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從“德壽立仁義”到“德壽寶文明”

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張文順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從“德壽立仁義”到“德壽寶文明”

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張文順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德壽寶文明”都是哪些人?

德即所謂的“相聲八德”,裕德隆、李德楊、馬德祿這些人,都在德字。

壽字輩就是八德的下一輩了,比如馬德祿的兒子,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先生,就是壽字輩。還有相聲大王張壽臣,老郭爺郭榮起,這都是壽字的名演員。

壽往後是寶字,這是相聲的黃金時代,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都是寶字輩的名演員。少馬爺馬志明也是寶字輩,不過他的年齡要比這幾位小得多。父親馬三立也比壽字輩的小得多。所以少馬爺不收徒弟,收徒弟就是給人找大輩。

文字輩也有不少好角,馬季、侯耀文、李伯祥、高英培,這都是文字輩的,還有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張文順,都是文字輩的。不過到了文字輩,由於年代來到了新中國,很多演員都沒有在名字中加入文字,比如文字輩門長趙心敏等等。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從“德壽立仁義”到“德壽寶文明”

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張文順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德壽寶文明”都是哪些人?

德即所謂的“相聲八德”,裕德隆、李德楊、馬德祿這些人,都在德字。

壽字輩就是八德的下一輩了,比如馬德祿的兒子,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先生,就是壽字輩。還有相聲大王張壽臣,老郭爺郭榮起,這都是壽字的名演員。

壽往後是寶字,這是相聲的黃金時代,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都是寶字輩的名演員。少馬爺馬志明也是寶字輩,不過他的年齡要比這幾位小得多。父親馬三立也比壽字輩的小得多。所以少馬爺不收徒弟,收徒弟就是給人找大輩。

文字輩也有不少好角,馬季、侯耀文、李伯祥、高英培,這都是文字輩的,還有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張文順,都是文字輩的。不過到了文字輩,由於年代來到了新中國,很多演員都沒有在名字中加入文字,比如文字輩門長趙心敏等等。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明字輩,目前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是明字,比如郭德綱、于謙、高峰等人。再後面這玩意兒就沒有了,德雲社那個雲鶴九霄,龍騰萬里,是當時張文順先生留下來的,這是德雲社自己搞的一套,叫科名了,類似於以前梨園行的富連成科班,“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只代表你是哪一科畢業的,並無輩分含義。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從“德壽立仁義”到“德壽寶文明”

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張文順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德壽寶文明”都是哪些人?

德即所謂的“相聲八德”,裕德隆、李德楊、馬德祿這些人,都在德字。

壽字輩就是八德的下一輩了,比如馬德祿的兒子,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先生,就是壽字輩。還有相聲大王張壽臣,老郭爺郭榮起,這都是壽字的名演員。

壽往後是寶字,這是相聲的黃金時代,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都是寶字輩的名演員。少馬爺馬志明也是寶字輩,不過他的年齡要比這幾位小得多。父親馬三立也比壽字輩的小得多。所以少馬爺不收徒弟,收徒弟就是給人找大輩。

文字輩也有不少好角,馬季、侯耀文、李伯祥、高英培,這都是文字輩的,還有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張文順,都是文字輩的。不過到了文字輩,由於年代來到了新中國,很多演員都沒有在名字中加入文字,比如文字輩門長趙心敏等等。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明字輩,目前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是明字,比如郭德綱、于謙、高峰等人。再後面這玩意兒就沒有了,德雲社那個雲鶴九霄,龍騰萬里,是當時張文順先生留下來的,這是德雲社自己搞的一套,叫科名了,類似於以前梨園行的富連成科班,“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只代表你是哪一科畢業的,並無輩分含義。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還在世的誰輩分大?

