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武松 柴進 宋江 水滸傳 明朝 蘇州 金聖嘆 小說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9-08-30
"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天性淳樸:虎落平陽被犬欺

都頭第一次出場時的身份地位,與政府的公職人員毫不沾邊,只是個落魄流浪青年。他被柴進收留一年有餘,經常吃醉了酒,在莊裡無所事事,心情煩悶之際。書上寫的,他初來投奔柴進,柴大官人對他招待的一般無二,因為性格原因,與莊客們相處的不好,莊客們瞧不上他,經常去柴大官人面前告狀,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柴大官人也不再重視武松。

武松首次與宋江相遇,也是在柴進的府上。書中寫到,"(宋江)轉出廊下來,跐了火杴柄,引得那漢焦躁,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或許是燙著武松,他就要與宋江撕打理論。兩人初會,不但沒有英雄相逢的惺惺場景,反而差點打起來,宋江豈是武松對手,幸虧有"及時雨"三個字,拯救了孝義黑三郎。

柴進其實瞧不起武松,沒有向他引見的意思,而是怕宋江吃虧,"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武松當然是聽說過宋江"及時雨"的大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口中說"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這是武松真誠的歉意,他自稱小人,真心言語,不會弄虛作假。再看宋押司說的,"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武松一個落魄之人,哪有什麼名氣,宋江口稱風聞,不過是虛偽客套,久在官場的老油條,都有幾套這樣的寒暄切口。武松與宋江的人品優劣,字裡行間表露無疑。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武都頭這個好漢,其實人緣不是很好,這是他性格和為人使然,經常喝到大醉,喝醉酒要鬧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胸中百般傲氣,怎奈時運不濟,四處投靠,卻都是所遇非人。武松的性格異於常人,固然是自身問題,但身處的時代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武松的優點在純真,缺點也在於此。這樣性格的人都是胸無城府,直來直去,就像蒲先生筆下的田七郎,都不屬於交際型人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單純簡單,有事說事,說不通就憑武力解決。

柴進的莊客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小人物。他們自身沒有傍身技能,甚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普遍不高,但是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本事——攀權附勢,依附別人的勢力和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勢利小人。

為什麼武松吃不開呢?因為那是個小人當道的社會,作為宵小之輩,自有其遊戲規則,小人居多的環境,格局不高卻競爭激烈,在他們眼裡,名利地位就是最高準則,他們不理解武松這種英雄的心理,把武松的特立獨行看作是"不合群"、"不接地氣",只會"下者聞道而笑"。即便見多識廣如柴大官人,受小人吹捧日久,也忽視了武松的與眾不同,只能說小旋風柴進的格調不高。

武松與他們當然不是同一路人,像他這樣"天神"一般的人物,他擁有隻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無視常人的生活邏輯,而且蔑視他們這些蠅營狗苟之徒。武松為什麼會受到後世歷代追捧和尊重,因為他身具的風格和魅力,是現實人們嚮往卻不能選擇的,"隨波逐流"的剛直性格,在現實社會只有死亡一途,三閭大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麼。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天性淳樸:虎落平陽被犬欺

都頭第一次出場時的身份地位,與政府的公職人員毫不沾邊,只是個落魄流浪青年。他被柴進收留一年有餘,經常吃醉了酒,在莊裡無所事事,心情煩悶之際。書上寫的,他初來投奔柴進,柴大官人對他招待的一般無二,因為性格原因,與莊客們相處的不好,莊客們瞧不上他,經常去柴大官人面前告狀,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柴大官人也不再重視武松。

武松首次與宋江相遇,也是在柴進的府上。書中寫到,"(宋江)轉出廊下來,跐了火杴柄,引得那漢焦躁,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或許是燙著武松,他就要與宋江撕打理論。兩人初會,不但沒有英雄相逢的惺惺場景,反而差點打起來,宋江豈是武松對手,幸虧有"及時雨"三個字,拯救了孝義黑三郎。

柴進其實瞧不起武松,沒有向他引見的意思,而是怕宋江吃虧,"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武松當然是聽說過宋江"及時雨"的大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口中說"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這是武松真誠的歉意,他自稱小人,真心言語,不會弄虛作假。再看宋押司說的,"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武松一個落魄之人,哪有什麼名氣,宋江口稱風聞,不過是虛偽客套,久在官場的老油條,都有幾套這樣的寒暄切口。武松與宋江的人品優劣,字裡行間表露無疑。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武都頭這個好漢,其實人緣不是很好,這是他性格和為人使然,經常喝到大醉,喝醉酒要鬧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胸中百般傲氣,怎奈時運不濟,四處投靠,卻都是所遇非人。武松的性格異於常人,固然是自身問題,但身處的時代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武松的優點在純真,缺點也在於此。這樣性格的人都是胸無城府,直來直去,就像蒲先生筆下的田七郎,都不屬於交際型人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單純簡單,有事說事,說不通就憑武力解決。

柴進的莊客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小人物。他們自身沒有傍身技能,甚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普遍不高,但是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本事——攀權附勢,依附別人的勢力和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勢利小人。

為什麼武松吃不開呢?因為那是個小人當道的社會,作為宵小之輩,自有其遊戲規則,小人居多的環境,格局不高卻競爭激烈,在他們眼裡,名利地位就是最高準則,他們不理解武松這種英雄的心理,把武松的特立獨行看作是"不合群"、"不接地氣",只會"下者聞道而笑"。即便見多識廣如柴大官人,受小人吹捧日久,也忽視了武松的與眾不同,只能說小旋風柴進的格調不高。

