,產品很快售賣一空,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孝義柿子再次火爆。

2018年,他們趁熱打鐵,勝溪惠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流轉土地32畝,建起了大棚、冷庫、車間,5個寬12米、高5米的晾晒棚,一次可吊晒60萬斤。過去幾毛錢一斤的鮮柿,現在賣到了1.2元。60戶柿農跟著合作社戶均增收3000餘元。

去年11月11日,“勝溪農夫·孝義首屆柿子文化節”成功舉辦,參加人數超過三千人。家家戶戶晾晒柿子的場景定格在攝影師的鏡頭裡,68歲的老農民李繼貴說,“老也老了,柿子值錢了,我也值錢了。”去年秋冬,兒女回家、親朋援手幫助收摘柿子的情景比比皆是,三輛大巴車天天從東部平川接送勞力,笑聲在這裡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路坎坷一路成長,柿子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金果,柿子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寬。對於今後的發展,合作社負責人王華虎充滿自信:“通過地推、商超、微商、電商等多種渠道銷售,把柿子、柿餅、柿葉茶、柿子醋、柿子酒產業鏈與孝義旅遊業、文化產業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村民致富!”

從“泥腿子”到“技術股”的逆襲

從一個貧困戶農民到給成百人講課的技術員,下堡鎮下衛底村的武學飛感覺一輩子腰桿從來沒有這麼直過。靠著這項“技術資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供出了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平時手下還帶著七八個徒弟學技術。

今年57歲的武學飛,祖輩以農為生,種著7畝玉米,多是靠天吃飯,遇到天旱地裡就沒啥收成,貧困戶的帽子戴了半輩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堡鎮大大小小的煤礦興起,村裡大部分人在煤礦上班補貼家用。

“那會煤礦沒有現代化,每天累死累活就是砍炭拉車,一天賺個十塊錢,40多歲的時候當了三年管理人員,最好的也就一個月3000元工資。”武學飛說,後來隨著煤礦關停就失業了,50歲的年紀找工作很難,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哪也不要,家裡兒子要娶親,兩個女兒上大學一年三四萬,貧困戶的帽子更是甩不掉。

武學飛人生的轉折從2013年開始,年輕有為的村黨支部書記武殿生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核桃樹管護隊伍,帶頭成立了保豐核桃樹管護技術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給全村250多名失業勞力找到了出路,憑藉著有修剪核桃樹的實踐經驗,武學飛加入了合作社,並把老伴也拉進來學習。

“我們參加培訓得了好多證書了,去年參加省裡全民職業技能培訓發的證書參加招聘會也能派上用場”。合作社經常邀請省、市核桃專家在田間地頭給村民培訓授課,還開通了鄉村e站,不出家門就能學到各種致富技能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及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還能與各類農業專家進行遠程互動並能聆聽專家的講課。武學飛現在也是多證壓身的“技術專家”了,不僅能為自家核桃樹提供良種化栽培、標準化管理,還能承攬其他村核桃樹的科學栽植、高接換優、整形修剪等管護工作。

“經常帶著七八個徒弟外出幹活,孝義的驛馬鄉、南陽鄉、杜村鄉、兌鎮鎮、陽泉曲鎮的核桃樹管理都是我們合作社修剪、管護,最近幾年還去臨縣管護,計件賺錢,一天能賺200元”,武學飛說,除了外出,他還給其他鄉鎮村民授課,講一次課可收入二三百元。

“年輕人都是我培訓,我講課大家都愛聽!農民素質不高,理論的東西聽不懂,我就把理論和實踐揉起來,一聽就懂!”武學飛說,現在自己也是賺工資的“職業農民”了,哪怕到了65歲都不用擔心下崗,家裡新蓋了房子,外債還的七七八八 ,經常外出幹活眼界也寬了,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他們憑藉豐富的管護技術,對下衛底村栽植的1050畝不掛果、少掛果的核桃低產低效林進行了分批改造,嫁接成活率達99%,實現了栽植全部良種化的目標。今年核桃全部進入掛果期,其中盛果期450餘畝,預計平均畝產達300斤。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東盤糧村的張秋娥正在給大棚裡新摘的黃瓜過秤

新農人,的確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新型職業農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和武學飛一樣,更多核桃新技術、農藝工、園林綠化工等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用知識和技能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動能。

東盤糧村的綠色富民經濟

8月16日下午五點多,大孝堡鄉東盤糧村的張秋娥和老伴在自家的蔬菜大棚裡打掐黃瓜,“早上五點就起來摘黃瓜了,一天能有三四百斤,從移苗到摘兩個月的時間賣了1.4萬元,打掐下的小黃瓜還可以賣給飯店做醃黃瓜。”話音未落,介休商家已上門收菜,五六筐黃瓜上秤裝車。

今年53歲的張秋娥種大棚已有七八年了,家裡有兩個大棚,一個種西紅柿一個種黃瓜,一年可收入五六萬元。“我們村的西紅柿在南方都打響了市場,從6月15號到7月27號,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村大棚裡的西紅柿總產量1000萬斤,外調廣州、溫州、長沙、廈門有450萬斤,品質好、銷路好,受點苦受點累也高興。”

