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1

高陽酒徒酈食其的死總是令人感到扼腕嘆息,也曾看見很多人去痛罵蒯通無恥小人,亂齊之策,害死了酈食其,搞得大將軍韓信也驕傲了。然而,我們換個角度再來看待這次歷史事件,會不會有些新的發現呢?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一家大型上市集團,董事長在每個大區設置一位大區經理,負責總體銷售與推廣。華北大區的經理能力比較強,迅速將河北、河南、山西市場都打通了,正當他正興致勃勃想要去打入山東市場的時候,突然發現,董事長空降了一個高級業務員已經輕輕鬆鬆地把山東市場搞定了。

這時候,如果你是華北大區經理,你會有什麼想法?慶幸公司有這麼好的業務員?還是會有些別樣的想法呢?韓信當時就相當於這個華北大區經理的心情。

2

當初韓信給劉邦獻的計策是“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那麼在酈食其遊說齊國之前,韓信這個戰略任務進行到哪一步了呢?”北舉趙地“是韓信這個王者帶著張耳這個白銀幹掉了陳餘這個黃金完成的,之後,韓信用了李牧之孫李左車的計策勸詳了燕王臧荼,而在酈食其遊說齊國的時候,恰好是韓信要進行戰略任務第三步——“東擊齊”的時候。那麼,如果沒有酈食其這個事兒,韓信會採用一種什麼樣的戰略呢?

打完趙地以後,韓信就向李左車詢問了舉燕、伐齊之策,而李左車給出了策略“偏巧”和酈食其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李左車認為,當時打完趙地的漢軍已經兵困馬乏了,不宜再大規模伐燕,一旦久攻不下,齊國再來夾擊,勝負就難料了。如果佯裝攻擊燕國的樣子,實際上穩定趙國的局勢,展現優勢局,再派善辯之士去勸說燕王,燕王不敢不降。等燕王投降了,再去遊說齊國,齊國自然也很容易就降了。

而在韓信軍隊還沒到平原渡口的時候,那邊酈食其勸降齊國的信息已經傳到了韓信的耳朵裡。是該評價酈食其國士無雙呢?還是應該說李左車神策逆天?

3

原本按照計劃,應該由韓信派人去勸降齊國,現在變成了酈食其,那麼問題就來了。就象蒯通跟韓信說的:“人家酈先生一個讀書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一段激昂慷慨、催人尿下的言論就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我們這累死累活的才打下來趙國五十來座城池,這差距有點大啊。枉你當了好幾年將軍了,到頭來還趕不上一個讀書人。”蒯通就差跟韓信說“我都替你害臊”了。

蒯通這張嘴也是厲害,他只說打下來趙國五十多座城,卻置燕國的地界兒提都不提,更不用說韓信和李左車的原定計策了。唯一的區別就是明明應該是韓信的功勞,現在變成了酈食其的了,韓信和蒯通心裡不服而已。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所以當蒯通跟韓信說:“反正大王也沒有給我們下詔書讓我們撤軍,我們有什麼理由停軍?繼續幹他丫地齊國,就當齊國沒降就好了。”

就這樣,韓信兵進齊國都城,而已經投降的齊國早已放下全部戒備,等韓信都快打到目的地了,齊王才反應過味兒來,酈食其你這個老頭子,壞得很啊,欺負我年紀小啊,趕緊扔開水裡給我煮了。辯才無雙的酈食其就這樣鬱悶地死了。

4

後來的故事,自然是漢軍所向披靡,直搗“黃龍”。平定了齊地以後,韓信一琢磨,當初打完了趙國,我馬上推薦了你劉邦的老上級張耳做了趙王,也算是會做人了吧?現在,齊國打下來了,你就不能封我個假齊王(代理齊王)?於是乎,韓信便一紙書信派使者送去給劉邦。

劉邦一看到這封信,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我明明派我的酒友酈愛卿都已經收降了齊國了,你非得無視我的威望,直接就把齊國給滅了。現在可倒好,我正在滎陽捱揍呢,你不說派兵來救救我,還敢讓我封你做假齊王?豈有此理!“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劉邦當即就想騰身而起,大罵使者。卻不曾想,一下子沒騰起來,難道是我劉邦老了?哦,不,腳疼,兩隻腳一隻比一隻疼,原來是蕭何和張良一邊一個狠狠地踩了他劉邦的腳。劉邦那可是老油條了,當時就明白了,不過做為一個優秀的“演員”,表情都到位了,臺詞也得到位,繼續大罵使者,“豈有此理!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這麼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

就這樣,韓信的這個略顯無理的要求,反而得到了看似更好的結果。不過卻埋下來韓信貶官、身死的伏筆。

5

我們來設想一下,假如說酈食其沒在這個時間段跑去齊國遊說,比如說在韓信打趙國的時候去,或者韓信打齊國久攻不下的時候去,如果酈食其足夠本事的話,還能說服齊王投降,那韓信是斷不敢輕易攻打齊國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酈食其知道這個是最好的時機,哪怕派個使者先去跟韓信知會一聲,瞭解一下韓信的意見,再去勸降,酈食其也不會死。

可事實恰恰是,酈食其在這樣一個不該是他表現的機會,去了一趟齊國,最後落了個被烹殺的結果。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

假如說,酈食其沒去齊國,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他自己自然不會死在齊國了。其次,韓信不管是武力打齊國、還是勸降齊國,他都不會讓劉邦那麼不爽。如果是武力拿下齊國,那麼以韓信的功績,封個齊王,劉邦也不存在覺得有什麼不舒服,至少不會象現在這樣;如果是勸降齊國,那麼齊王田廣還在,韓信自然不會再申請齊王的“指標”,相反會“乖乖地”調兵去“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真正地執行當初所制定的戰略任務。

一個還沒有“吃飽”(封王)的韓信,一個還沒有真正屬於他自己地盤兒的韓信,打項羽更加賣力自不必說,也斷不會有後來和彭越一起放劉邦鴿子的事兒。雖然說不敢保證韓信在戰爭結束以後不會死,但至少對於劉邦而言,韓信此時此刻還是值得信任的。

水言水語

在水一白看來,酈食其遊說齊國、蒯通獻策伐齊、韓信攻齊這三件事,單純從他們的個人角度而言,都沒有什麼問題。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合理的,酈食其想要立功、蒯通為主人謀劃、韓信捨不得到嘴邊的肥肉,都是正常的。

問題就在於,這個事件最後成為了歷史的一個小拐點,讓一代大辯手酈食其被烹殺了,蒯通被釘在了“小人”的恥辱柱上,韓信則一步步邁向死亡。本來按照劇情發展,應該是韓信一個人的表演舞臺,卻因為酈食其“插戲”,變成了“三輸”的結局,豈不悲哀?

當然,肯定會有人認為,你蒯通不獻策,你韓信不去打齊國,不就沒這事兒了?還是那句話,誰的地盤被別人插一腳都不舒服,明明馬上要談下來的客戶,被人搶走,沒人會爽的。僅此而已。

韓信走向死路的轉折點——酈食其遊說齊國,因蒯通之策而被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