武松與他們當然不是同一路人,像他這樣"天神"一般的人物,他擁有隻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無視常人的生活邏輯,而且蔑視他們這些蠅營狗苟之徒。武松為什麼會受到後世歷代追捧和尊重,因為他身具的風格和魅力,是現實人們嚮往卻不能選擇的,"隨波逐流"的剛直性格,在現實社會只有死亡一途,三閭大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麼。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武藝高強:鋒芒一出驚四方

武松,無愧為施先生《水滸傳》中武功和聲望都極高的梁山好漢,及時雨的名聲是花錢買來的,武松的聲威卻是實打實的不摻水分。在《水滸傳》一書中,景陽岡與吊睛白額大蟲的戰鬥,無疑是武都頭的巔峰之作,也成就了他"打虎武松"的名頭,其中的含金量,與畏畏縮縮的李忠綽號"打虎將",不可同日而語。

景陽岡的戰鬥,是武松肚子裡塞了幾斤好漢經典菜——熟牛肉,十八碗"景芝景陽春"的酒後傑作,而且是赤手空拳(哨棒幾乎沒有發揮實質作用),竟然乾死一隻大老虎。

那時候進入體制,只有三條路,有錢、有勢或者有本事。就是這場戰鬥,讓武松完成了從"窮困潦倒"到"聲名鵲起"的人生轉變,變成江湖上人盡皆知的英雄,地方莊客以上禮待之,"將乘涼轎來抬了武松,把那大蟲扛在前面,掛著花紅段疋,迎到陽谷縣裡來。"

到了縣衙,地方官非常重視,書中寫縣太爺"在廳上專等"。等到見了武松,又看到了被打死的老虎,心想,"不是這個漢,怎地打的這個猛虎",實際上已經肯定了武松的能力。武松有賞不受,為人謙遜,讓縣太爺很是喜歡,有心吸收他進入地方公務員隊伍,提拔他作為步兵都頭,類似朱仝雷橫的職務。一直流浪無根的武松,突然有了工作,豈能不接受的道理。

施先生對武松的這段描寫,就像是汙穢鏽跡的囊鞘中,突然抽出了耀眼的寶器,光閃閃奪人二目,一方面展示出武松的驚世武力,也道出了武松為什麼在柴大官人莊上會有那樣一番頹廢的表現,毫不客氣的挑明,山雞豈能與仙鶴為伍。施先生"不寫而寫"的筆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武松在眾人的簇擁下,見到了陽谷縣的太爺,也因緣際會遇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長——"三寸丁枯樹皮"武大郎。俗話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之所伏。武松此後心滿意足,兄弟之情得以延續,有酒喝,有肉吃,有哥哥疼,有嫂子愛,這就是人生中所能擁有的最美時光。

武松達到了事業和人生的雙重巔峰,雖然只是個清河縣城,雖然只是個股級步兵都頭,但這就是單純善良的武松,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如果不是後來那場血案的話,或許只是陽谷縣一個普通的都頭,娶妻生子,幸福到老。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天性淳樸:虎落平陽被犬欺

都頭第一次出場時的身份地位,與政府的公職人員毫不沾邊,只是個落魄流浪青年。他被柴進收留一年有餘,經常吃醉了酒,在莊裡無所事事,心情煩悶之際。書上寫的,他初來投奔柴進,柴大官人對他招待的一般無二,因為性格原因,與莊客們相處的不好,莊客們瞧不上他,經常去柴大官人面前告狀,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柴大官人也不再重視武松。

武松首次與宋江相遇,也是在柴進的府上。書中寫到,"(宋江)轉出廊下來,跐了火杴柄,引得那漢焦躁,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或許是燙著武松,他就要與宋江撕打理論。兩人初會,不但沒有英雄相逢的惺惺場景,反而差點打起來,宋江豈是武松對手,幸虧有"及時雨"三個字,拯救了孝義黑三郎。

柴進其實瞧不起武松,沒有向他引見的意思,而是怕宋江吃虧,"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武松當然是聽說過宋江"及時雨"的大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口中說"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這是武松真誠的歉意,他自稱小人,真心言語,不會弄虛作假。再看宋押司說的,"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武松一個落魄之人,哪有什麼名氣,宋江口稱風聞,不過是虛偽客套,久在官場的老油條,都有幾套這樣的寒暄切口。武松與宋江的人品優劣,字裡行間表露無疑。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武都頭這個好漢,其實人緣不是很好,這是他性格和為人使然,經常喝到大醉,喝醉酒要鬧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胸中百般傲氣,怎奈時運不濟,四處投靠,卻都是所遇非人。武松的性格異於常人,固然是自身問題,但身處的時代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武松的優點在純真,缺點也在於此。這樣性格的人都是胸無城府,直來直去,就像蒲先生筆下的田七郎,都不屬於交際型人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單純簡單,有事說事,說不通就憑武力解決。

柴進的莊客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小人物。他們自身沒有傍身技能,甚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普遍不高,但是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本事——攀權附勢,依附別人的勢力和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勢利小人。

為什麼武松吃不開呢?因為那是個小人當道的社會,作為宵小之輩,自有其遊戲規則,小人居多的環境,格局不高卻競爭激烈,在他們眼裡,名利地位就是最高準則,他們不理解武松這種英雄的心理,把武松的特立獨行看作是"不合群"、"不接地氣",只會"下者聞道而笑"。即便見多識廣如柴大官人,受小人吹捧日久,也忽視了武松的與眾不同,只能說小旋風柴進的格調不高。

