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一、項羽的翻盤希望

這是一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問題。那就是楚漢以鴻溝中分天下後,項羽並沒有向東方的大本營彭城退軍,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此舉導致本來還能與劉邦抗衡的項羽在短短2個多月內迅速敗亡。這是怎麼回事?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在彭城方向雖有漢軍灌嬰部的精銳騎兵活動,此前灌嬰趁項羽在成皋一線與劉邦相持,率騎兵在項羽後方大肆破壞,甚至一路打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後來反過頭再渡淮河,擊敗了項羽派出的援軍項聲、薛公、郯公等部後,已經對現在江蘇境內的淮北一線形成較大威脅。但此時議和已成,項羽主力返回,就算灌嬰不聽命,這支遊軍也絕不是項羽的對手。

那麼為什麼項羽不回自己的都城彭城呢?要知道他當年執意定都彭城可是被人嘲笑,甚至殺掉嘲笑之人以洩憤的。

這就得看項羽的撤退路線是怎麼走的。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項羽的撤退路線是沿著鴻溝往東南而下,順著鴻溝就是是潁水,沿著潁水到達淮河入口正是楚國舊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而穎水的東邊則是渦水,順渦水東南下入淮處乃是鍾離(今安徽鳳陽臨淮關)。壽春是淮河西端最重要的戰略支點,潁水和淮河在此交匯,這是由北向南進攻最主要的一條通路之一。古人稱壽春“控扼淮穎,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 鍾離則是淮河中段最重要的戰略支點,許、洛對南用兵常從渦水而下,而鍾離正當其要衝。

而且淮南之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於屯耕,昔年又曾是楚國國都所在地,地利出產足以為與劉邦再次爭雄的資本。

從這個角度觀察,項羽的意圖就非常明顯了。

項羽之武勇冠絕天下,其指揮用兵無論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均非其對手。然而楚漢相爭了4年,項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地盤卻越打越小,軍隊越打越少。除開其他原因,在軍事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多線作戰無法兼顧,而都城彭城又前置,後勤補給屢遭威脅。

這就充分說明項羽總結了這幾年與劉邦征戰的經驗教訓,決定放棄地形不利的彭城大本營,轉為經略淮南,以此為後方基地,以避免重蹈多線作戰的覆轍。

此時壽春由項羽的大司馬周殷鎮守,一旦項羽到達此地,東向據鍾離、盱眙即可以重振旗鼓,以淮南為主要基地,沿淮河一線形成堅固防禦,以彭城為前出基地再圖爭雄。

這正是後世江淮防線對抗北方王朝以及進圖北伐的基本戰略。所以只要項羽到達壽春,就意味著他開始糾正自己之前的戰略錯誤。

項羽,不世出之人傑也。一旦他開始糾錯,那楚漢之間的戰爭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二、劉邦的戰役佈勢

公元前203年9月,楚漢之間的戰爭打到了最後一年,西楚霸王項羽已陷入全局被動之中,於是項羽罕見的主動提出議和。佔據大好局面的劉邦卻出人意料的答應了項羽的請求,楚漢以鴻溝中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約定達成後,項羽引兵向東南方向撤退。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然而劉邦在向西撤退途中,張良和陳平卻提意見了:“天下大半已歸屬於漢,楚軍兵疲食盡,這個時候放虎歸山、縱敵不擊,會養虎遺患。”劉邦此人本無信用可言,聽了張良、陳平的計策後當即背信棄義率軍返身追擊項羽,決定趁項羽剛達成和議之機麻痺大意,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當劉邦轉入追擊後,其先鋒樊噲部首先在陽夏(今河南太康)大敗項羽軍斷後的周將軍,生俘4000人。此戰雖勝劉邦卻發現問題來了,項羽居然沒回彭城而是往東南方向的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撤退。從項羽的撤退動向上,劉邦就要進行研判了,項羽到底是要順穎水去壽春還是沿渦水去鍾離?從這兩個支點來看,項羽去壽春的可能更大,壽春位居上游,一旦有失,鍾離也自難保;更何況順穎水而下,路途更近。於是劉邦派人呼叫在齊地的韓信和樑地的彭越前來會師。(注:我們看史籍的記載可以發現這點是很有意思的,劉邦剛開始追擊項羽的時候沒有呼叫韓信、彭越,這是因為那時判斷項羽往彭城去,這是個死地,那劉邦自己正好和灌嬰形成前後夾擊。後來發現項羽是往壽春去,作戰的性質一下子就改變了,本來項羽要是在彭城,劉邦可以採取奪取空間形成壓迫的戰法。可現在是往壽春去,這就要求劉邦必須在半路截擊全殲項羽,不能讓他跳出去,這就必須把韓信、彭越喊來。)

