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母親河

孝感母親河

(圖為老澴河人口)

老澴河,流經城區約8.6公里。金西門,是其起點河段。在孝感城的歷史上,有“金西門,銀南門,挑水賣菜為東門,殺人放火是北門”的說法。

在西門,府澴河與老澴河曾經直接交匯,是孝感航運要衝。縣誌說: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漁火,用以描述西門之盛。

孝感母親河
孝感母親河

孝感城西門的董家臺子,與湯家畈隔河相望,目前由陳舊、狹窄的“四清橋”聯結。董家臺子現已初步完成拆遷,還建房項目已經開工,並且規劃建築跨河大橋,以此拉通航空路。

歷史故事:董家失後,由湯家過繼承祠。當地人都說,孝感的董、湯兩姓是一家。這個故事,與七仙女下凡的傳說,內容、角度頗不相同。

西門船廠,許多孝感人都知道這個地名。

孝感母親河

其歷史由來:它曾擁有近百員工,承擔船舶的製作與維修,是孝感航運公司的骨幹組成部分。

因為上個世紀60年代初築河口大堤,切斷老澴河與府澴河的天然聯繫,導致船廠解散,職工分流,以致航運終止。

昔日輝煌的金西門,也由此走進了扼腕痛惜的衰落期。

正是因為孝感是眾多商品的集散地,老澴河又形成了水上運輸的四碼頭。

在四碼頭中,西門大小碼頭範圍最大,西至河口,東至西門外壕溝(護城河)入口處。沿岸帆檣如林,入夜桅燈似星,小舟穿行如梭。“抬碼頭的”肩挑背馱裝卸貨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岸上待運輸的貨物堆積如山。

著名的商號如範義盛,劉詳盛、鄧義盛均發家於西門。“德士古”等三家外商煤油公司,“頤中英美菸草公司”等四個中外菸草公司均在西門設有經理部。九家花行布莊在西門吸引山、陝布客,常駐孝感購貨。有名的川南鋪謝復順,雜貨鋪周源順、林德茂、謙和順都在西門經營。此外,在西門,京廣百貨、中藥參燕、豬行、銅鋪、船廠……乃至典當錢莊、澡堂、酒樓、客棧、熟食、茶館,“牙行”……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故而有“金西門”之稱,清末及民國三十年代西門依然繁榮。(摘自朱幼勤《歲月滄桑話澴河》)

孝感母親河

老澴河的南門橋河段,過往有石板壘疊上岸的碼頭。

該碼頭是城區四碼頭之一,屬於官碼頭,來往的客官,多從該碼頭上岸。其實,兩岸民眾,日用雜貨,也由該碼頭上船。

“黃陂的餅,孝感的劃(小船),一個大人帶個伢。”南門橋河段,歷史上包括小划子在內的客運眾多。“三軍臺的婆娘”進城,乘划子多在此上岸。

平素,附近居民浣衣洗菜,也多在這個碼頭進行。該碼頭曾有丈餘寬,三丈餘高,十分壯觀。

自南門打壩修橋之後,該碼頭不復存在。

南門碼頭因坡度大,平時只是裝卸瓷器川南雜貨布匹一類的貨物。

靠近南門碼頭的鼓樓街(即府前街),篾貨街(現新華街),有不少的店鋪及作坊。如瓷器、銅器、文具、紙張、鞋帽、糕點、醬園、篾貨,木器等。當地因為地利比較富裕,故有“銀南門”之說。

記憶裡,每年端午的龍舟賽,就在該河段進行。

孝感民諺:“聽鼓下橈,船兒直飆”。船手按鼓聲劃漿,傾城男女到澴河邊觀看。民謠《看龍船》便是熱鬧場面的生動寫照:五月端陽劃龍船,人山人海女追男。哥哥船頭劃頭槳,妹妹心裡像琴彈。使勁幫腔喊號子,陽傘杆得稀巴爛!……