武松與他們當然不是同一路人,像他這樣"天神"一般的人物,他擁有隻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無視常人的生活邏輯,而且蔑視他們這些蠅營狗苟之徒。武松為什麼會受到後世歷代追捧和尊重,因為他身具的風格和魅力,是現實人們嚮往卻不能選擇的,"隨波逐流"的剛直性格,在現實社會只有死亡一途,三閭大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麼。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武藝高強:鋒芒一出驚四方

武松,無愧為施先生《水滸傳》中武功和聲望都極高的梁山好漢,及時雨的名聲是花錢買來的,武松的聲威卻是實打實的不摻水分。在《水滸傳》一書中,景陽岡與吊睛白額大蟲的戰鬥,無疑是武都頭的巔峰之作,也成就了他"打虎武松"的名頭,其中的含金量,與畏畏縮縮的李忠綽號"打虎將",不可同日而語。

景陽岡的戰鬥,是武松肚子裡塞了幾斤好漢經典菜——熟牛肉,十八碗"景芝景陽春"的酒後傑作,而且是赤手空拳(哨棒幾乎沒有發揮實質作用),竟然乾死一隻大老虎。

那時候進入體制,只有三條路,有錢、有勢或者有本事。就是這場戰鬥,讓武松完成了從"窮困潦倒"到"聲名鵲起"的人生轉變,變成江湖上人盡皆知的英雄,地方莊客以上禮待之,"將乘涼轎來抬了武松,把那大蟲扛在前面,掛著花紅段疋,迎到陽谷縣裡來。"

到了縣衙,地方官非常重視,書中寫縣太爺"在廳上專等"。等到見了武松,又看到了被打死的老虎,心想,"不是這個漢,怎地打的這個猛虎",實際上已經肯定了武松的能力。武松有賞不受,為人謙遜,讓縣太爺很是喜歡,有心吸收他進入地方公務員隊伍,提拔他作為步兵都頭,類似朱仝雷橫的職務。一直流浪無根的武松,突然有了工作,豈能不接受的道理。

施先生對武松的這段描寫,就像是汙穢鏽跡的囊鞘中,突然抽出了耀眼的寶器,光閃閃奪人二目,一方面展示出武松的驚世武力,也道出了武松為什麼在柴大官人莊上會有那樣一番頹廢的表現,毫不客氣的挑明,山雞豈能與仙鶴為伍。施先生"不寫而寫"的筆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武松在眾人的簇擁下,見到了陽谷縣的太爺,也因緣際會遇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長——"三寸丁枯樹皮"武大郎。俗話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之所伏。武松此後心滿意足,兄弟之情得以延續,有酒喝,有肉吃,有哥哥疼,有嫂子愛,這就是人生中所能擁有的最美時光。

武松達到了事業和人生的雙重巔峰,雖然只是個清河縣城,雖然只是個股級步兵都頭,但這就是單純善良的武松,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如果不是後來那場血案的話,或許只是陽谷縣一個普通的都頭,娶妻生子,幸福到老。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不懂風情:花自飄零水自流

潘金蓮也有著不同常人的坎坷經歷。她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女,姓潘,年齡在二十開外,頗有些動人的姿色,特別是養的一雙小巧的腳,或許"金蓮"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女人的小腳,是古代男子畸戀的重點位置,能激起他們無窮無盡的滔滔幻想,稱之為“病態美”或“殘缺美”。

古代邏輯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那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的姿色,本身就是誘惑犯罪的"因子",男子情色錯誤,是女子的問題。

如果恰好這個女人屬於"水性楊花"的類型,又沒受過封建禮教的培訓,這樣的女子,無疑最能夠知道自己的需求,最能夠利用自己的本錢,對武松來說,那就有些麻煩了。

潘金蓮的內心很直接,面對天上掉下的"武哥哥",瞬間進入了"意淫"狀態,"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武松作為《水滸傳》第一英雄男人,英挺威武,充滿陽剛之氣,並且是打虎英雄,可以說是男人味十足,滿足了她心中對男性的全部想象,"不想這段姻緣卻在這裡",可以想見潘金蓮咽口水的樣子。很快,她就打算讓這個帥弟弟搬到家裡住,存了長相廝守的一廂情願。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悲的是,潘金蓮已經嫁為人婦,而且丈夫是夢中情郎的哥哥,丈夫是什麼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武松則"生的這般長大",兩相比較,優劣立辨。

但是按照禮法,小叔子與兄嫂暗中苟且,絕對為世俗所不容。此時的潘金蓮,已經撥動了心中久藏的情愫,情不自禁,一發不可收拾。邪惡一旦生根發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於是,情色攻勢開始了。書中寫道,"那婦人將酥胸微露,雲鬟半嚲,臉上堆著笑容",用虛構的"東街養婦人"之事來撩撥,武松見嫂嫂已是衣冠不整,又言語失當,心中有些防備,但是沒有當面撕破。後來酒意上湧,"(潘金蓮)也有三杯酒落肚,鬨動春心,那裡按納得住,只管把閒話來說"此時武松也應該是喝了一些,但這點酒跟景陽岡上十八碗,不可同日而語,書中寫道"武松也知了四五分,自家只把頭來低了"。武松意識清醒,心中明白,知道嫂嫂想要的是什麼,但是看在兄長面上,卻不能發作。

