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武器 轟炸機 美國 空軍 文匯網 2017-04-01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轟炸施魏因富特的美軍B-17編隊

1943年10月14日下午兩點左右的德國上空,美國第八航空隊第一轟炸師約150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突然遭遇德國空軍數百架戰鬥機圍攻。此時,為轟炸機編隊護航的P-47“雷霆”戰鬥機由於航程有限,早已返航,龐大笨重的B-17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參與攻擊的德國戰鬥機包含各種新老機型,既有單發動機戰鬥機也有雙發動機的戰鬥機,戰鬥機一般有機炮,機槍等常規對空武器。雙發戰鬥機Bf 110裝配了兩個火箭發射筒,1米多長,彈頭重36公斤的火箭彈從Bf 110機群中密集、尖嘯而出時,可形成極具震懾力的彈雨。

德軍更富創造性的攻擊手段,是從高空向B-17投擲炸彈,沒錯,作為戰略轟炸機的B-17反倒成了轟炸的靶子!這種戰術一般由德國單發戰鬥機Bf 109攜帶一枚250公斤炸彈,設定一定的墜落高度以期在轟炸機群中爆炸。德國人不滿足於此種單機高空轟炸,還發展出同時用多架戰鬥機以密集炸彈轟擊對方轟炸機的戰術。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德軍Bf 109G戰鬥機(戰後重製機)

面對德軍花樣翻新的強大組合攻擊,第一轟炸師的美軍飛行員經歷了煉獄般的恐怖,戰鬥親歷者的回憶可以為證:“連遭多次攻擊的B-17在一陣燦爛的爆炸火光中徹底毀滅,只剩下四個小火球和幾個油箱”,“有的飛機被直接命中,機上滿載炸彈和照明彈,突然轟一聲爆炸起來,烈焰沖天,五顏六色的火花朝各個方向狂射,那景象就如同美國國慶日的焰火一般”。

經此一戰,第一轟炸師損失慘重,35架飛機確定被擊落,另有20架下落不明,餘下的B-17向著本次任務的目的地、德國工業軸承中心施魏因富特飛去。

不可承受的“黑色星期四”

上述這場空戰是二戰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的一部分。實際上第一轟炸師完成轟炸任務後,又遭德國空軍沉重打擊,執行同一任務但稍晚起飛的美國第八航空隊第三轟炸師在返航時也被兩百架左右的德軍戰鬥機猛烈攻擊。

在這個災難的“黑色星期四”,美軍一共損失了77架B-17轟炸機 ,戰損率高達26%,而美國人能接受的最高戰損率是10%,其他未墜毀的轟炸機非損即傷,能夠直接投入戰鬥的僅剩下62架,此外, 陣亡和失蹤的飛行員超過了600人 。即使憑藉美國的強大軍工產能和優秀的飛行員培訓體系,這樣駭人的高消耗也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黑色星期四”之後,美軍停止了缺乏戰鬥機護航的白天戰略轟炸。

損失慘痛的戰略轟炸給施魏因富特造成多大損失呢?B-17投下的1122枚炸彈中,僅有88枚命中廠區。按照《美國戰略轟炸調查:歐洲戰爭》的評估, 施魏因富特的三座主要軸承廠僅有3.5%被摧毀,6.5%受損。 命中了廠區建築的炸彈,對內部生產設備造成的破壞要比建築輕微得多,這是二戰對工業目標轟炸的一大特點。

不考慮後來的其他空襲,幾個月後施魏因富特的軸承產量就達到了轟炸前的水平。恢復時間顯得比較長的一個原因是,德國對該地區的工廠採取了改造分散、化整為零的措施。

其實在1943年的8月17日,美軍就組織過一次對施魏因富特的戰略轟炸,代價沒有“黑色星期四”那麼大,B-17的戰損率也達到了驚人的16%。但由於滾珠軸承在軍事和民用工業極其廣泛的應用,佔據德國軸承需求量近40%的施魏因富特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美軍才不顧損失組織了第二次轟炸,結果又是以慘敗收場。

“野馬”登場,完美解決了護航問題

兩次轟炸施魏因富特的代價高昂的原因,正如第一段提及的,是缺乏航程足夠長的護航戰鬥機。當時,為包括B-17和B-24在內的轟炸機編隊護航的主要是P-47“雷霆”和P-38“閃電”,這兩種戰鬥機的性能各有千秋,但一個共同的短板是航程較短,其作戰半徑(從英國基地起飛)不能覆蓋到德國,因此在執行護航任務時,P-47和P-38飛到荷蘭、比利時、法國只能掉頭返回,這樣沒有護航的轟炸機深入德國領空就如同羊入狼群。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美軍的B-24“解放者”轟炸機

