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修小兒推拿:手法特點、診斷經驗及辨證治療清補法的運用

小兒推拿 推拿 穴位 三字經 兒科 天門 中醫 小兒推拿醫師在線 2019-04-09

導讀家有小兒初長成,爸爸媽媽忙不停,每日三餐已是淚,更有三天兩頭鬧病痛,著涼咳嗽厭食,受驚上火鬧肚子,藥吃不下針打不得,乖乖小寶麻煩大。本文特推薦李德修老師的小兒推拿祕笈,教大家最靠譜的小兒推拿,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輕鬆愉悅除病苦,健康保健不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取穴與手法特點

李德修是繼承了徐謙光的理論和經驗而有所發展的,徐謙光將其編為《推拿三字經》,因此,被稱為推拿的三字經學派。李德修繼承並發展了三字經學派。三字經學派推拿本來是成人小兒通治的,甚至以成人為重點,例如《三字經》開宗明義說:徐謙光,奉萱堂,藥無緣,推拿恙。萱堂即指母親。

而李德修老中醫在兒科工作以後則專治小兒,其實臟腑經絡,成人小兒並無二致。不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正在發育當中。所謂“稚陽未充”、“稚陰未足”,但是生機旺盛,雖抗力不足,但特別敏感,所謂髒氣輕靈,隨撥隨應,治療取穴,都是一樣,只是在治療中以手法的輕重與時間的長短來區分。特別是手法方面,成人速而重,小兒速而輕,輕重是因皮膚的堅嫩與感覺的敏鈍而不同,推拿的時間,也是成人長而小兒短。至於成人與小兒年齡上的區分,與一般兒科的標準沒有什麼不同,一般以七週歲為限,超過七歲的,李先生一般不接受施治。

其他學派推拿療法大多是全身取穴,穴位有的在80個以上。治療一病,常超過10個穴位甚至用到十四五個。三字經學派舉出的穴位,只有百會、囟門、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黃蜂入洞、洗皁、心穴、肝穴、脾穴、肺穴、腎穴、膻中穴、小腸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門穴、大腸穴、膽穴、五經穴、大四橫紋、小天心、天門入虎口、虎口入天門、小橫紋、後溪穴、八卦、內勞宮、分陰陽、合陰陽、運水入土、運土入水、天河水、三關、六腑、外勞宮、一窩風、二人上馬(簡稱二馬)、陽池、列缺、五指節43個穴位。而其中百會、囟門、中庭、天庭、膽、膻中、三焦、虎口入天門、內勞宮9個穴一般不用,常用的不過34個穴,不及其他學派的半數,在治療中,有時只用一兩個穴位,但療效還是很好的。

在手法方面,也遠比其他學派簡單,其他學派有推、按、掐、揉、運、搓、搖、摩等用於全身的手法,更有所謂十三大法等,常是很繁複的。三字經學派歸納起來只有推、拿、揉、搗、分合、運六個常用手法,還有幾個個別小穴的獨用特殊手法,也是很簡單的。這樣學習容易,運用也方便。

在施治的時間上,其他學派因採用的穴位多,每個穴位時間少,僅一兩分鐘,多亦不過五分鐘,但加起來總的時間是較長的,三字經學派採用穴位極少,又主張久推取效,治療成人,有時推的次數以萬計算,強調只要取穴正確,久推必然取效,實踐也證明確是如此。但推小兒的時間也不是太長,又因取穴少,總起來並不比他派需要的時間多。

三字經學派又強調用“獨穴”治病,所謂“獨穴”,就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只用一個穴位多推久推,堅持下去,以得效為度。特別是對急性病更主張用獨穴。事實證明這一療法有效,為其他推拿學派所無。

二、診斷經驗

在診察方面,中醫的診察方法,不離望聞問切四診。小兒初生至半歲看額脈(額前眉上髮際下);週歲以上看虎口三關;小兒四歲以上,以拇指上下滾轉分取三部,診寸口三部脈

看額脈(《小兒推拿廣意》清•熊應雄):

額脈三指熱感寒,

俱冷吐瀉髒不安,

食指若熱胸中滿,

無名熱者乳消難,

上熱下冷食中熱,

夾驚名中指詳看。

額脈三指熱感寒,額前眉上髮際下,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之,如俱熱,感寒邪,鼻塞聲粗。三指俱冷主吐瀉髒不安;上熱下冷食中熱,食指為上,無名指為下,若食、中指熱,則上熱下冷。夾驚名中指詳看,若無名、中指熱,便是夾驚之候。