撩撥無效,第二波攻勢緊隨其上。潘金蓮仗著酒意,開始動手動腳,"一隻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說道'叔叔,只穿這些衣裳,不冷?'"是人都有忍耐限度,書上說武松已經有了六七分的怒氣,強自壓制。直到強迫武松吃了手中半盞殘酒,這在潘金蓮看來是勾引,對武松而言卻是侮辱,這徹底激怒了打虎英雄,把半盞兒殘酒"劈手奪來,潑在地下"。

武松書中自白,他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盛怒之下,他仍不願與兄嫂徹底決裂,只是用強硬的語言警告潘金蓮,"嫂嫂休要這般不識廉恥!倘有些風吹草動,武二眼裡認得是嫂嫂,拳頭卻不認得是嫂嫂!"可見武松心中是有容忍底線的,這個"直男一根筋"的言語,給滿心成功的潘金蓮當頭一盆冷水。

面對問題,武松傾向於簡單的"打虎思維"。對春意拂面的青春嫂嫂,他們之間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仔細想想,還是有些寰轉餘地的,但武松沒有采取柔性措施處理,他的不諳男女之事,加重了這件事的負面效應。潘金蓮徹底領悟,再糾纏,武松是要動拳頭的,在她心中,一定是"既羞且恨"的。這是"陽谷縣命案"的真正原因。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天性淳樸:虎落平陽被犬欺

都頭第一次出場時的身份地位,與政府的公職人員毫不沾邊,只是個落魄流浪青年。他被柴進收留一年有餘,經常吃醉了酒,在莊裡無所事事,心情煩悶之際。書上寫的,他初來投奔柴進,柴大官人對他招待的一般無二,因為性格原因,與莊客們相處的不好,莊客們瞧不上他,經常去柴大官人面前告狀,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柴大官人也不再重視武松。

武松首次與宋江相遇,也是在柴進的府上。書中寫到,"(宋江)轉出廊下來,跐了火杴柄,引得那漢焦躁,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或許是燙著武松,他就要與宋江撕打理論。兩人初會,不但沒有英雄相逢的惺惺場景,反而差點打起來,宋江豈是武松對手,幸虧有"及時雨"三個字,拯救了孝義黑三郎。

柴進其實瞧不起武松,沒有向他引見的意思,而是怕宋江吃虧,"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武松當然是聽說過宋江"及時雨"的大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口中說"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這是武松真誠的歉意,他自稱小人,真心言語,不會弄虛作假。再看宋押司說的,"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武松一個落魄之人,哪有什麼名氣,宋江口稱風聞,不過是虛偽客套,久在官場的老油條,都有幾套這樣的寒暄切口。武松與宋江的人品優劣,字裡行間表露無疑。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武都頭這個好漢,其實人緣不是很好,這是他性格和為人使然,經常喝到大醉,喝醉酒要鬧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胸中百般傲氣,怎奈時運不濟,四處投靠,卻都是所遇非人。武松的性格異於常人,固然是自身問題,但身處的時代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武松的優點在純真,缺點也在於此。這樣性格的人都是胸無城府,直來直去,就像蒲先生筆下的田七郎,都不屬於交際型人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單純簡單,有事說事,說不通就憑武力解決。

柴進的莊客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小人物。他們自身沒有傍身技能,甚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普遍不高,但是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本事——攀權附勢,依附別人的勢力和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勢利小人。

為什麼武松吃不開呢?因為那是個小人當道的社會,作為宵小之輩,自有其遊戲規則,小人居多的環境,格局不高卻競爭激烈,在他們眼裡,名利地位就是最高準則,他們不理解武松這種英雄的心理,把武松的特立獨行看作是"不合群"、"不接地氣",只會"下者聞道而笑"。即便見多識廣如柴大官人,受小人吹捧日久,也忽視了武松的與眾不同,只能說小旋風柴進的格調不高。

武松與他們當然不是同一路人,像他這樣"天神"一般的人物,他擁有隻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無視常人的生活邏輯,而且蔑視他們這些蠅營狗苟之徒。武松為什麼會受到後世歷代追捧和尊重,因為他身具的風格和魅力,是現實人們嚮往卻不能選擇的,"隨波逐流"的剛直性格,在現實社會只有死亡一途,三閭大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麼。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武藝高強:鋒芒一出驚四方

武松,無愧為施先生《水滸傳》中武功和聲望都極高的梁山好漢,及時雨的名聲是花錢買來的,武松的聲威卻是實打實的不摻水分。在《水滸傳》一書中,景陽岡與吊睛白額大蟲的戰鬥,無疑是武都頭的巔峰之作,也成就了他"打虎武松"的名頭,其中的含金量,與畏畏縮縮的李忠綽號"打虎將",不可同日而語。

景陽岡的戰鬥,是武松肚子裡塞了幾斤好漢經典菜——熟牛肉,十八碗"景芝景陽春"的酒後傑作,而且是赤手空拳(哨棒幾乎沒有發揮實質作用),竟然乾死一隻大老虎。

那時候進入體制,只有三條路,有錢、有勢或者有本事。就是這場戰鬥,讓武松完成了從"窮困潦倒"到"聲名鵲起"的人生轉變,變成江湖上人盡皆知的英雄,地方莊客以上禮待之,"將乘涼轎來抬了武松,把那大蟲扛在前面,掛著花紅段疋,迎到陽谷縣裡來。"

