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提到香港,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讓人望而生怯的房價。可以說,香港是一座被房地產高度綁架的城市。

“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1969年,香港政府開始實施為期十年的建屋計劃,做到居者有其屋。從此,房地產開始走入香港經濟。人口持續增長、土地供給過少、金融環境寬鬆以及香港政府政策推動的大環境下,香港房價在波動中大幅上漲,房地產經濟如火如荼。香港也因此連續九年穩居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被納入“極度負擔不起”之列。

房地產逐漸佔據香港地區經濟極大一部分體量。數據顯示,房地產行業本身佔香港GDP的比重大約只有5%,而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投資與消費,比重一度超過30%。

2006年以來保持在20%-25%區間,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相關投資佔比一度高達近50%,近年來維持在40%左右。

由於香港政府收入嚴重依賴土地交易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導致2016年佔比達到32%。其中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收入22%,持有環節稅收約佔5%,交易環節印花稅佔3%。

金融業和房地產是當前香港經濟的頂樑柱。同時金融業又高度捆綁於房地產行業,數據顯示,與地產有關的貸款將近40%。更不用說香港四大富豪: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皆是靠地產發家的。

由此可見,香港經濟與房地產息息相關。

1

論樓價的瘋狂程度,香港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香港房屋均價大概在22-30萬一平米,常年位居全球房價最昂貴的城市之首。美國機構Demographia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顯示,香港憑藉高達20.9的房價收入比,再次蟬聯全球最貴。

簡單來說,一個普通的香港家庭,如果想買房,在0存款的情況下,起碼不吃不喝不納稅21年,才有可能實現。

(1)香港的居高不下的房價,最主要是因為人口劇增,從而產生了巨大的住房需求。

二戰結束之後,香港大約半個世紀都處於人口增長期,從最初的60萬增長到600多萬!數目龐大的剛需購房者成為推高香港房價、拉動香港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2)港政府的“緊縮”土地供應政策下,產生的供需矛盾。

由於香港土地所有權歸政府所有,出於保護生態、維持樓市發展等方面的考慮,香港政府土地處於長期供給不足的狀態。於是在1985年,香港實施了土地限售計劃,強制規定每年土地供應只限50公頃(含住宅、工業等多種用途),後來在2004-2010年,採用了勾地方式來減少土地出讓。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總面積約為1100平方公里,但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只有不到30%,許多農地和郊野都受到政府保護不予開發。有限的土地供給無法長期滿足居民對商品住宅的需求,目前香港人均住宅用地僅10餘平米。

“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香港實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利率也跟隨美國方面長期處於低息環境,而且香港銀行業對於住房按揭貸款的審查標準也一度十分放鬆,低廉的融資成本刺激本地居民加槓桿購房,也吸引大量外資持續流入,助長了房價上漲。

因此除上述原因外,投機因素也是香港地產泡沫的重要推手之一。

2

一、香港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依賴房地產

房地產相關收入,一直是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香港土地供應一直嚴重不足,因此香港政府能夠通過出讓空地來獲得很大一部分收入。這是我們常說的“土地政策”,也是香港地產和經濟最典型的特徵之一:香港政府通過將其擁有的土地賣給開發商,獲得收入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財政支出。

過去二三十年,地價收入佔比也長期佔香港政府財政收入約20%的水平,最高峰時還一度達到36%。最新發布的預算案顯示,香港政府預計地價收入佔政府預算總收入的23%。

除土地出讓外,香港政府還直接或間接地向土地、房屋徵收多種稅項,包括從價印花稅、買家印花稅、額外印花稅、租約印花稅、物業稅、土地租金、差餉、去年六月起推出的空置稅等與居民相關的;還有其他和地產開發商相關的溢利稅、利息率等。

近年來,房地產持有環節的差餉稅佔財政收入的比重穩定在4%左右,物業稅維持在1%左右,土地年租大約2%,房地產交易環節的印花稅一般佔財政收入的3%左右。

“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二、香港地產業與金融相互依存、相互推動

與房地產相關的上下游產業規模十分龐大,包括鋼鐵、建材、化工、機械、銀行、物業、裝修、家電等,幾乎觸及經濟的方方面面。而且香港房地產深度捆綁金融銀行業,所以上述行業正式帶動香港經濟的支柱。

對於開發商而言,沒有正式預售、得到回款之前,土拍拿地、開工建設都會涉及到鉅額貸款;對於居民而言,購房也會普遍借貸房款總額的50-60%,所以說房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香港金融機構針對房地產及其相關的建築業的信貸規模(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和居民住宅按揭)佔比非常高,幾乎穩定在30%以上,最高峰甚至超50%。

換個角度來看,金融業的擴張也推動了地產業的發展。地產業初期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寬鬆的金融環境允許地產開發商以極低的成本投。靈活多樣的按揭業務也使居民得以加槓桿購房。

金融業與地產業這兩大香港經濟支柱間相輔相成。從企業盈利的角度,金融業和地產業遙遙領先,海通證券2016年統計各行業歸屬普通股東淨利潤總和佔比發現,金融行業遙居首位,佔比高達62%,房地產行業排第二、佔比10%。

