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測試完畢,準備下車。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幹掉人”

身處人工智能這個上升行業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目前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取代人。”張涵青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人的大腦算力這麼強,那麼有創造性,開個車太浪費了,幹嘛要去做重複性的、沒創造力的工作?”

張涵青坦言,因為從事自動駕駛行業,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看到相關的場景,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到“如果是重卡貨運的狀況,會怎麼寫(程序)”的疑問裡。他自嘲:“我們都是有病啊,已經很神經質了。”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測試完畢,準備下車。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幹掉人”

身處人工智能這個上升行業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目前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取代人。”張涵青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人的大腦算力這麼強,那麼有創造性,開個車太浪費了,幹嘛要去做重複性的、沒創造力的工作?”

張涵青坦言,因為從事自動駕駛行業,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看到相關的場景,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到“如果是重卡貨運的狀況,會怎麼寫(程序)”的疑問裡。他自嘲:“我們都是有病啊,已經很神經質了。”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午飯間隙, 張涵青打開電腦調試數據。

“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並不會比人更聰明,我對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是悲觀的,現在的人工智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其實就是拿大數據的方法強行建立關聯性,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現在,大數據本質上並不是推理,只有歸納,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張涵青強調,人工智能本質上就是計算機,機器是沒法代替人類思考的,它不懂其行為背後的規律。

張涵青預測:“如果說,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工作,那隻能說明這個人的工作具有高度重複性,並且是高度可預測的,比如不需要做決策的電話接線員、訂餐員、流水線的工人等,現在已經都被異化了。”不過,張涵青承認自己會焦慮,因此三十多歲的他掉髮已經很嚴重了,而這些都是機器不會有的煩惱。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測試完畢,準備下車。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幹掉人”

身處人工智能這個上升行業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目前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取代人。”張涵青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人的大腦算力這麼強,那麼有創造性,開個車太浪費了,幹嘛要去做重複性的、沒創造力的工作?”

張涵青坦言,因為從事自動駕駛行業,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看到相關的場景,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到“如果是重卡貨運的狀況,會怎麼寫(程序)”的疑問裡。他自嘲:“我們都是有病啊,已經很神經質了。”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午飯間隙, 張涵青打開電腦調試數據。

“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並不會比人更聰明,我對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是悲觀的,現在的人工智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其實就是拿大數據的方法強行建立關聯性,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現在,大數據本質上並不是推理,只有歸納,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張涵青強調,人工智能本質上就是計算機,機器是沒法代替人類思考的,它不懂其行為背後的規律。

張涵青預測:“如果說,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工作,那隻能說明這個人的工作具有高度重複性,並且是高度可預測的,比如不需要做決策的電話接線員、訂餐員、流水線的工人等,現在已經都被異化了。”不過,張涵青承認自己會焦慮,因此三十多歲的他掉髮已經很嚴重了,而這些都是機器不會有的煩惱。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髮量日漸稀疏。

另一位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張勝琦則表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有什麼可焦慮的?不用著急,人一輩子呢,能活一百歲。”他表示,之前在美國時五點下班,下班後很焦慮,不知道該做什麼。反觀國內的快節奏,因為太忙,反而不焦慮了。所以,幹嘛要五點下班?”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測試完畢,準備下車。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幹掉人”

身處人工智能這個上升行業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目前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取代人。”張涵青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人的大腦算力這麼強,那麼有創造性,開個車太浪費了,幹嘛要去做重複性的、沒創造力的工作?”