到了縣衙,地方官非常重視,書中寫縣太爺"在廳上專等"。等到見了武松,又看到了被打死的老虎,心想,"不是這個漢,怎地打的這個猛虎",實際上已經肯定了武松的能力。武松有賞不受,為人謙遜,讓縣太爺很是喜歡,有心吸收他進入地方公務員隊伍,提拔他作為步兵都頭,類似朱仝雷橫的職務。一直流浪無根的武松,突然有了工作,豈能不接受的道理。

施先生對武松的這段描寫,就像是汙穢鏽跡的囊鞘中,突然抽出了耀眼的寶器,光閃閃奪人二目,一方面展示出武松的驚世武力,也道出了武松為什麼在柴大官人莊上會有那樣一番頹廢的表現,毫不客氣的挑明,山雞豈能與仙鶴為伍。施先生"不寫而寫"的筆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武松在眾人的簇擁下,見到了陽谷縣的太爺,也因緣際會遇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長——"三寸丁枯樹皮"武大郎。俗話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之所伏。武松此後心滿意足,兄弟之情得以延續,有酒喝,有肉吃,有哥哥疼,有嫂子愛,這就是人生中所能擁有的最美時光。

武松達到了事業和人生的雙重巔峰,雖然只是個清河縣城,雖然只是個股級步兵都頭,但這就是單純善良的武松,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如果不是後來那場血案的話,或許只是陽谷縣一個普通的都頭,娶妻生子,幸福到老。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不懂風情:花自飄零水自流

潘金蓮也有著不同常人的坎坷經歷。她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女,姓潘,年齡在二十開外,頗有些動人的姿色,特別是養的一雙小巧的腳,或許"金蓮"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女人的小腳,是古代男子畸戀的重點位置,能激起他們無窮無盡的滔滔幻想,稱之為“病態美”或“殘缺美”。

古代邏輯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那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的姿色,本身就是誘惑犯罪的"因子",男子情色錯誤,是女子的問題。

如果恰好這個女人屬於"水性楊花"的類型,又沒受過封建禮教的培訓,這樣的女子,無疑最能夠知道自己的需求,最能夠利用自己的本錢,對武松來說,那就有些麻煩了。

潘金蓮的內心很直接,面對天上掉下的"武哥哥",瞬間進入了"意淫"狀態,"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武松作為《水滸傳》第一英雄男人,英挺威武,充滿陽剛之氣,並且是打虎英雄,可以說是男人味十足,滿足了她心中對男性的全部想象,"不想這段姻緣卻在這裡",可以想見潘金蓮咽口水的樣子。很快,她就打算讓這個帥弟弟搬到家裡住,存了長相廝守的一廂情願。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悲的是,潘金蓮已經嫁為人婦,而且丈夫是夢中情郎的哥哥,丈夫是什麼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武松則"生的這般長大",兩相比較,優劣立辨。

但是按照禮法,小叔子與兄嫂暗中苟且,絕對為世俗所不容。此時的潘金蓮,已經撥動了心中久藏的情愫,情不自禁,一發不可收拾。邪惡一旦生根發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於是,情色攻勢開始了。書中寫道,"那婦人將酥胸微露,雲鬟半嚲,臉上堆著笑容",用虛構的"東街養婦人"之事來撩撥,武松見嫂嫂已是衣冠不整,又言語失當,心中有些防備,但是沒有當面撕破。後來酒意上湧,"(潘金蓮)也有三杯酒落肚,鬨動春心,那裡按納得住,只管把閒話來說"此時武松也應該是喝了一些,但這點酒跟景陽岡上十八碗,不可同日而語,書中寫道"武松也知了四五分,自家只把頭來低了"。武松意識清醒,心中明白,知道嫂嫂想要的是什麼,但是看在兄長面上,卻不能發作。

撩撥無效,第二波攻勢緊隨其上。潘金蓮仗著酒意,開始動手動腳,"一隻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說道'叔叔,只穿這些衣裳,不冷?'"是人都有忍耐限度,書上說武松已經有了六七分的怒氣,強自壓制。直到強迫武松吃了手中半盞殘酒,這在潘金蓮看來是勾引,對武松而言卻是侮辱,這徹底激怒了打虎英雄,把半盞兒殘酒"劈手奪來,潑在地下"。

武松書中自白,他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盛怒之下,他仍不願與兄嫂徹底決裂,只是用強硬的語言警告潘金蓮,"嫂嫂休要這般不識廉恥!倘有些風吹草動,武二眼裡認得是嫂嫂,拳頭卻不認得是嫂嫂!"可見武松心中是有容忍底線的,這個"直男一根筋"的言語,給滿心成功的潘金蓮當頭一盆冷水。

面對問題,武松傾向於簡單的"打虎思維"。對春意拂面的青春嫂嫂,他們之間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仔細想想,還是有些寰轉餘地的,但武松沒有采取柔性措施處理,他的不諳男女之事,加重了這件事的負面效應。潘金蓮徹底領悟,再糾纏,武松是要動拳頭的,在她心中,一定是"既羞且恨"的。這是"陽谷縣命案"的真正原因。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倫理劇變:祭兄長快意恩仇

武松殺嫂的故事,是《水滸傳》中作為曲藝因素的經典片段,許多曲種有這個故事,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大抵情節相同,潘金蓮用砒霜把丈夫武大郎毒死,武松為報兄仇,把街坊四鄰和涉案人員湊到一起,審明冤情,把嫂嫂潘金蓮殺死。