歷史變遷總有異,環境變化亦有常。

經過現代化改造,南門橋河段及四周,由一度極差的環境,改變為老澴河目前最為美觀的地方,成為城區一個新興的休閒娛樂場所,且酒肆在濱河路林立,周邊地攤於晚間眾多。

但半個世紀前洽談船運生意的小茶館,現在已不能見到。

河裡載客的小划子,現在完全沒有了。至於船伕、漁民,自然也是徹底消失。

金西門,銀南門,熱熱鬧鬧小東門。

小東門,曾是挑水賣菜的地方。民諺因此有“挑水賣菜小東門”之說。

小東門碼頭,分上、下碼頭。以此為中心,形成城區當年的大菜市場。凌晨即起,未明即興,商販菜品,雲集熱賣,兩個碼頭的喧囂熱鬧,見天喚醒老城的黎明早晨。

小東門河段,曾經碧波盪漾。

老城區的生活用水,多取自該河段。小東門碼頭,故時又是挑水碼頭,附近有一條捷徑街進城,一直叫挑水街。

近些年,城區陸續在老澴河上架起長征南路橋、玉泉南路橋,這之後,小東門的兩個碼頭,即從人們視野裡消失。

往日,老城區不僅有小東門,而且還有學門。聞名遐邇的文昌閣,就位於學門附近。至今還有文昌閣村委會。

現在,高等學府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也在那裡崛起。文昌閣,早年失修而衰老破舊,文革期間被拆除。

目前,該河段兩岸進行公園化改造,規劃在小東門恢復重建文昌閣。

小東門河段及周邊的環境改造,目前也已初具規模。

老澴河北岸車道、人行景觀道均已建成。花卉河岸,是這裡的重要特色。

南岸建設,氣勢宏大,造型別致,格局優美。投入使用後,孝感城區市民,又有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隨著時代的進步,視野的拓寬,生活在孝感城區的人們,或許忘記了老澴河捕魚人的存在。

靠河的村落,土地普通較狹窄。也就是說,村裡土地難以養活村民。

孝感城區北京路蘇旮旯河段,河道彎曲,水面寬闊,曾是捕魚的上佳場所。蘇旮旯村民靠水吃水,拓展謀生空間,或打魚扳罾,或撒網捕魚,或施放魚鷹,當時當地漁民曾眾多。

即使是現在,蘇旮旯渡口仍有一些漁船和兼職漁民。

“木櫓手中搖,風浪鎮腳下;魚叉鎖河口,撒網兜魚蝦;小舟水為家,魚鷹拌天涯。” (漁民的《打漁謠》)。

在蘇旮旯河段,可以拍到天藍水清的照片;但毋庸諱言,那個河段現在的汙染還相當嚴重!

在積極推進老澴河綜合治理的新格局下,有專家建議,恢復該河段的魚家、魚火、魚歌、魚趣,再現漁歌盛景。

老澴河,曾有浩淼碧波,因而讓人無限留念;老澴河現在幾成臭水溝,自然被無數人詬病。

水利、水患,往往是並存的。我有兩個如花似玉的表姐,自幼生活在船上,家長一次拋錨上岸,片刻之間,雙雙淹沒在老澴河。

既往,蘇旮旯所在的黃花垸,地勢很低。春夏插秧,積水有時會淹到我脖子。

1954年發大水,洪水滔天,孝感城區淹沒三分之二,黃花垸(現為城南中心區)成為一片澤國。

我兒時的記憶裡,黃花垸三兩年都要破堤。破堤即絕收,絕收便逃荒。在扶老攜幼逃荒的人群中,自然也有我不堪的身影。

從蘇旮旯再往下,便是三軍臺了。

“八埠口的麻糖,三軍臺的婆娘”,說的是三軍臺的女子非常漂亮,堪比最佳產地的孝感麻糖。據說,古代皇帝選妃,也經常往這裡跑。

三軍臺距城區15華里,水陸便利,那個地方一直很富裕。

“養女要嫁三軍臺,轎子去,划子來。”說的是三軍臺女人進城腳不沾地,出門不是坐轎,就是乘船。

三軍臺,是老澴河與滾子河的交匯處。其得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是古代三位武將在此設臺比武;二說是當地有三個大戶,都想以自己姓氏來作地名,但誰也鬥不過誰,最後妥協成名。

三軍臺的高顏值與廣富庶,似與武將設擂、大戶姓氏無關,與兩河交匯、多有船民或有密切關係。

老澴河四通八達,曾經是黃金水道。在以水運為主體的年代,其旌帆恣肆而吞吐巨量。

因此,三軍臺古時多船民。他們以船為家,逢年過節都要敬神,船頭上貼“龍頭長金角,虎口吐銀牙”的春聯,年初跑首趟生意,要請河神保佑。

老澴河改道後,陸運全面取代航運,穿梭河間的眾多船民,逐步改行轉業而悄然消失。

孝感母親河
孝感母親河

圖為澴河經三軍臺匯入府河

作者:蘇格拉迪

編輯 圖片 :李維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