然而韓信和彭越兩軍卻未按期會合。公元前202年10月,項羽在固陵反擊,沒有任何意外,劉邦又吃了敗仗。劉邦遂高壘深溝暫取守勢,卻又和項羽保持接觸。注:此處科普一下,秦歷每年的10月為元月,9月為末月,所以公元前203年10月的下一個月是公元前202年10月。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當前的戰場態勢是:

劉邦軍大約20萬,在固陵堅壁自保;項羽軍十幾萬,在固陵東南陳縣(今河南淮陽)與劉邦對峙。

韓信部30萬在齊地、彭越部數萬在樑地觀望;灌嬰部數萬精騎連續攻破下邳、彭城、沛縣、譙縣後正向劉邦靠攏。

在戰場上的劉邦的“軍形”是防禦,但是劉邦卻是主動進攻方,為什麼採取防禦態勢?答案僅僅是打不過嗎?非也。早在曹操潼關之戰我就講過,進攻方可以採取防禦態勢來達成進攻的目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掌握主動權。現在劉邦是進攻方,採取守勢的目的並不是單純防禦而是伺機而動。

在劉邦重兵集團與項羽保持接觸的情況下,由於項羽兵力的劣勢,他是不敢輕易組織敵前撤退。敵前撤退,是戰爭中技術難度最大的行動,在運動中只要稍有作戰不利就會演變為全軍潰散。所以以項羽之能也不敢輕易行險。這就造成一個後果,採取守勢的劉邦不主動進攻反而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項羽被定在陳縣。

這就是劉邦想要看到的局面,趁項羽師老兵疲將其消滅在陳縣,不能讓項羽退守壽春。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劉邦的作戰方案是:

1、自己仍然親自率領主力在固陵、陳縣一帶纏住項羽,讓其不得機動;

2、將韓信、彭越封為齊王和樑王,使他們得到封賞後不再觀望,率兵出戰。這樣彭越就從北、韓信從東、灌嬰在東北、劉邦本人在西北四個方向包圍項羽(西是鴻溝)。

3、命劉賈率一支別軍渡過淮河直取壽春,並勸降楚九江郡守將大司馬周殷(壽春即九江郡郡治),隨後與英布會合後向北急進至城父(今安徽渦陽西北),切斷項羽南下退路,形成四面合圍。

一旦劉邦完成兵力調動,陳縣就將是項羽的死地。《孫子兵法》中一直講到形和勢,這是《孫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以上劉邦的行動也正是對“形”和“勢”的詮釋,劉邦用防禦的“軍形”換來了對項羽四面包圍的戰役佈勢。

寫到這裡再次強調一下,已經說過很多次了,重兵集團能夠給對手施加壓力,分部隊才會獲得行動自由。所以在官渡之戰前沮授、田豐的主意無可取之處就是這個原因,按照他們的主意,袁紹的主力大軍無法給曹操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精騎騷擾就是肉包子打狗。主力聲東,別軍方能擊西,這正是兵家不傳之祕。劉邦能打敗項羽,這一手他玩得非常溜。最後這一仗,劉邦再次用這一招完成了戰役佈勢。

三、英雄末路

對戰場局勢的判斷,項羽並不弱於劉邦,甚至更強於劉邦。但是他不敢輕易移動,像他這種缺乏軍糧又在撤退的軍隊,既不能原地相持又更怕在機動中被襲擊。

但是壽春的周殷背叛的消息傳來後,項羽明白自己到了生死關頭了。於是忠心耿耿的大將鍾離眜被留下來斷後,項羽率全軍趁劉賈、英布軍尚未合圍之際沿渦水向鍾離方向退去,項羽意圖退至鍾離渡淮,然後再向江東方向撤去。這是他最後一條路了。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在鍾離眜和陳縣縣令利幾的掩護下,項羽跳出劉邦尚未成型的包圍圈。

雖然項羽以棄子的方式贏得這一局鬥智鬥勇,但是劉邦不會罷休,這樣漫長的一條撤退道路,終究還是會追上的。而且一路上是不可能脫離接觸的,會有不斷的小型阻擊戰鬥和襲擊戰鬥發生。更重要的是項羽本無退軍江東的計劃,哪來船隻渡10萬大軍過長江,就算能到長江邊也不過是進入一背水死地而已。實際上要退到鍾離都已經很難了,周殷的背叛使得項羽即使退到鍾離處淮河北岸大軍也無船渡江,一樣要面臨背水作戰的問題。項羽雖然跳出陳縣包圍圈,走的依然是一條黃泉之路罷了,一切已全在劉邦掌握之中。