英國和美國曾試圖以加強轟炸機的自衛武器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實戰檢驗宣告了這種解決方案的破產。後來美國人借鑑了日本人獨創的手段:給戰鬥機加裝副油箱,這樣戰鬥機的護航里程大大延長。在1943年8月底,P-47就開始攜帶副油箱護航了,但在第二次轟炸施魏因富特的行動中,不知何故,護航的P-47並未攜帶副油箱,較早返航,那次空襲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就在此時,先進可靠的單發戰鬥機P-51“野馬”登場。其實英國軍方早在1941年就採購了310架“野馬”的早期型號,經過與美國製造長的長期磨合,並換上了英國提供的“梅林”發動機後,“野馬”戰鬥機的高空性能驟然躍升。1943年夏天,最新的P-51B/C“野馬”戰鬥機大量投產,B型和C型主要是製造廠商不同,前者是加州廠生產,後者是德州廠,性能基本相同。重量相對較小的“野馬”加裝上副油箱後,航程可達1300英里,能覆蓋德國大部分地區。

同年11月, 美軍也開始裝備此款“野馬”戰鬥機。12月13日,“野馬”戰鬥機成功完成了第一次長距離護航任務——飛抵德國北部城市基爾,然後返回,往返航程接近一千英里。P-51B/C的優秀性能已經足以和德國Bf 109和Fw 190等主力戰鬥機對抗甚至略佔上風。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德軍Fw 190戰鬥機

P-51、P-47和P-38等護航戰鬥機編隊的協同努力下,盟軍扭轉了此前空戰的不利局面,逐漸掌握了制空權,盟軍空襲的損失相對降低了,德軍戰鬥機損失與日俱增, 對攔截阻擊盟軍轟炸機越來越力不從心。

1944年2月下旬,美國空軍(當時被稱作陸軍航空兵)發動了針對德國飛機制造業的連續大規模襲擊,迫使德國空軍進入一場大空戰。在這場被稱為“大禮拜”的空戰行動中,美國空軍為主,聯合皇家空軍,一共出動了3800架轟炸機,向德國投擲了一萬噸炸彈。

“大禮拜”作戰中,美軍損失了275架飛機,包括戰鬥機,絕對數量很高,但戰損率不到7%,遠遠好於兩次轟炸施魏因富特。美軍宣稱打下了超過500架德軍戰鬥機,但實際上只有260架左右。但是,德國損失了佔其戰鬥機部隊總數17%的飛行員。德國空軍的飛行員訓練機構遠不如美國,嚴重缺乏教練機、飛行教官和燃料,這樣的高損耗加劇了補充飛行員的難度。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美軍P-47“雷霆”戰鬥機

在緊接著的三月份,美軍又發動了多次對德國首都柏林的高強度空襲,掀起了戰略空炸的新高潮。在整個1944年 3 月開始,美軍部署於英國的第八、第九航空隊和部署於意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對德軍佔領區實施了頻繁的大規模空襲。

好戲還在後頭。

1944年5月,性能更卓越、火力更猛(加上了對空火箭)的P-51D投入現役。作為二戰綜合性能最優秀的戰鬥機,P-51D在兩萬英尺以上的高空,能擊敗德國任何類型的螺旋槳戰鬥機,這使它成為護航轟炸機的最佳選擇。美國第八航空隊用包括P-51D在內的各型“野馬”取代了之前使用的P-47和P-38,不過後兩者仍然廣泛應用於二戰的各個戰場。

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德軍戰機轟炸,幸好後來有了野馬

美軍第八航空隊的P-51“野馬”戰鬥機

1944年的前3個月,德軍損失了3450架戰鬥機,前五個月,德國空軍幾乎損失了全部戰鬥機飛行員——2395個飛行員中有2262人陣亡,重傷或被俘。補充的飛行員訓練不足,德軍開始派出飛行時數僅有80小時的飛行員,對抗平均飛行時數225小時的英美飛行員。1944年上半年,由於護航戰鬥機的出色表現,盟軍整體的戰損率大為下降。第八航空隊的經驗表明,得到有效護航的轟炸與沒有護航的轟炸相比,損失要少7倍。而且,絕對數量看起來較大的損失, 相對於已經逆天的美國軍工產能和補充速度,無關大局。

戰略空襲終於開花結果

此後,盟軍牢牢地掌握了歐洲的制空權,不但為諾曼底登陸前後的戰術空炸鋪平了道路,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也開花結果。

1942-1944年間,英美戰略轟炸的成果有限,德國軍火產量逆勢提高了三倍,並在1944年7月達到高峰,此後才開始下降。德國軍火產量在轟炸期間猛增的原因很多,這裡不打算逐一分析,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盟軍沒有制空權,缺乏護航的轟炸機損失大,轟炸規模受到限制,在投彈期間,也是提心吊膽,匆忙扔完炸彈就跑。

擁有“野馬”等優秀戰鬥機的盟軍掌握了制空權,德國飛行員的損耗得不到補充,雖然德國還有很多戰鬥機,卻無法上天。盟軍戰略轟炸的規模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戰爭最後一年對德國的投彈量佔五年總量的83%,達到140萬噸,這彌補了當時技術條件下轟炸精度的不足,終有較大的斬獲。

成功的戰略轟炸以及陸上兩線作戰的巨大耗損,德國經濟在1944-1945年冬天全面崩潰,希特勒和德國人的戰鬥意志即使沒被摧毀,也沒有繼續作戰的能力了:運輸系統被毀,運不進燃煤的工廠不能開工,燃料枯竭,大量坦克、裝甲車、飛機動彈不得。

8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