目前在世的相聲演員中,輩分最大的應屬馬志明、楊少華、常寶慶、常寶丰等,都屬於第五代。也就是“寶”字輩,就是觀眾最耳熟的大師侯寶林那一輩。

"

“德壽寶文明”,這是近百年來相聲演員輩分的代號。並不是非得在名字中加進這個字才算門裡。相聲的輩分代表著“一代”,壽字輩就必須稱德字輩為師叔,且不論年齡只認輩分。這裡頭能說的東西特別多,限於篇幅,今天只略談幾點,首先聲明,相聲演員輩分這個事情本來就錯綜複雜,而且很多爭議頗大,本人只是作者個人的一點理解,不喜勿噴。

相聲的祖宗傳承

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相聲門的祖師爺則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臣,而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遺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無法細細考證,但是唐明皇喜愛戲曲是真事,他也曾譜過戲曲《霓裳羽衣曲》。因為傳聞唐明皇愛扮丑角,所以在舊年間丑角藝人在戲班裡面的地位特別高。戲班裡面有裝演出衣服的箱子,其中有一個箱子裝著的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黃蟒、鳳冠、九龍冠等砌末,這個箱子除了丑角藝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坐,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而且在祭拜祖師爺的時候,也只有丑角藝人不用跪下。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東方朔是因為用語言幽默滑稽的法子來給漢武帝勸諫,所以才被相聲藝人奉為祖師爺,在早年間有給相聲藝人送帳子(送錦旗)表彰都會寫“曼倩遺風”或“曼倩在世”,張學良就曾經手書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送給張壽臣老先生。

從“德壽立仁義”到“德壽寶文明”

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張文順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德壽寶文明”都是哪些人?

德即所謂的“相聲八德”,裕德隆、李德楊、馬德祿這些人,都在德字。

壽字輩就是八德的下一輩了,比如馬德祿的兒子,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先生,就是壽字輩。還有相聲大王張壽臣,老郭爺郭榮起,這都是壽字的名演員。

壽往後是寶字,這是相聲的黃金時代,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都是寶字輩的名演員。少馬爺馬志明也是寶字輩,不過他的年齡要比這幾位小得多。父親馬三立也比壽字輩的小得多。所以少馬爺不收徒弟,收徒弟就是給人找大輩。

文字輩也有不少好角,馬季、侯耀文、李伯祥、高英培,這都是文字輩的,還有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張文順,都是文字輩的。不過到了文字輩,由於年代來到了新中國,很多演員都沒有在名字中加入文字,比如文字輩門長趙心敏等等。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明字輩,目前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是明字,比如郭德綱、于謙、高峰等人。再後面這玩意兒就沒有了,德雲社那個雲鶴九霄,龍騰萬里,是當時張文順先生留下來的,這是德雲社自己搞的一套,叫科名了,類似於以前梨園行的富連成科班,“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只代表你是哪一科畢業的,並無輩分含義。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還在世的誰輩分大?

目前在世的相聲演員中,輩分最大的應屬馬志明、楊少華、常寶慶、常寶丰等,都屬於第五代。也就是“寶”字輩,就是觀眾最耳熟的大師侯寶林那一輩。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的輩分

其中個人最喜歡,也覺得功底最深,威望最足的是少馬爺馬志明。

馬志明,馬三立的長子,人稱“少馬爺”,是馬家唯一的相聲傳人。因為馬三立的輩分,馬志明人小輩大,學藝時已沒有可拜的在世師父了,所以被侯寶林收為了代拉師弟,算是入了朱闊泉的門下。但他深得的仍是“馬氏相聲”真髓,風格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葷不鹹,又學習了侯寶林的“帥”,可以說颱風極佳。不同於父親馬三立從不開唱,馬志明少時學戲,因此柳活使得也好。而且戲曲的基本功,讓他在相聲舞臺上也能施展出許多不凡身手,可謂文武全才。少馬爺最出名的傳統活就是《大保鏢》,相聲界一直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可見其難度。新相聲也有很多知名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糾紛》《夜來麻將聲》,津味兒與諷刺性皆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