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文/王凱迪

關於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的勝敗之由,歷來史家高論頻出,無論是劉項二人的用人之道、權謀詭詐、還是戰術水平,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而我們今天要談論的主要是雙方在戰爭中地緣決斷高下。

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01、關中的歸屬

劉邦作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將領,本來應該以關中王自屬,而項羽用軍事強勢將劉邦軍隊趕進漢中之後,卻依然放棄了定都關中的建議,反而意圖衣錦還鄉,回到自己的西楚之地建立王霸之業,將關中的帝業交給了秦人的降將。

項羽的這一舉措給了劉邦收復關中的契機,為其暗度陳倉將三秦之地收入囊中埋下了伏筆。劉邦深知關中形勝對於帝王之業的重要性,而項羽在得知劉邦佔領關中後,居然聽信了“漢王失職(未得關中王之位),欲得關中,如約(楚懷王與諸將之約)即止,不敢東”的鬼話,專心攻打齊國,將關中拱手讓人。

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圖/從漢中進入關中

02、成皋相持與楚國情懷

彭城大戰之後,劉邦與項羽雙方對峙於滎陽、成皋一線,此時的劉邦初經大敗,勢力遠遠弱於項羽,為了持久防禦,漢軍不得不集中主力進行關口防禦。然而,此時的項羽仍然立足與楚國本位的狹小戰略格局,優先考慮楚地的安危,所以依舊將大量兵力用於絞殺與楚地接壤的齊國田氏兄弟、豫東魯西的彭越勢力,從而不能徹底放手擊敗正面的劉邦主力部隊,導致楚國軍隊在長時期的戰鬥中兵鋒日喪。

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圖/楚漢相爭之地

03、南方與北方的戰略短視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回到關中,重新徵集兵力,本打算全軍出函谷關,與項羽爭奪滎陽地區,後採納袁生的建議,出武關,調動項羽南下,減輕滎陽、成皋一線漢軍的壓力。項羽果然率主力南下尋戰。

這表明項羽並沒有充分利用劉邦入關的武關作為偷襲劉邦的重要路線,而是本著春秋時期的“貴族”戰法,希望以堂堂正正的大規模主力會戰徹底消滅劉邦軍隊,而不屑於用詭詐之術來獲取勝利。這反倒導致了項羽主力軍隊被迫面臨片面尋戰的戰略格局,被劉邦軍隊來回引誘調遣。

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造成項羽失敗的事件是河北之地的全面喪失。在項羽的楚國本位體系中,北方的燕、趙、魏三國之地(黃河以北的河北與山西)都是聽話的小弟,而非真正的楚國之地。因此,當劉邦與項羽兩軍在黃河南岸大打出手時,北方被項羽分封的諸侯竟然作壁上觀,沒有有效發揮對劉邦的鉗制作用。

反倒是劉邦派遣韓信從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入河東,先收河東與晉陽之地,又在井陘之戰中擊破20萬趙軍,順利從太行山推進到河北平原,席捲燕趙,又下齊魯,在北方從逆時針方向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大包圍,最終迫使項羽退兵東歸。

楚漢戰爭之中項羽如何在地緣戰略上一敗塗地?

項羽與劉邦的最大差距就在於,雙方雖然都是楚人,但是以劉邦為代表的庶民集團在征戰中逐漸成為了追求天下權力的流浪戰爭集團,而項羽為代表的楚國貴族集團則侷限於楚國本位的地緣戰略思考之中,不同層次的戰略定位與考量,最終決定了戰爭的最後勝負。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2.史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