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英國軍情六處



二戰期間,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好友。金是一名雙重特工,是世界特工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特工之一。

他跟古巴的國家元首菲德爾·卡斯特羅玩兒得也特好,據說,他們的私人會談可持續長達幾個小時。要知道,即使是當時的英國大使,都沒跟卡斯特羅說過幾句話。

潛伏是一件艱難的事,更何況潛伏地點在鳥不拉屎的非洲。與蚊蠅、蟑螂為伍,同禿鷲、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難熬,但格林熬了過來。

每天早上7點,他開車到市區採購,用障眼法從警察局長那裡拿到情報,再回家破譯電文,及時上報。一邊傳遞情報,一邊還不忘了寫作,格林因此被譽為“作家界的007”。

他所接觸的那些超脫現實的傳奇人物、所經歷的那些不同凡響的故事,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兩年後,格林順利完成了潛伏任務,回到英國重新開始。那本進入20世紀20強特工小說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員》,就是他個人經歷的最好寫照。

賈平凹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格林是任性的。喜歡旅行,就到處闖蕩,無懼飛流激湍、戰火遍野;喜歡寫作,就筆耕不輟,哪管環境惡劣、處境艱難。

所以他的一生張揚熱烈、放縱恣意,令人羨慕而佩服。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英國軍情六處



二戰期間,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好友。金是一名雙重特工,是世界特工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特工之一。

他跟古巴的國家元首菲德爾·卡斯特羅玩兒得也特好,據說,他們的私人會談可持續長達幾個小時。要知道,即使是當時的英國大使,都沒跟卡斯特羅說過幾句話。

潛伏是一件艱難的事,更何況潛伏地點在鳥不拉屎的非洲。與蚊蠅、蟑螂為伍,同禿鷲、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難熬,但格林熬了過來。

每天早上7點,他開車到市區採購,用障眼法從警察局長那裡拿到情報,再回家破譯電文,及時上報。一邊傳遞情報,一邊還不忘了寫作,格林因此被譽為“作家界的007”。

他所接觸的那些超脫現實的傳奇人物、所經歷的那些不同凡響的故事,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兩年後,格林順利完成了潛伏任務,回到英國重新開始。那本進入20世紀20強特工小說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員》,就是他個人經歷的最好寫照。

賈平凹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格林是任性的。喜歡旅行,就到處闖蕩,無懼飛流激湍、戰火遍野;喜歡寫作,就筆耕不輟,哪管環境惡劣、處境艱難。

所以他的一生張揚熱烈、放縱恣意,令人羨慕而佩服。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對待事業和愛好,格林任性妄為,對待感情也是一樣熾烈如火。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條花邊新聞,就是那段長達16年的婚外戀。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英國軍情六處



二戰期間,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好友。金是一名雙重特工,是世界特工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特工之一。

他跟古巴的國家元首菲德爾·卡斯特羅玩兒得也特好,據說,他們的私人會談可持續長達幾個小時。要知道,即使是當時的英國大使,都沒跟卡斯特羅說過幾句話。

潛伏是一件艱難的事,更何況潛伏地點在鳥不拉屎的非洲。與蚊蠅、蟑螂為伍,同禿鷲、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難熬,但格林熬了過來。

每天早上7點,他開車到市區採購,用障眼法從警察局長那裡拿到情報,再回家破譯電文,及時上報。一邊傳遞情報,一邊還不忘了寫作,格林因此被譽為“作家界的007”。

他所接觸的那些超脫現實的傳奇人物、所經歷的那些不同凡響的故事,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兩年後,格林順利完成了潛伏任務,回到英國重新開始。那本進入20世紀20強特工小說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員》,就是他個人經歷的最好寫照。

賈平凹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格林是任性的。喜歡旅行,就到處闖蕩,無懼飛流激湍、戰火遍野;喜歡寫作,就筆耕不輟,哪管環境惡劣、處境艱難。

所以他的一生張揚熱烈、放縱恣意,令人羨慕而佩服。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對待事業和愛好,格林任性妄為,對待感情也是一樣熾烈如火。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條花邊新聞,就是那段長達16年的婚外戀。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年輕時的格雷厄姆·格林