之所以在民間流傳,也是因這個故事的勸世功能。武大貌醜身矬,謀生下賤,"潘驢鄧小閒"五樣皆不全,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士。潘金蓮貌美如花,不守婦道,紅杏出牆,謀殺親夫,惡人終有惡報,被武松殺掉,是圓滿結局。這個故事導人行善積德,是傳統文化的忠、孝、節、義體現。這個結果,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似乎潘氏也有含冤之處。當然不是說她背義殺夫冤枉,而是說,她也實際是扭曲社會的犧牲品。潘金蓮自幼悽苦,性格上張揚活潑,偏偏命運安排她嫁給了三寸丁,她不甘命運捉弄,勇於追求愛情自由,要擺脫這段強加的婚姻,雖然方式方法有問題,但是初衷沒有錯。武松作為小說中的正面形象,是一代打虎英雄,也是封建倫常道德的堅定維護者,自然只能讓正統理念佔上風。

武松很明白,嫂嫂對他是"一見痴情"。嫂嫂無時不刻都在利用她的女人味道,挑逗、誘惑武松,甚至明目張膽"請君入甕"。武都頭正當盛年,荷爾蒙分泌爆棚,面對嫂嫂的諸般手段,有沒有產生一些過非分之想,書中沒有交代,讀者無從知曉,只有武都頭自己切身體會。

武松作為一個練武粗人,在對待嫂嫂的方面,卻能夠始終言行得體,堅守叔嫂名分,沒有一絲一毫過分和逾越,這是絕對值得讚賞的。事發之後,武松到衙署報案,卻因為上下都與西門慶有關聯,沒人處理他的案子。

在此情況下,武松只好親自執行了對惡人的討伐,他把街坊四鄰都請到家中,一味的請酒,卻不說緣由,大家都心中沒底,"卻似吃了呂太后一千個筵宴"。滿桌在座,只有兩個是仇人,一個是潘氏,另一個是王婆子。她倆本有攻守同盟,卻怎禁得住武都頭手段,不消多時一一招供。

揮刀殺嫂,快意恩仇。武松取了仇人首級,包裹了找最後一個仇人西門慶。獅子樓又是一場廝殺,此時的武松已經不是初到清河、陽谷時的少年,經過這番變故,他為人處世又成熟許多,將西門、潘氏兩顆頭顱放在一起,供到兄長靈前,口稱"兄弟與你報仇,殺了姦夫和淫婦",了結這場官司,又把後事安排妥帖。

武松終於為兄長報了仇,把嫂嫂給殺了。水滸傳有許多英雄殺美女的故事,但是這一回,讀來卻有些不同。故事是悲哀的基調,一命換一命,這不是人殺人,其實是封建禮教和社會制度殺人,封建禮教束縛人性,假借潘金蓮之手,殺死丈夫武大郎,社會制度殘害人性,借用武松之手,殺死了嫂嫂潘金蓮。

無論怎麼說,這是武松第一次人生變故,他失去了自己的親人,獲得了人性的成長。從此之後,他醒悟了人性的陰暗,陽光之暖,大地之廣,卻也不一定有生存的空間。是現實教育了武松,讓他從一個陽光少年,蛻變成地獄惡魔,想要生存下去,如果不想同流合汙,就只有憑能力爭取。

"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蘇州吳縣人金聖嘆,從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評點小說《水滸傳》,並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武松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評價是,"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獨人人未若武松之絕倫超群"。

關於武松,水滸傳對他的描述非常豐富,故事也很精彩,其中的許多情節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今天這篇小文,就來說說,武松的成長曆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天性淳樸:虎落平陽被犬欺

都頭第一次出場時的身份地位,與政府的公職人員毫不沾邊,只是個落魄流浪青年。他被柴進收留一年有餘,經常吃醉了酒,在莊裡無所事事,心情煩悶之際。書上寫的,他初來投奔柴進,柴大官人對他招待的一般無二,因為性格原因,與莊客們相處的不好,莊客們瞧不上他,經常去柴大官人面前告狀,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柴大官人也不再重視武松。

武松首次與宋江相遇,也是在柴進的府上。書中寫到,"(宋江)轉出廊下來,跐了火杴柄,引得那漢焦躁,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或許是燙著武松,他就要與宋江撕打理論。兩人初會,不但沒有英雄相逢的惺惺場景,反而差點打起來,宋江豈是武松對手,幸虧有"及時雨"三個字,拯救了孝義黑三郎。

柴進其實瞧不起武松,沒有向他引見的意思,而是怕宋江吃虧,"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武松當然是聽說過宋江"及時雨"的大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口中說"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這是武松真誠的歉意,他自稱小人,真心言語,不會弄虛作假。再看宋押司說的,"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武松一個落魄之人,哪有什麼名氣,宋江口稱風聞,不過是虛偽客套,久在官場的老油條,都有幾套這樣的寒暄切口。武松與宋江的人品優劣,字裡行間表露無疑。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武都頭這個好漢,其實人緣不是很好,這是他性格和為人使然,經常喝到大醉,喝醉酒要鬧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胸中百般傲氣,怎奈時運不濟,四處投靠,卻都是所遇非人。武松的性格異於常人,固然是自身問題,但身處的時代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武松的優點在純真,缺點也在於此。這樣性格的人都是胸無城府,直來直去,就像蒲先生筆下的田七郎,都不屬於交際型人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單純簡單,有事說事,說不通就憑武力解決。

柴進的莊客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小人物。他們自身沒有傍身技能,甚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也普遍不高,但是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本事——攀權附勢,依附別人的勢力和聲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勢利小人。