張涵青坦言,因為從事自動駕駛行業,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看到相關的場景,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到“如果是重卡貨運的狀況,會怎麼寫(程序)”的疑問裡。他自嘲:“我們都是有病啊,已經很神經質了。”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午飯間隙, 張涵青打開電腦調試數據。

“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並不會比人更聰明,我對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是悲觀的,現在的人工智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其實就是拿大數據的方法強行建立關聯性,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現在,大數據本質上並不是推理,只有歸納,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張涵青強調,人工智能本質上就是計算機,機器是沒法代替人類思考的,它不懂其行為背後的規律。

張涵青預測:“如果說,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工作,那隻能說明這個人的工作具有高度重複性,並且是高度可預測的,比如不需要做決策的電話接線員、訂餐員、流水線的工人等,現在已經都被異化了。”不過,張涵青承認自己會焦慮,因此三十多歲的他掉髮已經很嚴重了,而這些都是機器不會有的煩惱。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髮量日漸稀疏。

另一位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張勝琦則表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有什麼可焦慮的?不用著急,人一輩子呢,能活一百歲。”他表示,之前在美國時五點下班,下班後很焦慮,不知道該做什麼。反觀國內的快節奏,因為太忙,反而不焦慮了。所以,幹嘛要五點下班?”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從臨港測試區回公司的路上。

針對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張涵青認為,自動駕駛行業,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單看某項指標不一定有代表意義。其次,也沒有更好的評價自動駕駛的可驗證的標準。

“程序寫多了,自我表達的實現就一定要精確,不然機器不認你。”張涵青表示。和機器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他性格里的嚴謹和活躍的思維方式。

"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就是一個為解放人類雙手而堅守的職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高歡歡

編輯|李薇

圖片攝影|史小兵


“人與機器到底誰更聰明?”

在《中國企業家》採訪張涵青團隊的同一天,馬雲和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火星撞地球”式的激辯交鋒。

關於這個話題,張涵青顯然是糾結的:“機器比人更聰明?不,我相信人類的智商,但我也相信我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幹掉人!”

張涵青是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他所在的嬴徹公司是一家商用車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上海臨港測試場地,《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了張涵青,並體驗試乘了一輛自動駕駛樣車。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正在開晨會。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再是那些炫酷稱奇的電影橋段。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卡車車模。

自動駕駛,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以落地的技術之一,自誕生以來就對人類充滿著吸引力,發展自動駕駛也幾乎成為全球共識。正如操作系統之於手機、電腦,自動駕駛被視作未來出行領域的一項基礎能力。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俯瞰辦公室。

張涵青的履歷覆蓋了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企業。如今,他的工作和以往不太一樣,其中有一項就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他需要坐在副駕駛座上,持續跟蹤、記錄並對比自動駕駛車輛的各項數據,並對數據不斷進行修正。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去往臨港汽車綜合測試區的途中。

自動駕駛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在這個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除了工程師,自動駕駛領域還離不開一個新的工種——被稱為“數據餵養員”的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

每次測試,測試員坐在駕駛座,他需要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在車上的工作除了及時關注路況、進行一些人工輔助操作外,還需要記錄車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結合試車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對系統優化向感知、算法等相關的工程師反饋數據,並提供建議。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進行現場測試。

一場無人駕駛重卡汽車的測試下來,少說也得一天時間。在狹小的駕駛空間內,工程師和測試員一待就是半天。如果說自動駕駛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自動駕駛工程師和自動駕駛測試員,就是一個為解放人的雙手堅守的職業。

教機器像人一樣開車

自動駕駛工程師及測試員都是新興職業。2019年初,人社部正式發佈公告,擬發佈的15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這些新職業幾乎都指向最火爆最有潛力的領域。

有著20多年常規駕齡的趙海峰是一名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他曾是一名長途卡車司機,跑過全國大部分的高速路線,直言自己從小就喜歡車,夢想就是做一名賽車手。今年年初,偶然被同行推薦,趙海峰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三人現場交流。

由於是個新職業,趙海峰很少向人介紹自己是自動駕駛重卡測試員,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幾乎都不會聊到這種話題,“怕他們不懂,也解釋不清楚。對於其他同行,也沒法延展話題,我覺得他們會把天聊死。”

談及這個職業對個人帶來的新變化,趙海峰表示:“做測試員之後,與機器的溝通加強了,也更瞭解機器了。這個職業就是要讓機器像人一樣開車,所有的動作都是事出有因的。”