公元前202年12月,項羽再次在垓下被劉邦追及。項羽被迫在此地與劉邦進行最後決戰。

由於西漢王朝對項羽印記有意識的銷燬,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項羽的排兵佈陣情況。但劉邦這邊卻排出一個很有意思的陣型。

一般認為劉邦參戰兵力大約40萬(項羽為10萬),劉邦此時追擊項羽的兵力大約60萬,其餘兵力因散在四方包圍,所以未參加會戰。

劉邦的部署為: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以韓信部30萬人為先鋒;

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中軍,周勃、陳武為後軍。這四軍具體兵力不詳,每軍當在2到3萬。

這個陣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前軍韓信部與其他四軍兵力相差極大。這就說明韓信部前軍是作戰主力,劉邦中軍的任務其實就是保護劉邦,周勃、陳武后軍的作用就是在作戰失敗時投入戰鬥掩護撤退;孔熙和陳賀的左右兩翼將作為奇兵,他們這兩軍的部署就會很有講究,從韓信部前軍兵力高達30萬來看,左右兩軍很可能躲藏在韓信張出的兩翼之後以掩護他們的存在,執行的作戰任務將是側擊,因此兵力構成當為騎兵。而用韓信部30萬人為前軍的用意也非常明顯,漢軍全軍上下都忌憚項羽超人的戰鬥力,所以先鋒前軍要加大縱深,以頂住項羽軍的衝擊。

這是劉邦指揮生涯中極為光輝的一戰。戰鬥的進程基本在劉邦的設想之中,韓信部雖有30萬眾,依然頂不住10萬項羽軍的攻擊,交戰敗北。這時劉邦佈置的左右兩軍發揮了關鍵作用,兩支騎兵部隊原本利用步兵軍陣的掩護以隱蔽自己的存在,這時突然上馬從左右對項羽軍肋部發起奇襲。遭到打擊的項羽軍被迫後撤,於是韓信部返身再戰,遭到三面夾擊的項羽軍頂不住了,戰敗逃回。劉邦終於平生第一次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而垓下一戰也斷絕了項羽最後的希望。雖然劉邦是憑藉自己手上的兵力優勢擊敗項羽,但是這真心不容易了。項羽所部戰鬥力之強悍古今罕見,一生縱橫七十餘戰,也就是在這人疲馬乏、缺水少糧、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敗了一次。劉邦能在野戰獲勝已是殊榮。

四、評析

垓下之戰前,項羽其實並未到窮途末路的地步,不但尚有一戰之力,而且局勢非常微妙,如果項羽脫困進入壽春,楚漢之爭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但是劉邦準確判斷出了眼前的形勢,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關鍵有四點:

1、固陵一戰失利後,劉邦不打退堂鼓,而是就地轉入防禦,堅決用自己的重兵集團咬住項羽。

2、用張良的計策,不惜裂土封王,讓韓信和彭越積極參與到最後決戰中,形成了對項羽的絕對優勢。

3、看準項羽必定選擇往壽春撤退這一點,派出劉賈搶先攻佔壽春,從而可以會合英布引兵北上,徹底切斷項羽退路。

4、在最後決戰中,把重兵集團全部放在韓信先鋒前軍,不惜削弱自己中軍和後軍。劉邦料準了韓信也不是項羽對手,但是用一個超大的縱深讓項羽無力做到突貫,韓信雖然敗,但只要縱深項羽穿不透,左右翼的奇兵就可以發動來翻盤。


此乃兵家不傳之祕: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


因為項羽、韓信的存在,劉邦指揮作戰的能力向來被人大大低估。此役從固陵到陳下到垓下整個階段的指揮來看,劉邦深通兵法、佈局巧妙、指揮若定,是個極高明的將才。

實際上劉邦被人低估只是因為和項羽作戰屢戰屢敗的原因,劉邦打不過項羽很正常,那個年代兩軍交戰沒人是項羽的對手。實際上劉邦的軍事才幹在韓信之上,我曉得的,肯定很多人不服,這篇文章並不能完全展現劉邦的軍事才幹,但接下來和韓信對比那就淋漓盡致了,下篇文章再說唄。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