李德修小兒推拿:手法特點、診斷經驗及辨證治療清補法的運用



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第1節為風關,第2節為氣關,第3節為命關(圖1-1)。看指紋(虎口三關)時,要將小兒抱於向光處,檢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按推幾次,使指紋顯露

指紋辨證綱要,可以歸納為

“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浮指指紋浮現,顯露於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紋沉伏,深而不顯,主病邪在裡。紋色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為邪熱鬱滯;紋色淡紅,多為內有虛寒;紋色青紫,多為瘀熱內結;紋色深紫,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指紋色淡,推之流暢,主氣血虧虛;指紋色紫,推之滯澀,復盈緩慢,主實邪內滯,如食積、痰溼、瘀熱等。

三關是就指紋長短而言,紋在風關,示病邪初入,病情輕淺;紋達氣關,示病邪入裡,病情較重;紋進命關,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則可能提示病情危重。

診小兒脈,與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兒寸口部位狹小,難分寸關尺三部。此外,小兒臨診時容易驚哭,驚則氣亂,脈氣亦亂,故難於掌握,後世醫家多以一指總候三部。操作方法是:

醫生用左手握小兒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兒掌後高骨脈上,以定息數。對四歲以上的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側滾轉尋三部;七八歲可以挪動拇指診三部;九至十歲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十六歲則按成人三部診脈進行。

小兒脈象主病,以浮、沉、遲、數定表、裡、寒、熱,以有力無力定虛實,不詳求二十八脈。還需指出,小兒腎氣未充,脈氣止於中候,不論脈體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見,若重按乃見,便與成人的牢實脈同論。

小兒號為啞科,診斷獨有特點,三字經學派尤重望診,例如《小兒無患歌》說:

孩兒常體貌,情態喜安然,鼻內無清涕,喉中絕沒涎,頭如青黛染,脣似點朱鮮,臉芳花映竹,頰綻水浮蓮,喜引方才笑,非時口不宣,縱哭無多哭,雖眠不久眠,意同波浪靜,情若鏡中天,此上多安吉,何愁疾病纏。

三字經學派的診察主要以望診為主,李先生在望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患兒一進診室,李先生舉目一看,就能說出大部分患兒的病情。三字經學派的傳統望診方法是:

用溫水洗靜小兒的印堂,察看其青紅黃白黑五色紋。此外,發為血之餘,還可以察看頭髮的色狀。眼為五臟精華之所聚,為精明表露之處,所以還可以察看眼睛。

印堂察色之法:

火色屬紅,凡印堂見有紅筋者,不論橫行直行,皆屬心肺有熱。色紫則熱更甚。治療用清法,應清心肺。

風屬青色,青色見於山根(山根位於兩眼中央的一段鼻樑起點),是肝有風熱,青紋直豎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必須兼辨虛實,實者清肝,虛者補腎以養肝。

水色屬黑,凡見黑色,為風寒入腎。只見黑色即是,不必見有黑筋,須用溫法、補法、散法。

金色屬白,其主在肺。印堂白色,為肺有痰。金能生水所以腎為肺之子,腎寒則水泛為痰,用祛痰之法。

土色屬黃,印堂皮黃為脾胃之病。小兒精血未全,十有九虛,恣食瓜果,恆傷脾胃,

脾虛而瀉,不能健運,久或成積,審其虛實,以定補或清的治則。

李先生在望診方面,還善於從小兒的活動姿態來觀測病情。

例如小兒時時用手搓揉頭目,為頭痛頭暈之徵;患膽道蛔蟲的小兒,痛時面青、手抱胸脅,俯而搖身;患腸梗阻,痛時作翻絞狀;食積腹痛,發作有時,痛則汗出;小兒仰放床上,如見上身扭動而下身不動,就須考慮到癱瘓。

他還善於從保育護理的情況方面看問題。如見天氣己暖,而小兒的衣被過厚,就考慮到這個小兒可能因衣被溫暖而易於感冒,且容易發生內熱。總之,李先生於正常的神色形態之外,又注意觀測多方面的有關情況從而有力地幫助診斷

小兒諸病,但見兩眼無睛光,黑睛無轉運,目睫無鋒芒,如魚、貓眼狀,或兩眼閉,而黑睛矇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於內不脫者,生。黑珠滿輪,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黃或小者,稟弱多病。目證內赤者,心熱;淡紅者,心虛熱;兩目直視,瞪目不活,是肝風內動;黃者,脾熱;無睛光者,腎虛;白而混者肺熱。

