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有洲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是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李清照寫的詩《夏日絕句》,這樣一首慷慨雄健、擲地有聲、流傳千古的文藝佳作,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的無限追思和惋惜之情。英雄遭遇末路,曾經有無數可能去描繪的歷史大劇,就此戛然而止,煙消雲散,留給後世人的既有無限的感喟和憂傷,又有蕩氣迴腸的雄奇和悲壯。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時間再次回到公元前202年,楚漢之間的最後一場戰略大決戰,在垓下發生了。此時,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而漢軍又層層包圍上來,並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垓下歌》也是項王一生唯一的一件文藝作品);美人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楚漢春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隨後,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裡,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28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卻有數千人。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當項羽領28騎人馬從東城一路敗退,至和縣長江邊上之烏江岸邊時,恰遇烏江亭長,亭長告訴項王說,大王快快上我的小船,江東雖然地小,但人口、土地仍然足夠,仍可以從頭再來。漢軍馬上就要追來了,現在只有我有船可渡,還不快走。聽罷亭長之言,本來準備渡江的項王頓時安靜下來,面露慚愧之色。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全部封侯。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寶馬送亭長,頭顱送故人。項王連死亡都這麼慷慨瀟灑,悲壯無二。以致太史公按帝王《本紀》的規格在《史記》中記述他的一生。自此,歷史4年有餘的楚漢戰爭就此落下了帷幕,原本強勢的一方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縱觀項王兵敗垓下,本來他也願意東渡過江,以圖東山再起,但為什麼他最後又放棄了呢?各代學人多有解釋,但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思考:

——項王有“命由天定”的宿命論。垓下之圍發生後,項王最後發出,“時不利於兮……”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自己說,一生身經70餘戰,從未失敗。太史公評價說,經過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軍隊滅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項羽制定,號稱為“霸王”,在近古以來也是未曾有過的。等到項羽離開關中而懷思楚地,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又怨恨王侯們背叛自己,這樣想成就大事就難了。他自己憑藉著功勞而驕矜,按照他個人的想法辦事而不師法古代,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服來治理天下。五年後最終使他的國家滅亡了,身死東城,仍然不能覺悟不能自責,這實在是極大的失誤。他卻用“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失造成的作為藉口”,難道這不是非常荒謬的嗎?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項王確實無顏見江東父老。面對烏江亭長的好意規勸,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兵共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不獨愧於心乎?”項王出身貴族,世代豪門,志向遠大,武藝高強,年少成名,在江東影響很大。江東乃富饒之地,文風昌盛,崇尚威武不屈,珍視名節操守,恥於忍辱偷生,贏要贏得光彩,輸要輸得坦然。項王的一生,沒有做過陰暗、苟且、偷盜之事,光明正大,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最終慷慨赴死,以謝故土父老。“鴻門宴”上不聽亞父范增之言,放走漢王劉邦,終致大患,就是明證。

晚唐詩人杜牧,途經據傳是項王兵敗後自覺愧對江東父兄而自刎的烏江邊,對其做法頗感不以為然,也寫下一首《題烏江亭》供世人憑弔:“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王認定江東故地已盡被攻佔。垓下之圍之前,漢軍的灌嬰帶兵攻佔了彭城,而且還攻下了楚國的許多地區。淮南王英布也進入了九江地區,之後和灌嬰會合一起進攻城父。同時,劉邦從固陵向東進軍,形勢對項羽非常不利,項羽只能被迫向東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這時項羽大約還剩下十萬兵馬,而韓信、彭越、英布,加上漢王的兵馬,匯合之後已經超過了六十萬。垓下之戰,項王以十萬對六十萬,確實輸在兵力不濟。由於信息不對稱,此時他認為,江東之地肯定已不復存在。其實,西楚國共有9郡,他兵敗垓下時,江東仍有5 郡在手,人口、土地、物產皆豐,還有天險長江阻隔,完全有能力重整旗鼓,再圖長遠,完全沒有必要自殺。但歷史不能假設,烏江自刎也成就了英雄霸王的蓋世悲情。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項王有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之性格。河南大學教授王立平總結項王失敗的根源是“四失”,即失察、失人、失態、失信。如,謀略大師陳平,千年戰神韓信,原都是項王麾下,但他眼不識珠,不能人盡其才,讓許多天才、大才出走,並匯聚到劉邦的陣營施展報負,最後就連最忠誠、最具謀略、最讓漢王膽寒的亞父范增也不能信任,並負氣出走,客死彭城,以致項王身邊最後競無人可用,成為孤家寡人。一生盲目過度的自信導致自負,再致剛愎自用,獨斷專行,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在豪氣和俠義的另一面,項王也展示了他柔情的一面,至今似乎還能聽見項羽蒼涼的唱道:“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無處安放的美人虞姬,成了壓垮項王的最後一根稻草。有可能,錯就錯在他不應該生在那個亂世。


厚重巢湖: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學者蒙曼說:項羽敗退烏江,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仍放棄再過江東,他的驕傲、自負、多情,使他最終敗給劉邦;劉邦收穫了江山,項羽收穫了審美。 (作者系巢湖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安徽省作協會員)

最憶是巢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