東盤糧,素有孝義“東大門”之稱,這裡土地平坦,自古為兵家囤糧之地,然而在1983年之前,村裡好多人吃不飽,加之家裡孩子多,村民每天只想著怎麼填飽肚子。從2009年之前的人均收入3000元/年到現在1.8萬元/年,設施蔬菜種植讓東盤糧村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東盤糧村的新村和蔬菜大棚

前言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桑鉅變。在新中國披荊斬棘大步飛躍的70年中,在黨中央和山西省委、呂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約佔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孝義,這座北方的新興資源型轉型城市與祖國同行,與山西共進,從呂梁領先、三晉一流,到全國百強,從撤縣設市、轉型跨越到奮進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農夫”和他們的孝義柿子

孝義70年來的發展變遷,是全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全省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從一個縣級城市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攤開歷史的畫卷,回首初心,展望未來,開發區、中心城區、鄉村建設“三大主戰場”孝義砥礪前行,全力進軍全國縣域百強第一方陣。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武學飛在核桃林給社員們講課

孝義鄉村,阡陌縱橫,山巒聳翠,秀水環繞,花木葳蕤,鄉風文明,和諧美麗。從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村,如今華麗變身“綠富美”: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新時代的孝河大地快速湧現。

一顆柿子的創業路

炎炎夏日,吃一口甘甜、絲滑、涼爽如冰激凌的冰爽柿餅,心情不由舒暢無比。2019年7月17日,京東·中國特產·山西扶貧館在孝義正式開業,孝義柿子作為“明星產品”在線下體驗店內展示銷售受熱捧。從自產自銷到特色產業化到柿子賤賣傷農再到集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生態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業項目,孝義柿子一路成長。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和武學飛一樣,越來越多農民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孝義柿樹栽培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牛心柿”因其形狀像牛的心臟而得名,其柿,果大、肉厚、糖多、無核,軟柿味甜多汁,是人人愛吃的一種晚秋佳果。不僅有食用價值,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也很高,被人們譽為“聖果”。由於“牛心柿樹”對生長環境的特殊要求,使其只能生長在自然環境優美無汙染的產樹原村周邊的丘陵地區。

孝義柿子建國前後多是獨家獨戶的小農經營,自產自銷,柿子、柿餅或肩挑或驢馱賣到汾陽、介休等處。改革開放以來,孝義柿子在市委、市政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跳出了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狹窄範圍,走上了特色產業化道路,柿子及其系列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2006年5月16日,孝義市華蓮柿業合作社掛牌成立,以合作社+公司+柿農+基地的致富模式,集優良柿樹育苗、嫁接、栽培、柿果(柿葉)加工、技術培訓與推廣運用、產品研製與開發、名優產品市場競爭為一體。有連片牛心柿生產基地5000餘畝,新、老柿樹8000多株,覆蓋了四個鄉(鎮)。

然而,隨著消費的升級,孝義柿子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低谷,成了柿農的傷心果。“三三制”連年上演,三分之一售賣,三分之一倒掉,三分之一留在樹上,採摘吧,收不敷出,放棄吧,於心不忍。

2017年,四個孝中同學碩士畢業工作後,懷著為孝義柿子趟一條新路注入新活力的夢想,返鄉創業,拿著20萬元收購了10多萬斤鮮柿,用新辦法加工、銷售,產品很快售賣一空,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孝義柿子再次火爆。

2018年,他們趁熱打鐵,勝溪惠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流轉土地32畝,建起了大棚、冷庫、車間,5個寬12米、高5米的晾晒棚,一次可吊晒60萬斤。過去幾毛錢一斤的鮮柿,現在賣到了1.2元。60戶柿農跟著合作社戶均增收3000餘元。

去年11月11日,“勝溪農夫·孝義首屆柿子文化節”成功舉辦,參加人數超過三千人。家家戶戶晾晒柿子的場景定格在攝影師的鏡頭裡,68歲的老農民李繼貴說,“老也老了,柿子值錢了,我也值錢了。”去年秋冬,兒女回家、親朋援手幫助收摘柿子的情景比比皆是,三輛大巴車天天從東部平川接送勞力,笑聲在這裡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路坎坷一路成長,柿子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金果,柿子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寬。對於今後的發展,合作社負責人王華虎充滿自信:“通過地推、商超、微商、電商等多種渠道銷售,把柿子、柿餅、柿葉茶、柿子醋、柿子酒產業鏈與孝義旅遊業、文化產業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村民致富!”