1927年,23歲的格林與原配妻子維維安結婚,生了兩個孩子。1948年他離開了維維安,雖和其他女人保有關係,卻從未違背天主教教義離婚或再婚。

這個“其他女人”之一,就是凱瑟琳,格林筆下《戀情的終結》的原型,一位富有的農場主之妻。

格林是這樣描寫她的:“她很美麗,而美麗的女人,尤其是美麗同時而又很聰明的女人,會在我的心裡激起一種深深的自卑感。

這份戀情熱烈而高調,甚至凱瑟琳的丈夫亨利因病臥床時,兩人都敢明目張膽地調情作樂。

格林在《戀情的終結》中寫道,“以往她一直是用‘你’來稱呼我的,打電話時老是說:‘是你嗎?你能嗎?你會嗎?你做嗎?’弄得我每次總有那麼幾分鐘像個傻瓜似的想:世界上只有一個‘你’,那就是我。”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英國軍情六處



二戰期間,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好友。金是一名雙重特工,是世界特工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特工之一。

他跟古巴的國家元首菲德爾·卡斯特羅玩兒得也特好,據說,他們的私人會談可持續長達幾個小時。要知道,即使是當時的英國大使,都沒跟卡斯特羅說過幾句話。

潛伏是一件艱難的事,更何況潛伏地點在鳥不拉屎的非洲。與蚊蠅、蟑螂為伍,同禿鷲、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難熬,但格林熬了過來。

每天早上7點,他開車到市區採購,用障眼法從警察局長那裡拿到情報,再回家破譯電文,及時上報。一邊傳遞情報,一邊還不忘了寫作,格林因此被譽為“作家界的007”。

他所接觸的那些超脫現實的傳奇人物、所經歷的那些不同凡響的故事,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兩年後,格林順利完成了潛伏任務,回到英國重新開始。那本進入20世紀20強特工小說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員》,就是他個人經歷的最好寫照。

賈平凹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格林是任性的。喜歡旅行,就到處闖蕩,無懼飛流激湍、戰火遍野;喜歡寫作,就筆耕不輟,哪管環境惡劣、處境艱難。

所以他的一生張揚熱烈、放縱恣意,令人羨慕而佩服。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對待事業和愛好,格林任性妄為,對待感情也是一樣熾烈如火。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條花邊新聞,就是那段長達16年的婚外戀。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年輕時的格雷厄姆·格林




1927年,23歲的格林與原配妻子維維安結婚,生了兩個孩子。1948年他離開了維維安,雖和其他女人保有關係,卻從未違背天主教教義離婚或再婚。

這個“其他女人”之一,就是凱瑟琳,格林筆下《戀情的終結》的原型,一位富有的農場主之妻。

格林是這樣描寫她的:“她很美麗,而美麗的女人,尤其是美麗同時而又很聰明的女人,會在我的心裡激起一種深深的自卑感。

這份戀情熱烈而高調,甚至凱瑟琳的丈夫亨利因病臥床時,兩人都敢明目張膽地調情作樂。

格林在《戀情的終結》中寫道,“以往她一直是用‘你’來稱呼我的,打電話時老是說:‘是你嗎?你能嗎?你會嗎?你做嗎?’弄得我每次總有那麼幾分鐘像個傻瓜似的想:世界上只有一個‘你’,那就是我。”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戀情的終結》中文版

這事很快就被亨利發現了,但亨利因為太愛凱瑟琳,怕失去她,一直裝作不知。

但格林仍嫉妒得發狂,他軟磨硬泡,甚至拿刀架在脖子上,強迫凱瑟琳和自己結婚。

“在我們相愛的日子裡,我老是試圖讓她實話說得少一點——說我們的戀情永遠不會結束,說有一天我們會結婚。”

