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中國電影商業大片在美國本土很難打開市場,反而是一些小成本的文藝片有一些觀眾,帶給人們新鮮感。同時,他也有疑問,中國科幻大片很是鮮見,難道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嗎?一部《西遊記》被拍了不下五六次。各個橋段被拍了又拍,你們拍著不累觀眾看著也累啊。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厭。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儘管中國貴為世界上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產量僅次於美國和印度),但動作片卻幾乎是華語商業片輸出的唯一片種。我們輸出海外最出色的就是武俠片,接受度相比之下好一些,但不能永遠是武俠。

在人們的視野裡,向海外輸出的中國製造大片長期在打武俠牌。由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公佈的“中國電影國際生存狀態”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外國觀眾鮮有接觸中國電影;他們中不少人對中國電影仍停留在“動作片”、“功夫片”的印象中;所熟知的中國演員除李小龍、成龍外,其餘基本“沒聽說”;最喜歡的中國導演除李安、張藝謀等幾位外,其餘都不認識。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現在電影製作和之前追求的也有不同。”電影人吳江認為,十幾、二十年過去了,人們對《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飛鴻》等早期武俠影片還是念念不忘。但現在的武俠大片,“出了影院,就還給影院了,不會再想起,不會再提及。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當年,《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在東南亞乃至全球票房獲得巨大成功。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注重“故事”的打造與修煉。而一個現實是,現在的創作者把大筆的資金花在明星和宣傳上,而對於影響電影質量最重要的劇本花費則相對不足。

2010年翻拍的《倩女幽魂》,下線之後少有人提及,而20年前的張國榮版《倩女幽魂》從製作到音樂,依然是深入人心。觀眾看到的,是不斷的“翻拍”,冷飯炒得很熱,但畢竟是冷飯。武俠古裝片找不到更好的、豐富的、充滿想象力的素材,只能反覆在一個朝代榨取。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中國大片在海外的票房紀錄保持者,仍是十多年前《臥虎藏龍》的北美1.2億美元,第二名是《英雄》5800萬美元,第三名是《霍元甲》2800萬美元。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調查顯示,華語電影在北美的銷售和票房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票房能夠超越100萬美元的幾乎沒有。幾年前《頭文字D》能在海外賣幾百萬美元,後來《投名狀》卻連賣100萬美元都困難,而《刀見笑》以5萬美元創下了華語電影北美髮行的票房新低。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與之相對照的,是美國大片在中國的瘋狂吸金。在北美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激烈的今天,好萊塢已經選擇了以北美票房為基礎、放眼全球的策略。2010年,美國國內票房總收入106億美元,幾乎全部來自美國電影;而中國電影票房收入15億美元,44%來自美國電影。

中國電影為何難出國門

同時,文化差異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要走出去就要期待不同文化人的共同認可。語言的差異就是一個先天性的阻礙,文化差異會造成心理的隔閡。 要拍好電影更應該把錢花在劇本特效上一味地請大牌明星並非可行之道。中國電影的魅力在於它的本質,而不在於名人的魅力。打著某某明星主演的旗號,廣斂眾多粉絲和慕美之人的眼球,其影響力不可小覷。騙得了國民,騙不了世界!”“粗製濫造的東西外國人是不會買賬的”。或者,國內票房只是“看上去很美”,中國電影這襲華美的袍子實際上千瘡百孔,海外市場的慘淡才代表了中國電影的真實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