“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第三、港股市場表現與房地產行業密切相關

近三十多年來,香港的地產業和金融業佔股市總市值不斷上升。2016年港股恆生指數中佔比前二名就是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分別為47%和15%,相當於兩者共計佔了港股總市值的六成。

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呈現“榮辱與共”的現象。在2015-2016年上次香港房價下跌期間,恆生指數下跌了約10%。其後香港房地產市場逐漸復甦,房屋價值在2018年中創下紀錄新高,恆生指數大漲約40%。

3

從1980年開始,金融膨脹與地產狂潮,逐步把香港經濟推向了一個由地產和金融部門支撐起來的結構中。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經濟結構過於依賴地產的代價就是:幾次香港樓市的牛熊輪迴中,下跌的房價也成為香港經濟快速下滑甚至衰退的最大幕後黑手。

“畸形”地產金融結構下,香港社會如何決裂與更新?

比如到了1997年,高房價助推起來的經濟高增長的表象都成了泡沫。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東南亞各國陸續爆發,香港自然也受到牽連。港元匯率和港股承壓暴跌,引發了香港市場利率上升、銀行信貸萎縮、失業增加等問題。

由於前期房價上漲過快,危機爆發後資金成本上升、居民支付能力減弱,多重因素下,房價失去了有力的支撐。自1997年10月開始,香港樓市便出現了“跳水式”的量價齊跌,成交量也大幅萎縮55%,房屋空置率巨幅上升。

房價暴跌導致社會財富大量萎縮。1997年-2002年,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更是部分家庭所持房屋變成“負資產”。同時香港失業率也大幅上升。

房地產低迷拖累消費需求,進而導致物價持續下跌,造成香港持續通縮。2001-2002財政年度的赤字更大幅上升至656億港元的歷史紀錄。隨著房價下跌,個人和企業的抵押物資產大幅縮水、負資產造成抵押房屋貶值及房貸者的還貸能力降低,令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和按揭拖欠比率迅速上升。

4

1997年開始的這場金融危機,其實也為改變香港這種“畸型”的地產金融結構提供了良好的變革機會。不過,房地產幾乎捆綁了香港經濟整體,以致香港政府並未把握這次機會實施改革。

一方面,香港政府持續縮減土地供應。1998年6月,香港政府宣佈六個月內暫停賣地,還引入了“勾地機制”,政府在土地拍賣競標前要求發展商報出最低價。這種“勾地機制”限制了土地供應,抬高了地價。直到2013年才被正式取消,以增加土地供應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還調整了地產監管政策。港府放鬆了此前一度嚴加管束的“炒樓花”行為,並對房地產交易的相關契稅進行減免。此外,特區政府還將“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居屋交易限制放寬,甚至針對購房者推出了有優惠性的無息及低息貸款計劃。

其實,最無奈的是,即使政府試圖打破這種深度捆綁於地產的僵局,香港居民也不會同意的。

1997年,首任特首董建華就職後提出八萬五公屋計劃: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希望通過此舉改變高房價對經濟的壓制,希望全港人都能安居樂業。

然而,計劃剛推行,巨量的供應瞬間摧毀了整個樓市。2003年初,有10萬多房貸者成為負資產者,不少家庭不堪重負,不僅首付的積蓄化為烏有,還倒欠銀行一堆貸款。於是,2003年7月1日香港街頭爆發50萬人大遊行,抗議香港房價下跌,要求港府救市。八萬五公屋計劃就此被擱停。

得益於香港政府一系列託底政策,經歷近五年的蕭條後,香港房地產市場從2003年開始觸底反彈。

5

2003年開始,香港樓市走過15年的牛市,直到2018年再次出現了拐點。

全球貿易戰下,宏觀經濟環境變差、美聯儲加息結束了超低息環境、香港政府推出了空置稅等政策,各種收緊因素之下,香港房地產市場再度面臨下行壓力。

1月31日,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樓市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2月香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為358.4,環比下跌2.39%,跌幅較去年11月的3.16%收窄。隨著香港樓市開始“入冬”,香港政府年度盈餘也隨之大幅下降。2018-2019年度香港特區政府收入的修訂預算為5964億港元,預計年度盈餘為587億港元,較預期低81億港元。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表示:“過去數年,在住宅單位供應偏緊、利率超低及資金流入的疊加因素影響下,樓價已非一般市民所能負擔。”港府對於土地的供應上似乎也有所“鬆口”。2月27日公佈的2019至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則指出,“(香港)房屋土地供應過去數年持續有序地增加,2018年的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達21000夥,為十四年新高。

去年,香港政府還推出空置稅,規定對空置6個月以上、並未作居住或出租用途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徵收大約相等於樓價的5%的空置稅,意在主動對房地產價格施壓。

從過去的歷史可以看出,香港的經濟體量在整個亞洲如同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而這僅僅是依靠房地產以及金融業的高度發展帶來的結果,整個香港被房地產牢牢把控了命脈。

一方面,高房價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瓶頸,中小企業難以謀求發展,創業氛圍稀薄;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口在迅速老化,是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意味著依靠地產的單一經濟結構恐怕很難持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