為什麼武松吃不開呢?因為那是個小人當道的社會,作為宵小之輩,自有其遊戲規則,小人居多的環境,格局不高卻競爭激烈,在他們眼裡,名利地位就是最高準則,他們不理解武松這種英雄的心理,把武松的特立獨行看作是"不合群"、"不接地氣",只會"下者聞道而笑"。即便見多識廣如柴大官人,受小人吹捧日久,也忽視了武松的與眾不同,只能說小旋風柴進的格調不高。

武松與他們當然不是同一路人,像他這樣"天神"一般的人物,他擁有隻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無視常人的生活邏輯,而且蔑視他們這些蠅營狗苟之徒。武松為什麼會受到後世歷代追捧和尊重,因為他身具的風格和魅力,是現實人們嚮往卻不能選擇的,"隨波逐流"的剛直性格,在現實社會只有死亡一途,三閭大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麼。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武藝高強:鋒芒一出驚四方

武松,無愧為施先生《水滸傳》中武功和聲望都極高的梁山好漢,及時雨的名聲是花錢買來的,武松的聲威卻是實打實的不摻水分。在《水滸傳》一書中,景陽岡與吊睛白額大蟲的戰鬥,無疑是武都頭的巔峰之作,也成就了他"打虎武松"的名頭,其中的含金量,與畏畏縮縮的李忠綽號"打虎將",不可同日而語。

景陽岡的戰鬥,是武松肚子裡塞了幾斤好漢經典菜——熟牛肉,十八碗"景芝景陽春"的酒後傑作,而且是赤手空拳(哨棒幾乎沒有發揮實質作用),竟然乾死一隻大老虎。

那時候進入體制,只有三條路,有錢、有勢或者有本事。就是這場戰鬥,讓武松完成了從"窮困潦倒"到"聲名鵲起"的人生轉變,變成江湖上人盡皆知的英雄,地方莊客以上禮待之,"將乘涼轎來抬了武松,把那大蟲扛在前面,掛著花紅段疋,迎到陽谷縣裡來。"

到了縣衙,地方官非常重視,書中寫縣太爺"在廳上專等"。等到見了武松,又看到了被打死的老虎,心想,"不是這個漢,怎地打的這個猛虎",實際上已經肯定了武松的能力。武松有賞不受,為人謙遜,讓縣太爺很是喜歡,有心吸收他進入地方公務員隊伍,提拔他作為步兵都頭,類似朱仝雷橫的職務。一直流浪無根的武松,突然有了工作,豈能不接受的道理。

施先生對武松的這段描寫,就像是汙穢鏽跡的囊鞘中,突然抽出了耀眼的寶器,光閃閃奪人二目,一方面展示出武松的驚世武力,也道出了武松為什麼在柴大官人莊上會有那樣一番頹廢的表現,毫不客氣的挑明,山雞豈能與仙鶴為伍。施先生"不寫而寫"的筆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武松在眾人的簇擁下,見到了陽谷縣的太爺,也因緣際會遇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長——"三寸丁枯樹皮"武大郎。俗話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之所伏。武松此後心滿意足,兄弟之情得以延續,有酒喝,有肉吃,有哥哥疼,有嫂子愛,這就是人生中所能擁有的最美時光。

武松達到了事業和人生的雙重巔峰,雖然只是個清河縣城,雖然只是個股級步兵都頭,但這就是單純善良的武松,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如果不是後來那場血案的話,或許只是陽谷縣一個普通的都頭,娶妻生子,幸福到老。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不懂風情:花自飄零水自流

潘金蓮也有著不同常人的坎坷經歷。她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女,姓潘,年齡在二十開外,頗有些動人的姿色,特別是養的一雙小巧的腳,或許"金蓮"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女人的小腳,是古代男子畸戀的重點位置,能激起他們無窮無盡的滔滔幻想,稱之為“病態美”或“殘缺美”。

古代邏輯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那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的姿色,本身就是誘惑犯罪的"因子",男子情色錯誤,是女子的問題。

如果恰好這個女人屬於"水性楊花"的類型,又沒受過封建禮教的培訓,這樣的女子,無疑最能夠知道自己的需求,最能夠利用自己的本錢,對武松來說,那就有些麻煩了。

潘金蓮的內心很直接,面對天上掉下的"武哥哥",瞬間進入了"意淫"狀態,"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武松作為《水滸傳》第一英雄男人,英挺威武,充滿陽剛之氣,並且是打虎英雄,可以說是男人味十足,滿足了她心中對男性的全部想象,"不想這段姻緣卻在這裡",可以想見潘金蓮咽口水的樣子。很快,她就打算讓這個帥弟弟搬到家裡住,存了長相廝守的一廂情願。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悲的是,潘金蓮已經嫁為人婦,而且丈夫是夢中情郎的哥哥,丈夫是什麼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武松則"生的這般長大",兩相比較,優劣立辨。

但是按照禮法,小叔子與兄嫂暗中苟且,絕對為世俗所不容。此時的潘金蓮,已經撥動了心中久藏的情愫,情不自禁,一發不可收拾。邪惡一旦生根發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於是,情色攻勢開始了。書中寫道,"那婦人將酥胸微露,雲鬟半嚲,臉上堆著笑容",用虛構的"東街養婦人"之事來撩撥,武松見嫂嫂已是衣冠不整,又言語失當,心中有些防備,但是沒有當面撕破。後來酒意上湧,"(潘金蓮)也有三杯酒落肚,鬨動春心,那裡按納得住,只管把閒話來說"此時武松也應該是喝了一些,但這點酒跟景陽岡上十八碗,不可同日而語,書中寫道"武松也知了四五分,自家只把頭來低了"。武松意識清醒,心中明白,知道嫂嫂想要的是什麼,但是看在兄長面上,卻不能發作。