“做了測試員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昇華了,之前重複性的駕駛工作還是很有價值的。”趙海峰笑道。無人駕駛測試偏重於場景化測試,要求測試員對車輛操作系統非常熟悉,關注車輛在場景下的具體表現。

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和工程師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需要在同一路段來回重複,有時候在車上面調試三四個小時不下車也是常有的事兒。這樣才能加深車輛對地圖規劃路線的熟悉和感知程度,所以對測試員的專業度、經驗以及臨場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在車內調試。

“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控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今天一直下大雨。這份工作讓我一直在接觸新東西,就不會太倦怠。”45歲的趙海峰,在事業的瓶頸期遇到了無人駕駛,實現了職業的轉型。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中場休息,午飯時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貿易量的增長,全球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和市場分析機構Al Masah Capital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15.5萬億美元。

不過,在整個道路運輸物流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到整個物流成本的比重基本上在50%-60%。整個運輸成本細分下來,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佔到整個運輸成本中40%,因此,降低這兩項成本,就能將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幅降低。

無人駕駛卡車直接取代了司機的地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研究顯示,無人駕駛卡車在列隊行駛的狀態下能夠節省油耗。此外,長途卡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相比之下,無人駕駛卡車則可以連續不休地行駛,不必擔心司機疲勞駕駛等問題,從而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貨車司機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他們承擔著76%的貨運量,形成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業。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的普及勢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自動駕駛大潮奇點臨近,無數傳統長途貨運駕駛員可能會面臨失業時,趙海峰慶幸自己完成了職業轉型,同時他也坦言依然會有危機感,並且比較擔心此前和他一起跑長途貨運的司機兄弟們。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測試完畢,準備下車。

“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幹掉人”

身處人工智能這個上升行業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我們目前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取代人。”張涵青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人的大腦算力這麼強,那麼有創造性,開個車太浪費了,幹嘛要去做重複性的、沒創造力的工作?”

張涵青坦言,因為從事自動駕駛行業,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看到相關的場景,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到“如果是重卡貨運的狀況,會怎麼寫(程序)”的疑問裡。他自嘲:“我們都是有病啊,已經很神經質了。”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午飯間隙, 張涵青打開電腦調試數據。

“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並不會比人更聰明,我對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是悲觀的,現在的人工智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其實就是拿大數據的方法強行建立關聯性,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現在,大數據本質上並不是推理,只有歸納,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張涵青強調,人工智能本質上就是計算機,機器是沒法代替人類思考的,它不懂其行為背後的規律。

張涵青預測:“如果說,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工作,那隻能說明這個人的工作具有高度重複性,並且是高度可預測的,比如不需要做決策的電話接線員、訂餐員、流水線的工人等,現在已經都被異化了。”不過,張涵青承認自己會焦慮,因此三十多歲的他掉髮已經很嚴重了,而這些都是機器不會有的煩惱。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髮量日漸稀疏。

另一位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張勝琦則表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有什麼可焦慮的?不用著急,人一輩子呢,能活一百歲。”他表示,之前在美國時五點下班,下班後很焦慮,不知道該做什麼。反觀國內的快節奏,因為太忙,反而不焦慮了。所以,幹嘛要五點下班?”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從臨港測試區回公司的路上。

針對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張涵青認為,自動駕駛行業,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單看某項指標不一定有代表意義。其次,也沒有更好的評價自動駕駛的可驗證的標準。

“程序寫多了,自我表達的實現就一定要精確,不然機器不認你。”張涵青表示。和機器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他性格里的嚴謹和活躍的思維方式。

教機器人開車的老司機

張涵青回公司的背影。

從測試場回來的路上,張涵青的車裡一直播放著甜美的日語歌曲,“遊戲就是一種安慰劑效應,和組樂隊,看數學書,閒著沒事兒自個兒呆著同理。”寫代碼、做程序看起來很枯燥,但是如果想像成遊戲一樣升級打怪,就會愉悅很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