從“泥腿子”到“技術股”的逆襲

從一個貧困戶農民到給成百人講課的技術員,下堡鎮下衛底村的武學飛感覺一輩子腰桿從來沒有這麼直過。靠著這項“技術資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供出了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平時手下還帶著七八個徒弟學技術。

今年57歲的武學飛,祖輩以農為生,種著7畝玉米,多是靠天吃飯,遇到天旱地裡就沒啥收成,貧困戶的帽子戴了半輩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堡鎮大大小小的煤礦興起,村裡大部分人在煤礦上班補貼家用。

“那會煤礦沒有現代化,每天累死累活就是砍炭拉車,一天賺個十塊錢,40多歲的時候當了三年管理人員,最好的也就一個月3000元工資。”武學飛說,後來隨著煤礦關停就失業了,50歲的年紀找工作很難,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哪也不要,家裡兒子要娶親,兩個女兒上大學一年三四萬,貧困戶的帽子更是甩不掉。

武學飛人生的轉折從2013年開始,年輕有為的村黨支部書記武殿生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核桃樹管護隊伍,帶頭成立了保豐核桃樹管護技術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給全村250多名失業勞力找到了出路,憑藉著有修剪核桃樹的實踐經驗,武學飛加入了合作社,並把老伴也拉進來學習。

“我們參加培訓得了好多證書了,去年參加省裡全民職業技能培訓發的證書參加招聘會也能派上用場”。合作社經常邀請省、市核桃專家在田間地頭給村民培訓授課,還開通了鄉村e站,不出家門就能學到各種致富技能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及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還能與各類農業專家進行遠程互動並能聆聽專家的講課。武學飛現在也是多證壓身的“技術專家”了,不僅能為自家核桃樹提供良種化栽培、標準化管理,還能承攬其他村核桃樹的科學栽植、高接換優、整形修剪等管護工作。

“經常帶著七八個徒弟外出幹活,孝義的驛馬鄉、南陽鄉、杜村鄉、兌鎮鎮、陽泉曲鎮的核桃樹管理都是我們合作社修剪、管護,最近幾年還去臨縣管護,計件賺錢,一天能賺200元”,武學飛說,除了外出,他還給其他鄉鎮村民授課,講一次課可收入二三百元。

“年輕人都是我培訓,我講課大家都愛聽!農民素質不高,理論的東西聽不懂,我就把理論和實踐揉起來,一聽就懂!”武學飛說,現在自己也是賺工資的“職業農民”了,哪怕到了65歲都不用擔心下崗,家裡新蓋了房子,外債還的七七八八 ,經常外出幹活眼界也寬了,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他們憑藉豐富的管護技術,對下衛底村栽植的1050畝不掛果、少掛果的核桃低產低效林進行了分批改造,嫁接成活率達99%,實現了栽植全部良種化的目標。今年核桃全部進入掛果期,其中盛果期450餘畝,預計平均畝產達300斤。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東盤糧村的張秋娥正在給大棚裡新摘的黃瓜過秤

新農人,的確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新型職業農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和武學飛一樣,更多核桃新技術、農藝工、園林綠化工等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用知識和技能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動能。

東盤糧村的綠色富民經濟

8月16日下午五點多,大孝堡鄉東盤糧村的張秋娥和老伴在自家的蔬菜大棚裡打掐黃瓜,“早上五點就起來摘黃瓜了,一天能有三四百斤,從移苗到摘兩個月的時間賣了1.4萬元,打掐下的小黃瓜還可以賣給飯店做醃黃瓜。”話音未落,介休商家已上門收菜,五六筐黃瓜上秤裝車。

今年53歲的張秋娥種大棚已有七八年了,家裡有兩個大棚,一個種西紅柿一個種黃瓜,一年可收入五六萬元。“我們村的西紅柿在南方都打響了市場,從6月15號到7月27號,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村大棚裡的西紅柿總產量1000萬斤,外調廣州、溫州、長沙、廈門有450萬斤,品質好、銷路好,受點苦受點累也高興。”

東盤糧,素有孝義“東大門”之稱,這裡土地平坦,自古為兵家囤糧之地,然而在1983年之前,村裡好多人吃不飽,加之家裡孩子多,村民每天只想著怎麼填飽肚子。從2009年之前的人均收入3000元/年到現在1.8萬元/年,設施蔬菜種植讓東盤糧村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孝義:逐夢鄉村戰場 趟出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圖為勝溪新村中小學校

2009年村裡組建了力農蔬菜專業合作社,並採取“企業資助、財政補貼、集體貸款、社員投入”的辦法幫助菜農解決資金不足的尷尬,農民只需出資1至2萬元或貸款1萬元,大棚就歸菜農個人所有,賣下的錢也全部歸菜農。據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霍孝介紹,合作社種子統一發放、技術統一指導、機械統一調度,村裡種大棚的有三四百人,農機合作社60多人,智能化育苗基地20多人,不僅解決了絕大多數村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出入比種糧高出了十幾倍。

“2014年搬入勝溪新村,在新區就能看見我們家的大棚,現代化高標準的新村中小學校也建在家門口,孩子們上學也方便。”張秋娥將黃瓜發貨後就快步走到了村委會,“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忙完了大棚就過來排練合唱,唱完了還要去廣場跳會舞,富裕了,日子忙碌又充實!”

在村委會二層的文化活動中心,60多位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熱情歌唱,美好的生活伴隨著歌聲越過一棟棟整齊的大棚、鬱鬱蔥蔥的果蔬飄向遠方。(文/武姝君 圖/趙泉 武斌)

呂梁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