撩撥無效,第二波攻勢緊隨其上。潘金蓮仗著酒意,開始動手動腳,"一隻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說道'叔叔,只穿這些衣裳,不冷?'"是人都有忍耐限度,書上說武松已經有了六七分的怒氣,強自壓制。直到強迫武松吃了手中半盞殘酒,這在潘金蓮看來是勾引,對武松而言卻是侮辱,這徹底激怒了打虎英雄,把半盞兒殘酒"劈手奪來,潑在地下"。

武松書中自白,他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盛怒之下,他仍不願與兄嫂徹底決裂,只是用強硬的語言警告潘金蓮,"嫂嫂休要這般不識廉恥!倘有些風吹草動,武二眼裡認得是嫂嫂,拳頭卻不認得是嫂嫂!"可見武松心中是有容忍底線的,這個"直男一根筋"的言語,給滿心成功的潘金蓮當頭一盆冷水。

面對問題,武松傾向於簡單的"打虎思維"。對春意拂面的青春嫂嫂,他們之間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仔細想想,還是有些寰轉餘地的,但武松沒有采取柔性措施處理,他的不諳男女之事,加重了這件事的負面效應。潘金蓮徹底領悟,再糾纏,武松是要動拳頭的,在她心中,一定是"既羞且恨"的。這是"陽谷縣命案"的真正原因。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倫理劇變:祭兄長快意恩仇

武松殺嫂的故事,是《水滸傳》中作為曲藝因素的經典片段,許多曲種有這個故事,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大抵情節相同,潘金蓮用砒霜把丈夫武大郎毒死,武松為報兄仇,把街坊四鄰和涉案人員湊到一起,審明冤情,把嫂嫂潘金蓮殺死。

之所以在民間流傳,也是因這個故事的勸世功能。武大貌醜身矬,謀生下賤,"潘驢鄧小閒"五樣皆不全,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士。潘金蓮貌美如花,不守婦道,紅杏出牆,謀殺親夫,惡人終有惡報,被武松殺掉,是圓滿結局。這個故事導人行善積德,是傳統文化的忠、孝、節、義體現。這個結果,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似乎潘氏也有含冤之處。當然不是說她背義殺夫冤枉,而是說,她也實際是扭曲社會的犧牲品。潘金蓮自幼悽苦,性格上張揚活潑,偏偏命運安排她嫁給了三寸丁,她不甘命運捉弄,勇於追求愛情自由,要擺脫這段強加的婚姻,雖然方式方法有問題,但是初衷沒有錯。武松作為小說中的正面形象,是一代打虎英雄,也是封建倫常道德的堅定維護者,自然只能讓正統理念佔上風。

武松很明白,嫂嫂對他是"一見痴情"。嫂嫂無時不刻都在利用她的女人味道,挑逗、誘惑武松,甚至明目張膽"請君入甕"。武都頭正當盛年,荷爾蒙分泌爆棚,面對嫂嫂的諸般手段,有沒有產生一些過非分之想,書中沒有交代,讀者無從知曉,只有武都頭自己切身體會。

武松作為一個練武粗人,在對待嫂嫂的方面,卻能夠始終言行得體,堅守叔嫂名分,沒有一絲一毫過分和逾越,這是絕對值得讚賞的。事發之後,武松到衙署報案,卻因為上下都與西門慶有關聯,沒人處理他的案子。

在此情況下,武松只好親自執行了對惡人的討伐,他把街坊四鄰都請到家中,一味的請酒,卻不說緣由,大家都心中沒底,"卻似吃了呂太后一千個筵宴"。滿桌在座,只有兩個是仇人,一個是潘氏,另一個是王婆子。她倆本有攻守同盟,卻怎禁得住武都頭手段,不消多時一一招供。

揮刀殺嫂,快意恩仇。武松取了仇人首級,包裹了找最後一個仇人西門慶。獅子樓又是一場廝殺,此時的武松已經不是初到清河、陽谷時的少年,經過這番變故,他為人處世又成熟許多,將西門、潘氏兩顆頭顱放在一起,供到兄長靈前,口稱"兄弟與你報仇,殺了姦夫和淫婦",了結這場官司,又把後事安排妥帖。

武松終於為兄長報了仇,把嫂嫂給殺了。水滸傳有許多英雄殺美女的故事,但是這一回,讀來卻有些不同。故事是悲哀的基調,一命換一命,這不是人殺人,其實是封建禮教和社會制度殺人,封建禮教束縛人性,假借潘金蓮之手,殺死丈夫武大郎,社會制度殘害人性,借用武松之手,殺死了嫂嫂潘金蓮。

無論怎麼說,這是武松第一次人生變故,他失去了自己的親人,獲得了人性的成長。從此之後,他醒悟了人性的陰暗,陽光之暖,大地之廣,卻也不一定有生存的空間。是現實教育了武松,讓他從一個陽光少年,蛻變成地獄惡魔,想要生存下去,如果不想同流合汙,就只有憑能力爭取。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打虎武松確實是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的

(圖文資料來源:互聯網公眾網絡,侵權即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