凱瑟琳病逝後,亨利強忍悲痛,邀請格林來做最後的告別,情敵二人對著凱瑟琳的遺體默默垂淚,百感交集。

如果說格林的前半生是金剛鑽,那麼遇見凱瑟琳後,他就變成了繞指柔。那個面對炮火、動盪連眼都不眨一下的硬漢,竟一反常態,寫出了那部無限溫柔的《戀情的終結》,這部20世紀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評價說:“《戀情的終結》是我這個時代裡,最真實也最感人的長篇小說之一。”格林的傳記作家諾曼·謝里也將他們的這段戀情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文學戀情。”

"

普通人活得循規蹈矩,他卻從來放蕩不羈。在別人為生計奔波時,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險的戰地、做情報局的特工、徒步穿越沙漠、寫扣人心絃的小說……把生命活出了極致。

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無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縱觀格林的一生,最驚豔莫過於將他人眼裡的“穩定”,“玩”了個隨心所欲、放浪形骸!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會心疼村上春樹。然而,比村上更有緣無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從1950年起,格林共獲諾獎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對於不能獲獎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我是個嚴肅作家。”瑞典學院在研究了諾獎絕密檔案後得出的推論是:“因為格林的書太暢銷了。”

評委認為,諾獎原本的意義就是發現那些被埋沒了的優秀作品,既然你的作品已經家喻戶曉了,也就沒推薦的必要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諾獎,卻是很多諾獎得主的偶像: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獎得主)、威廉·戈爾丁(1983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其中尤以馬爾克斯最為狂熱。

一次,格林在巴黎參加宴會,突然有隻手搭在他肩上,他轉頭一看,發現是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操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激動地說道:“我是你的忠實讀者,格林先生。”


這話不假,馬爾克斯從大學起就沉迷於格林的小說,表示喜歡他所有的書:“格林是我讀得最多、最認真的作家之一。”

1982年,馬爾克斯拿到諾獎後,非得連獲獎感言也拽上格林:“雖然把諾貝爾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

無怪有人戲稱:“馬爾克斯不愧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著寫作,就是對格林花式表白。

格林和諾獎就像一對被逼婚的情人,諾獎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對諾獎也不咋來電。

21次的擦肩而過沒把格林怎麼著,反而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文學院)那班人很丟臉,因為這從側面表現出了他們缺乏鑑賞力。

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啪啪打臉表示:“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另一位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也說:“格林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

格林用一生波瀾,活成了世所罕見的傳奇。這份傳奇不會隨著諾獎的一次次失利而黯淡,反而因個人魅力散發出愈加妖冶的光輝。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出生在英國一大富之家,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父親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的校長,弟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

因為父親是校長,格林一直被同學們欺負,被罵作“賣國賊”。逼得格林幾次企圖用槍自殺,還要面子地宣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雷厄姆·格林(左)和兄弟姐妹


格林喜歡寫作,對文字有種天生的敏感,21歲就出版了個人詩歌集《潺潺的四月》。

畢業後,他當過《諾丁漢日報》和《泰晤士報》的編輯,作品多次被拍成電影。厭煩了編輯的工作,格林乾脆辭職,成了一位全職作家。

格林超喜歡旅行,一生都在東奔西跑。他酷愛刺激和冒險,哪裡最遠、最亂、最原始,他就往哪兒鑽。


戰爭期間,他潛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東等“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還靠拉琴賣藝賺錢,把歐洲玩了個遍。

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31歲時,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兩國的森林。

這種在常人看來刺激又危險的活動,格林卻仍覺得不過癮。於是,他乾脆在姐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進入了英國軍情六處工作,成為了一名職業特工。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英國軍情六處



二戰期間,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好友。金是一名雙重特工,是世界特工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特工之一。

他跟古巴的國家元首菲德爾·卡斯特羅玩兒得也特好,據說,他們的私人會談可持續長達幾個小時。要知道,即使是當時的英國大使,都沒跟卡斯特羅說過幾句話。

潛伏是一件艱難的事,更何況潛伏地點在鳥不拉屎的非洲。與蚊蠅、蟑螂為伍,同禿鷲、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難熬,但格林熬了過來。

