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簡稱“錫”,古稱新吳、樑溪、金匱,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位於江蘇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央軍委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駐地。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無錫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無錫有黿頭渚、靈山大佛、無錫中視影視基地、梅園、蠡園、惠山古鎮、盪口古鎮、東林書院、崇安寺、南禪寺等景點。

2019年1月25日,無錫市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

歷史建制

江蘇省無錫市簡介

無錫夜景(2)

無錫是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現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武王滅紂,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派王翦駐守無錫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

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為有錫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置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常州府)。

六朝時期,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的江南東道。無錫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溼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佈、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城中金銀、彩帛、菸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

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6.7%。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屬,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併複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建國以後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無錫市區於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城區和1個郊區。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江蘇省無錫市簡介

無錫市市徽

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 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1984年,國務院批准無錫市為首批“較大的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

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郊區旺莊鄉,無錫縣碩放鎮和坊前、新安、梅村3鎮的19個行政村,連同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構成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併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併設立樑溪區;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莊、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

地理位置

位於北緯31°07′至32°02′、東經119°33′至120°38′,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南部。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公里;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境域概況

全市總面積為4626平方公里(市區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6.90%;水面面積為134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0%。

地形地貌

江蘇省無錫市簡介

無錫風景(2)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佈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闢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無錫市地貌雛形,形成於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約1.8億年)的華夏系構造,它使無錫地區褶皺成陸。而燕山運動(距今約1.5億~7000萬年)因強烈的火山活動和新塊褶皺構造的形成,使原來比較穩定的基底又生新復活升高。距今約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它在老構造的基礎上,又加強了東西間褶皺和斷裂,使江陰、宜興一線以東形成了以現代太湖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興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江陰和無錫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氣候環境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季風控制,盛行東南風,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受大陸盛行的冬季季風控制,大多吹偏北風;春、秋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天氣多變,秋季秋高氣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統計資料)平均氣溫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時數1924.3小時,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熱是7月,最冷為1月。常見的氣象災害有颱風、暴雨、連陰雨、寒潮、冰雹和大風等。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

水文資源

無錫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條,總長2480公里。市區河道總長150公里,平水期水體容積800萬立方米。太湖為江南水網中心,面積2338.1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44.28億立方米,年平均量約52億立方米。因此,無錫地表水較豐富,外來水源補給充足。市區儲量為6349萬立方米,年補給量為6453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無錫市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以黏土礦、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築石等非金屬礦為主,其次為煤、泥炭等可燃性礦產及礦泉水。黏土礦以陶土為主,已探明工業儲量5000餘萬噸。石灰石估算儲量17億噸。大理石估算儲量5000萬立方米。煤探明工業儲量4000餘萬噸。如同無錫市的名字,無錫沒有錫,因此便有了“無錫錫山山無錫”這句俚語。

植物資源

江蘇省無錫市簡介

各地景點(2)

無錫市除栽培植物外,擁有自然分佈於地區內以及外來歸化的野生維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屬、950種、75變種。佔全國的比例為:植物科數39.94%、屬數15.61%、種數3.5%。植物種類中,草本植物有744種,佔總數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類)有206種,佔總數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鬆、杉,優良用材的樹種有杉木、檫樹、樟樹、紫楠、紅楠、麻櫟、錐慄、榆樹等。藥用植物400多種。

動物資源

無錫市鳥類有170多種;魚類為90多種,太湖中的銀魚,白魚,長江中的刀魚、鰣魚、河豚是名貴魚類;獸類有30多種,主要有華南兔、穿山甲、黃鼬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