三、辨證治療清補法的運用

三字經學派推拿,主要以臟腑辨證法為主,以簡馭繁,氣血津液,自然寓乎其中。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證候進行歸納,藉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臨床各科的診斷基礎,是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辨證治則,總不離陰陽五行與八綱的道理,本著這些理論原則,指導辨證選穴治療。

主要治則,可用補法與清法概之。補法與清法須掌握正確。大抵補則氣升,清則氣降,清補則通和氣血,起調整作用。實則用清,虛則用補。實中有虛,則用清補,或針對各髒,病情而分別用清法、補法與清補法。用清法太多,須防正氣受傷,也須酌用補法,以善其後。

例如治大便燥結,用清脾及清大腸法,因兩穴皆為清,最後要用補腎法,固先天元氣,以防清洩太過。

更有不宜補的穴位,如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而主升,補則助其上升之勢,而侮克他髒。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如見肝虛,則用補腎法,滋腎水以生肝木,也就等於補肝。

肺吸之則滿,升之則氣上,所以也不宜用補。肺屬金而脾屬土,土能生金,如欲補肺,可用補脾法以培土生金。但遇肺虛極的特殊情況,也可以酌用補法。心為神明之所出,不宜無故擾動,因而也不宜妄補。如欲補心,須用清補法。此外,大腸不可多補,如欲加強其功能,可用清補法。小腸、膀胱穴也不用補。

又有不宜清的臟腑,清則為洩,不應洩的髒就不能用洩法。如心火盛,不能直接清心穴,有一個穴位叫天河水,善能散熱,清心用推天河水代替,能散熱,能清心火。腎涵先天真水,也不宜清洩,如欲清腎火,則用清小腸、膀胱法以利小便,則腎火即隨之而去。

退熱一般用清法,但熱有虛實,也有虛熱實熱糾結的情況,必須辨明,因此退熱也不是專用清法。純粹實熱,其熱太盛,有一個退大熱的穴位叫六腑,可以採用。如大熱持續不退,必然元氣虛衰,須兼用補元氣的穴位二人上馬,再加上清補脾,甚至用暖穴——外勞宮以補元氣、強體力,再加以六腑等清熱之穴,其熱方退。先天不足的小兒,雖有實熱,清後也須用補,以固其根本。以上是清法、補法的運用原則,仍是根據八綱中的“虛實”兩條大綱而來的。

清法與補法的運用,在辨虛實的同時,也要辨別陰陽。陰陽和虛實原本也是分不開的。陽盛則熱,陰虛亦熱,陽虛則寒,陰盛亦寒。陽盛的熱多為實熱,陰盛的寒虛實兼有。陽虛的寒多為虛寒,陰虛的熱多為虛熱。

這中間就產生了錯綜交互的情況,在治療中取穴也比較複雜。陰盛則寒,一方面用暖穴助熱,應屬補法,一方面又要用清洩法去其寒積,屬於清法。例如其人陰盛,又食冷物而腹痛,先用熱穴外勞宮溫其寒,還要用清脾胃或清大腸法去其有形的寒積。至於陽虛之寒或中無形之寒,那就只用暖穴補之就夠了。陰虛的熱要用補元氣的方法 以治其本,還要用散熱的穴如天河水以治其標,如兼有外感實熱,則偏重清法。還有,新病多實、久病多虛,也須細心診察辨別清楚,而採用適當的治法。

辨別瘟疫熱證的氣血虛實,還要注意時間的陰陽消長。平旦至日中(早六時到十二時)為陽中之陽。如在此時發熱,則為實熱,邪在氣分,當清之;日中至黃昏(午十二時到晚六時),為陽中之陰,如在此時發熱重,為兼有虛熱,須先補後清,因熱已入陰,為抗力不足之故,故須補而兼清。又發熱前半夜輕,後半夜重為陰中之陰;同樣,前半夜重後半夜輕,為陰中之陽,前者較重,後者較輕,皆為邪在陰分之徵,總之,要注意時間之晝夜與上下午、上下半夜,觀察病情的輕重變化,以辨其陰陽虛實,酌定清法、補法的運用。

瘟疫如此,其他病種亦同。如疹主氣分,其病屬陽;疸主血分,其病屬陰,就其病之所屬,再觀察其病之變化,陰陽錯綜的現象也顯示其虛實。

瘡瘍要看症狀,也要從晝夜輕重觀察。夜間痛甚的,色白平塌或紫陷的為陰;日間痛甚,紅腫高大掀痛的為陽。也有兩種情況兼見而屬半陰半陽的。陰者當補,陽者當清,半陰半陽,補而兼清,看陰陽的比例以定其清補的分量,與虛實寒熱仍是相互關聯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