每天早上7點,他開車到市區採購,用障眼法從警察局長那裡拿到情報,再回家破譯電文,及時上報。一邊傳遞情報,一邊還不忘了寫作,格林因此被譽為“作家界的007”。

他所接觸的那些超脫現實的傳奇人物、所經歷的那些不同凡響的故事,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兩年後,格林順利完成了潛伏任務,回到英國重新開始。那本進入20世紀20強特工小說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員》,就是他個人經歷的最好寫照。

賈平凹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格林是任性的。喜歡旅行,就到處闖蕩,無懼飛流激湍、戰火遍野;喜歡寫作,就筆耕不輟,哪管環境惡劣、處境艱難。

所以他的一生張揚熱烈、放縱恣意,令人羨慕而佩服。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對待事業和愛好,格林任性妄為,對待感情也是一樣熾烈如火。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條花邊新聞,就是那段長達16年的婚外戀。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年輕時的格雷厄姆·格林




1927年,23歲的格林與原配妻子維維安結婚,生了兩個孩子。1948年他離開了維維安,雖和其他女人保有關係,卻從未違背天主教教義離婚或再婚。

這個“其他女人”之一,就是凱瑟琳,格林筆下《戀情的終結》的原型,一位富有的農場主之妻。

格林是這樣描寫她的:“她很美麗,而美麗的女人,尤其是美麗同時而又很聰明的女人,會在我的心裡激起一種深深的自卑感。

這份戀情熱烈而高調,甚至凱瑟琳的丈夫亨利因病臥床時,兩人都敢明目張膽地調情作樂。

格林在《戀情的終結》中寫道,“以往她一直是用‘你’來稱呼我的,打電話時老是說:‘是你嗎?你能嗎?你會嗎?你做嗎?’弄得我每次總有那麼幾分鐘像個傻瓜似的想:世界上只有一個‘你’,那就是我。”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戀情的終結》中文版

這事很快就被亨利發現了,但亨利因為太愛凱瑟琳,怕失去她,一直裝作不知。

但格林仍嫉妒得發狂,他軟磨硬泡,甚至拿刀架在脖子上,強迫凱瑟琳和自己結婚。

“在我們相愛的日子裡,我老是試圖讓她實話說得少一點——說我們的戀情永遠不會結束,說有一天我們會結婚。”

凱瑟琳病逝後,亨利強忍悲痛,邀請格林來做最後的告別,情敵二人對著凱瑟琳的遺體默默垂淚,百感交集。

如果說格林的前半生是金剛鑽,那麼遇見凱瑟琳後,他就變成了繞指柔。那個面對炮火、動盪連眼都不眨一下的硬漢,竟一反常態,寫出了那部無限溫柔的《戀情的終結》,這部20世紀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1982年諾獎得主威廉·福克納評價說:“《戀情的終結》是我這個時代裡,最真實也最感人的長篇小說之一。”格林的傳記作家諾曼·謝里也將他們的這段戀情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文學戀情。”

他被馬爾克斯視為偶像,提名諾獎21次,人生比小說還精彩

格林和凱瑟琳



這部作品傾注了格林在愛情中所有的情感,與其說是愛,倒不如說是恨。正如他所說:“你對我的好,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東西。”“我的愛同我的恨一樣卑鄙。”

面對愛情,格林是熾烈的,他不怕流言蜚語,只圖一時快活。這與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密切相關。

別人眼裡的“違背倫常”放在他身上,並不會感覺突兀,倒像他生來就該如此。反而他正經起來,倒顯得格格不入了。

麥家說:“人生是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他就是不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

很多人走不出去的圓圈,格林走出去了。不但走出去了,還走得蕩氣迴腸,驚心動魄。

無趣的人生,只能叫“我來過”;不凡的人生,可以叫“我活過”;有趣的人生,才能叫“我玩過”!

如果有一天格林安定下來,不再落拓不羈、玩世不恭了,那一定不是他老了玩不動了,而是他玩夠了,膩煩了。

畢竟他的人生,追求的從來就不是平靜安穩、細水長流,而是轟轟烈烈、不枉此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